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長沙》是高中必讀篇目,無論是職業(yè)高中還是普通高中,它都是排在第一篇,可見其重要性。但是對于最后一句的解釋,卻始終存在爭議,我覺得教材中的解釋存在問題,所以錄制了這個視頻表達自己的觀點。既是和各位同行交流,也是教會學(xué)生探究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下面是我整理的文字稿,方便大家閱讀: 親愛的各位同學(xué),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光臨語文沖鴨。我們這節(jié)課呢來看一下《沁園春·長沙》最后一句: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這里面呢有兩點爭議。我們來看看哪種解釋更好一些。當(dāng)然今天不能給大家一個明確答案,大家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理解來選擇。 爭議集中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它的句式。它到底是設(shè)問句,是反問句,還是疑問句?首先認為他是設(shè)問句的,是這樣分析的。他認為,“曾記否”是一個問句;后面“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是一個陳述句,就是答句。有問有答是設(shè)問。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這個推斷很有問題。第一,他改變了原句。原句是完整的一句話,問號是在后面的,而不是在前面的。另外即使前面是問句,但是問句并不完整,怎么能夠形成一個自問自答的設(shè)問呢? 第二個觀點是反問。分析者認為,本句是無疑而問,就是說本句話沒有任何疑問,就是一種陳述。當(dāng)然,這句話是沒有疑問的。但是也不能以此判定他是反問。因為反問的除了表示無疑之外,還表示否不定。這是最重要的一個特征。那這句話表示否定嗎?當(dāng)然不表示,他表示肯定,因此反問的說法也不對。 那第三個是疑問。為什么判斷它是疑問?首先是加了問號,另外還使用了“記否”,這個“否”表示疑問。但是這句話它是詩詞,不是散文,不是現(xiàn)代文。我們知道除了“記否”還有“知否”。著名的“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還有“君不見”,他們都一樣,是一種夸語,表示肯定語氣。比如“君不見”,意思是“你看那”,“知否”解釋為“你可知道,你要知道”,“記否”呢,就理解為你要知道。所以這句話它不是一個疑問句。 這句話的句式到底是什么?我們可以理解為它是一個陳述句。如果看到問號,我們可以表面地理解為它是疑問句。但絕對不是設(shè)問句和反問句。 句式呢我們好進行分析。最難分析的就是第二個爭議:它的句意。教材上給的注釋是:“游泳激起的浪花阻止了飛奔的大船?!蹦沁@種解釋到底對不對?符不符合作者原意呢? 我們首先從意思上來進行分析。我們看游泳激起的浪花阻止了大船,可見力量非常大。這句話使用了夸張,但是夸張得過于離譜,變成了說大話,它不符合作者形象。我們再看前文有“百舸爭流”,作者對于大船,是鼓勵它們奮勇向前的。而這里根據(jù)解釋,又變成了“遏止飛舟”,這前后是有矛盾的,因此這種解釋也是不對的。 我們再從詞句上來進行分析。大家知道第一句話: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這句話是有倒裝的。同樣這句話也存在倒裝,我們可以理解為:曾記否,到浪遏飛舟之中流擊水。這里的“浪遏飛舟”是修飾中流的,描述了游泳的環(huán)境,風(fēng)浪非常的大。那我們再進行分析?!皳羲钡囊馑际?,和水搏斗并不是和大船搏斗,所以理解為“游泳阻止大船”不符合作者的意思。 最后我們從情感上進行分析。作者寫這句話到底想表達什么?是想表達自己力量大,浪花可以足夠大船,還是想表達自己的勇氣呢?結(jié)合當(dāng)時的社會背景,我們可以知道作者是想表達自己的勇氣和魄力,而非表現(xiàn)自己的力量。因此“游泳激起了浪花,阻止了大船”這樣的理解是不大恰當(dāng)?shù)?。在毛澤東《水調(diào)歌頭·游泳》中,有句話叫:“不管風(fēng)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笨匆幌?,風(fēng)吹浪打和浪遏飛舟一樣,都表示游泳的環(huán)境風(fēng)浪很大。風(fēng)浪大,但是我們不怕,我們有勇氣,我們有魄力去搏擊如此大的風(fēng)浪。因此這句話就可以理解為:你可要記得,在巨大的風(fēng)浪中,我我們曾到江流中心去英勇搏擊。 當(dāng)然這句話還有另外一種理解。這里的“擊水”并非指的是游泳,而指的是劃船。這句話就理解為:“在江心水流湍急處,劃槳駕船,在巨大的風(fēng)浪中奮勇前進。我們看無論怎么理解,這里的大船,還有這里的風(fēng)浪,都是有著象征意義的。如果單單理解為游泳的水浪遏制了大船,它的象征意義也就不存在了。因此,我個人特別傾向于這種理解。 好的,關(guān)于這句話的兩個爭議,我們今天呢就講到這里,感謝觀看,再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