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太陽病變證 【辨證治則】: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此原則不僅僅適用于太陽病,凡不屬于六經(jīng)之病者,皆可以此條作為治療原則。詳見于本篇第16條。 第16條:太陽病三日,已發(fā)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fā)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一):熱證 1:梔子豉湯類證 (1)梔子豉湯、梔子甘草豉湯、梔子生姜豉湯證 【原文】: 76、發(fā)汗后,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fā)汗,必吐下不止。發(fā)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fù)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 77、發(fā)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78、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熱不去,心中結(jié)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梔子豉湯原方原量】: 梔子(擘,十四個)香豉(綿裹,四合)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nèi)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jìn)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梔子甘草豉湯原方原量】: 梔子(擘,十四個)甘草(炙,二兩)香豉(綿裹,四合)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甘草,取二升半,內(nèi)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jìn)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梔子生姜豉湯原方原量】: 梔子(擘,十四個)生姜(五兩)香豉(綿裹,四合)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生姜,取二升半,內(nèi)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jìn)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病機(jī)】:無形邪熱,郁擾胸膈。 【主癥】:尚輕者可見虛煩不得眠;劇者則見反復(fù)顛倒,心中懊憹,或胸中窒,或心中結(jié)痛,苔黃。 【治法】:清宣郁熱。 2: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 【原文】: 63、發(fā)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原方原量】: 麻黃(去節(jié),四兩)杏仁(去皮尖,五十個)甘草(炙,二兩)石膏(碎,綿裹,半斤)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病機(jī)】:邪熱壅肺。 【主癥】:咳喘,發(fā)熱,汗出,口渴,咳嗽,痰黃稠,苔黃,脈數(shù)。 【治法】:清宣肺熱。 3:白虎加人參湯證 26、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虎加人參湯原方原量】: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綿裹)甘草(炙,二兩) 粳米(六合) 人參(三兩)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病機(jī)】:熱盛津傷,轉(zhuǎn)屬陽明。 【主癥】: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舌苔黃燥。 【治法】:清熱益氣生津。 4:葛根黃芩黃連湯證 【原文】: 34、太陽病,桂枝證,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葛根黃芩黃連湯原方原量】: 葛根(半斤) 甘草(二兩,炙)黃芩(三兩) 黃連(三兩)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病機(jī)】:熱迫大腸,兼表證不解。 【主癥】:身熱,胸脘煩熱,口渴,下利臭穢,肛門灼熱感,苔黃,脈數(shù)。 【治法】:清熱止利,兼以解表。 5:黃芩湯、黃芩加半夏生姜湯證 【原文】: 172、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黃芩湯原方原量】: 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甘草(炙,二兩)大棗(擘,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原方原量】: 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甘草(炙,二兩)大棗(擘,十二枚)半夏(洗,半升)生姜(切,一兩半,一方三兩)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病機(jī)】:少陽邪熱內(nèi)迫陽明,胃腸功能失職。 【主癥】:發(fā)熱,口苦,小便短赤,下利灼肛,或大便利而不爽。 【治法】:清熱止利,或兼和胃降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