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正被網(wǎng)友戲稱為戰(zhàn)神,但是大部分歷史學家與軍事家都不認可。倒不是說他能力很差,而是還沒達到李靖、韓信、徐達等人的水準。洪都之戰(zhàn)朱文正2萬打退陳友諒60萬的進攻,確實是一個軍事戰(zhàn)爭奇跡。朱文正本身很用心應付是原因之一,但更多的原因是在敵人身上。 洪都之戰(zhàn)由來明末群雄割據(jù),南方陳友諒成為最大的勢力,其次是朱元璋。江西原本是陳友諒的地盤,但因為他的部下胡廷瑞將南昌獻給了朱元璋,便失去了控制權。朱元璋很重視南昌,不僅給南昌改了名字變成洪都(暗示洪武之都),還特地派遣侄子朱文正去鎮(zhèn)守。 地盤被競爭對手奪去,陳友諒肯定不甘心,興兵討伐洪都自然不在話下。況且陳友諒的地盤主要是兩湖與江西一帶,失去了洪都(江西),如果日后決戰(zhàn),朱元璋可以從江西上中下三路襲擊陳漢。這等于是被朱元璋在中部插了一根釘子,威脅不言而喻。 陳友諒稱帝較早,本來就有吞并朱元璋野心,對于他而言“收復”洪都正好是打擊朱元璋的第一步。 公元1363年洪都之戰(zhàn)發(fā)生之前,朱元璋的明軍主力正在打東吳的張士誠,調(diào)集去了大部分兵力,洪都的防守自然是薄弱的。而且明軍也沒法回援,不然會陷入兩面夾擊的危險境地。這個時候陳友諒先行拿下洪都,可以立即東征,收拾兩敗俱傷的朱元璋與張士誠,等于是坐收漁人之利。 陳友諒的如意算盤確實打得很響,但忽視了自身存在的嚴重缺陷。 陳友諒眾叛親離陳友諒最開始是跟著倪文俊一起參加紅巾軍起義的,后來倪文俊與天完帝徐壽輝產(chǎn)生矛盾,陳友諒便借著這個機會殺害倪文俊,吞并倪文俊所部。 在取得天完帝徐壽輝的信任后,陳友諒又開始了進一步的奪權之路。先是滅掉了天完最重要的大將趙普勝,然后逐一殺光天完帝徐壽輝身邊的主要將領,直接將天完帝徐壽輝架空,成為天完最大且唯一的權臣。在此之后陳友諒又殺了天完帝徐壽輝,直接篡位成立陳漢。 雖然陳友諒完全掌控了天完的地盤,但是這一系列謀害上級、同事、主公的行為,讓天完將士寒了心。從此天完將士紛紛叛逃,其中大部分投靠了朱元璋。所以說陳友諒丟失洪都(江西),不是單純的部下反叛所致,而是他離心離德造成的必然結果。 陳友諒的陳漢,地盤最大,兵力最多,但是因為人才流失問題,他的指揮官奇缺,很難應付大型的戰(zhàn)爭。最關鍵的是叛逃過去的天完將士,很熟悉陳友諒的路數(shù)與弱點,這也將陳友諒置于不利的境地。 陳漢大軍戰(zhàn)斗力不足就戰(zhàn)斗力而言,陳漢大軍缺乏火器,同時攻城武器也要落后許多,攻打城防堅固的洪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洪都臨近鄱陽湖,緊挨著贛江、撫河,地勢十分險要。 陳友諒攻打洪都要快速取勝的話,就必須通過水路進攻,攻城輜重在船上不方便展開,實際更多的要靠士兵登上城墻奪取城墻的控制權才能拿下洪都。 這使我想起了三國時期的東吳,水師戰(zhàn)力第一,但是下船攻城卻不太行,尤其是在攻打合肥新城的過程中屢屢受挫。陳漢大軍的情況與此有點類似,頗有點錯科技樹的感覺。 然而偏偏明軍手上有大量火器,對付登城部隊殺傷力極強,讓陳漢大軍很是吃虧。從這里可以看出明軍的科技樹,是比較克制陳漢大軍的。 前面說過陳友諒缺乏軍事人才,尤其是缺乏優(yōu)秀的臨陣指揮官,經(jīng)過這一系列挫折,士氣馬上跌落,戰(zhàn)斗力大大降低。 洪都守軍士氣高漲朱文正領導下的洪都守軍,面臨的情況與唐朝安史之亂期間的睢陽保衛(wèi)戰(zhàn)很類似,暫時沒有援軍,就只能橫下心來死守。而朱文正又身先士卒積極參與守城,士氣進一步提升。加上朱文正的副手鄧愈、趙德勝也很厲害,尤其是鄧愈善于治軍,玩心理戰(zhàn),十分克制陳友諒。 就連陳友諒本人面對眼前如此窩囊的戰(zhàn)局,也后怕不已。連攻了85天后,聽說朱元璋打完張士誠了,陳友諒便打了退堂鼓。 不過這個時候朱元璋的援軍已經(jīng)趕來了,疲憊不堪的陳漢大軍不得不在鄱陽湖與明軍決戰(zhàn)。鄱陽湖大戰(zhàn)陳友諒輸了,其實跟洪都之戰(zhàn)損耗過大關聯(lián)很大。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陳友諒60萬大軍在鄱陽湖正面對戰(zhàn)中,仍然慘敗給朱元璋的20萬明軍,也從側面反映了陳漢大軍的戰(zhàn)斗力問題,跟明軍差了十萬八千里。 結語總結一下就是,陳友諒的陳漢實際外強中干,輸了洪都之戰(zhàn)與鄱陽湖之戰(zhàn),一點也不冤。朱文正能守住洪都,除了自身優(yōu)勢與決心之外,更多的原因出在對手身上,露出了太多破綻。 而且洪都之戰(zhàn)一下子就完全暴露了陳漢的所有弱點,朱元璋更加放心讓自己的20萬去跟他的60萬正面決戰(zhàn),因為他已經(jīng)知道陳友諒是紙老虎。所以即便不打洪都之戰(zhàn),陳友諒也必敗無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