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凡華 清人袁枚在其《隨園詩話》中說了句大實話:“詩家兩題,不過'寫景、言情’四字?!睆堭畺|先生的古體詩集《鄉(xiāng)望》正是應(yīng)了此說,通篇都在“寫景、言情”,只是其“寫景”并非“一過目而已望”;而其“言情”則“往來于心而不釋”……
袁枚與張甬東同為江浙人,皆學(xué)成于杭州,游走四方以詩詞為好,只是所處時代不一,經(jīng)歷不一;前者系乾隆四年進士,做了幾年“爾曹州縣吏”之后,自覺無趣,遂辭官出游,“足跡造東南山水佳處皆遍”,其著述頗豐;作為后之來者的張甬東,畢業(yè)于杭州大學(xué)之后,在職場拼搏多年,稍有積蓄即浪跡江湖,遍游祖國大好河山,并在行旅途次以詩記之,寫景之外兼感懷世事、嗟嘆人生,雖無袁枚之才,卻有士子之風(fēng)。其所作多為古體詩,“集腋成裘”之后托友人囑我為序,因感其“詩意棲居”之生活態(tài)度,才勉力允諾。
在我的眼里,詩的天地是廣闊的。從張甬東的詩創(chuàng)作來看,他也是讀了很多詩書的,雖不是“破萬卷”,也算是“窮老盡氣”得了其“閫奧”的。因此,他“求詩于書中,得詩于書外”,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寫萬首詩”的躬行者,其《鄉(xiāng)望集》的出版,即為明證。
《鄉(xiāng)望集》共五輯:分別為《游記篇》《花草篇》《人物篇》《山水篇》《感悟篇》。這也應(yīng)了孔子概括的“興觀群怨”四字,只是“言情者”居其一罷了(《感悟篇》)。其實,詩作者在《人物篇》與其他篇什里,也有不少“言情”之處,只是歸類的綱目有別罷了。
顧名思義,《游記篇》里的詩多為旅游之記。他上天目、游普陀,日觀雷峰塔,夜宿四明山;他春臨淡溪,夏走溫泉,秋訪西寧,冬過松江……其中《西北山行》《四明山夜宿》《初春上紅佛寺》等篇什,字句工麗、修辭得法,雖是走馬觀花的游記詩,卻寫得頗有蘊意,具古人之風(fēng)。
《花草篇》吟花詠草,雖為前人寫盡,卻也有他自己的新發(fā)現(xiàn),如《秋江蘆花》,他就發(fā)現(xiàn)了“蘆花”隨步春天的喜悅之狀,以“莫笑”作反襯,一改前人寫秋江蘆荻的愁緒,翻出了新意。
后漢鄭眾說過:“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逼鋵?,“興”有兩種:一是置于詩的開頭,來引起所興的事物,如《關(guān)睢》詩的“鳩”;二是引諸多草木魚蟲來顯示用意的,如屈原的《離騷》。
陸機在《文賦》里說:“謝朝花之已披,啟夕秀于未振”,意指對別人已寫過的意境,須規(guī)避掉;應(yīng)寫人所未寫——寫未開之花,才鮮美;大凡寫景詠物的詩,都須細心體察,憑著詩人敏銳的觀察,才能寫出自己獨有的感受??吹贸鰜?,對于此論,張甬東是心領(lǐng)神會的,他也試圖在自己詩的創(chuàng)作中,按照這一詩的原則,去努力實踐。
《山水篇》這一輯,似可以與《游記篇》歸于一類,因為其“游記”的多為“山水”,而“山水”也多被其“游記”。好在詩人有詩的靈性在握,于“山水”之外,找到一些“人性”的因子:“三潭月漫桃枊舞,春景易逝夢回駐。文人墨客數(shù)輩出,料勝西湖幾近無”。張甬東在杭州求學(xué),在文人詠嘆無可計數(shù)的“三潭印月”風(fēng)景地,找不到詩的突破口,惟有嘆息,然而在嘆息之余,卻無意中跳出了一縷與眾不同的詩的靈感,生發(fā)出一些人生的感悟,這大概就是“興”之所致吧!
后漢的鄭眾還說:“興者托事于物,則興起也,取譬引類,啟發(fā)己心?!?/strong>這也是頗有見地之言。張甬東在他的《人物篇》及《感悟篇》里,頗愛用“興”的手法,但主要用的是“賦”——賦可寫景敘事,亦可述志抒情,即“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
毛澤東主席古詩詞的修養(yǎng)是很深的,他認為杜甫的《北征》詩就是用“賦”的手法來寫的,但里面也有“比興”。借景豐富詩的意境、提煉詩的主題,通過凝練的語言去概括生動的哲理……前人關(guān)于詩歌寫作的這些教誨,張甬東是銘記在心的,也是在他的《鄉(xiāng)望集》詩中汲汲以求的。從總體上看,這部詩集里的大多數(shù)詩,都寫得頗為簡潔、含蓄,且短促有力,有一定的蘊涵。
在序的最后,我還是引用詩集的最后一首壓軸詩《元宵節(jié)》來作結(jié)尾:“元宵節(jié)后淚滴滴,又是背井離鄉(xiāng)時。村邊回頭頻頻望,不知何時是歸期?!?/strong>
我以為,此詩正合詩集的題旨,詩人將回望自己的故鄉(xiāng),寫得情深意切,若是回望自己的詩呢?是“淚滴滴”還是“笑吟吟”?抑或五味雜陳…… (節(jié)選自張甬東《鄉(xiāng)望集》序)
夜光杯2021.91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