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虛極”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個虛字。那么,這里的虛字是什么意思呢?我們不妨接著往下看。 眾所周知,只要修道的人,都喜歡打坐。也就是說,打坐與修道是不可分割的。一個人在打坐的時候,需要讓自己進(jìn)入一種“恍兮惚兮”的狀態(tài)。所謂的“恍兮惚兮”,在《道德經(jīng)》看來,就是一個“致虛極”的過程。 有的人將虛與無等同起來,認(rèn)為它們是一個意思。但是在老子看來,虛同無,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虛還在有當(dāng)中。而無,則是真正的什么都沒有了。 舉個不太貼切的例子,但是很能說明問題。 當(dāng)我們要將某張圖片進(jìn)行“虛化”處理時,就會盡量讓它的畫面變得淡之又淡。但是,這種淡之又淡并非是什么都沒有,至少它還存在一個影像。雖然能淡到幾乎看不見,但是這張圖片還是存在的。 即便到最后真的虛化到什么都沒有,但是你知道,這張圖片是存在的,至少曾經(jīng)存在過。它原本的畫面是什么樣的,有多大,是什么形狀,等等,你都一清二楚。 真正的修道,就是要將世間的一切,包括自己,全部都“虛化”起來。而這種虛化,并非是遠(yuǎn)離世間,而是就在這種環(huán)境中,遇到各種事情,從而磨煉自己的心,提升自己的境界。 過去道家有句話說:你看世間越真,你就越虛;你看世間越虛,你就越真。所以道家講要做“真人”。而要做到這一步,就是要逐漸地做到《道德經(jīng)》中所說的“致虛極”。 02 次三個字:守靜篤 有的人可能會說,看到“致虛極”,我就想起了“守靜篤”。確實,因為《道德經(jīng)》中的這6個字,對于歷來修道者影響太大。過去有些人雖然也說了它的重要性,但是大多說得模棱兩可,或者說得很隱晦。而有些不知道的人,則只是從字的表面去理解它。 有人認(rèn)為,守靜篤就是什么都不做,讓自己保持靜止的狀態(tài)。因為打坐就是要求靜,到最后以靜入定,定到最后什么都沒有了,就達(dá)到了修道的最高境界——無。其實,這些都是一個沒有經(jīng)過真正修行的人,想象出來的一種狀態(tài)。 真正的修道者,就是要去真正地修自己。只有真正修道者才會明白,守靜篤并非是讓自己什么都不做。 當(dāng)然了,它與打坐確實有一定的關(guān)系。因為修道涉及到打坐。一個人在打坐時,不僅外面的環(huán)境要保持寧靜,自己的內(nèi)心,也要保持清靜。 所以道家經(jīng)常講要清靜,要無為。真正達(dá)到清靜無為,并非只是靠打坐能做到的,而是一個人的心,到底能不能清靜無為。 《道德經(jīng)》中認(rèn)為,一個人從修行開始,最初的狀態(tài)是“濁”的,所謂的濁,也就是雜念紛呈的。所以逐漸要通過打坐的方式,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所以就有了這句“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如果你能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你的心才能真正地達(dá)到清靜。 但是達(dá)到清靜狀態(tài),還要讓自己保持下去,不被外在的事物表現(xiàn)形式帶動。所以,這里的守也很重要。要守住你的靜,并且能一直保持下去。 一個人在世間游歷,如果真的不被一切事物帶動,那么你就能真正達(dá)到無為狀態(tài)。這就是為什么修道者都要去游歷的真正原因,也就是要看你在世間能不能真正做到“致虛極,守靜篤?!?nbsp; |
|
來自: 官展呈國學(xué)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