161年前的今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進行搶劫,另一個放火焚燒。他們高高興興地回到了歐洲,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一個叫英吉利。這就是著名的“火燒圓明園”事件。民族的屈辱,文明的災難,時日雖越來越遠,但應時刻銘記,更要警惕落后就會挨打。在香港樂壇粵語老歌里,就有一首鄭少秋的《火燒圓明園》來記取這件事。 粵語流行曲繁榮的早期,不少作品承載了時代,更有許多佳作以大氣磅礴記敘了我們的傳統(tǒng)歷史。而國仇家恨,也是歷史里不能略過的。 這類作品的作詞,當屬盧國沾首屈一指了,比如《萬里長城永不倒》《大號是中華》《好小子》這三部曲就是出自其手。1983年推出的《火燒圓明園》更是這類作品的巔峰之作,既有敘事,又有抒懷,憤怒、痛惜、斥責、警悟,都在其中。 誰令你威風掃地,誰令這火光四起,恨意沖云際,誰無怒憤不感痛悲。 曾滴了多少血汗,才奪了天工建起, 用我心力建,期傳萬世期傳萬紀。 開場仿佛就讓聽者置身火燒圓明園的場景,火光耀天,哀嚎遍地,巧奪天工的建筑和各種珍寶或毀于一旦,或慘遭掠劫。不想終是這田地,辱了家邦也辱了門楣 還望這火的震撼。能令我子孫記起 自會醒悟到。何來外侮?為何受欺? 屈辱不會壓倒我們,只會讓有志之士奮起反抗,尤其是更多有識之士去尋找復興之路。 這樣的歌還是值得讓更多人聽到的,而且本身也確實旋律昂揚,充滿了激憤。 作曲泰來,是一個筆名,原名馮偉棠,是粵語歌發(fā)端時的第一代歌手,主要身份其實是電臺DJ。 但進入80年代馮偉棠就逐漸退隱歌壇,但偶有創(chuàng)作給歌手輸送佳品。比如有首麥潔文的《螳螂與我》,堪稱粵語歌里經(jīng)典勵志之作,更是80年代初香港歌壇曾名躁一時的“非情歌運動”代表作。而這首歌的填詞也是盧國沾,盧也是這場運動的發(fā)起人和踐行者。但在洶涌的商業(yè)大潮下,這場運動很快就無疾而終了。 這也是1983年的事。 這一年李翰祥導演的電影《火燒圓明園》上映,在內(nèi)陸和香港都引起了轟動。女主角劉曉慶也隨之更紅了,而男主角扮演咸豐的梁家輝,卻因為和內(nèi)陸合作觸了對岸的怒,一時被抵制得無片可拍,只能擺地攤謀生。 這首歌正是在這個感召之下創(chuàng)作而出,而這樣的作品在當時交給鄭少秋又是最合適的了。那時候影視相關(guān)作品還是占據(jù)了粵語歌的相當比重,而鄭少秋及其所在的娛樂唱片,這類作品的比重更大了。當年收錄這首歌的專輯《夾心人/火燒圓明園》就是如此了。 最后還有常出現(xiàn)的歷史題要明確一下答案,火燒圓明園的,不是八國聯(lián)軍,而是英法聯(lián)軍。 |
|
來自: AlanZhu1978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