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樓和大多數(shù)被大浪淘沙掉的人一樣,幾乎就是一個不存在的存在,其實這樣挺好,所謂歲月靜好的真相大扺也就如此。 ——《一個人的緱城》 桃 源 橋 (上) 文 攝/ 顧方強 人們口中的桃源橋,原本是緱城里的一座石拱橋,曾東西橫跨于東大街與中大街之間的河道之上,河與橋早已湮沒在歲月長河之中,在原址上形成了街市的十字路口一帶,依仿被人們叫做桃源橋,成為人們常掛在嘴角邊的一個專屬形容詞,以此來比方場面的熱鬧以及排場的喧嘩程度,成為豐饒動人的緱城歲月,發(fā)給人們怦然心動的生活憑證。 給人帶來無限遐思的桃源橋,橋名得源于橋下的河。緱城里曾有一條自西而東蜿蜒流淌的小河,這條在小城攔腰而過的玉帶河,恰如少年身上的飄飄衣袂,讓靜靜的小城瞬間飄逸起來充滿靈性。七十年代曾挖開中大街對玉帶河進行過一次疏浚,海生與小人隊伴們一起在淤泥中找到過不少銅板錢。玉帶河一路曲徑流淌到中大街與東大街的銜接口,便左右一分為二,徑直穿城而去,北往顏公河南到塘頭岸,人們給這段舒緩的河流,取了一個比玉帶河更為動聽的名字——桃源河。 取名為桃源河,除了桃源河兩岸曾桃花夾岸外,當(dāng)時的人們還認定,這條河里的河水,是可以溯源到天臺山的,而先人在天臺山釆藥,在云霧中溯溪誤入桃花源的劉阮遇仙的典故,加上還有比千古名篇《桃花源記》更勝一籌的與仙女共度良宵的橋段,自古以來一直被文人騷客所傳頌,也被愁苦圍困的凡夫俗子向往不已。 小城起春風(fēng),河面之上桃花漾漾、黑瓦之間桃紅點點,漫天落英繽紛之下,臨水迎風(fēng)徜徉在流花河兩岸的人們,面對著一條寓意著有朝一日做人仙人一樣的河流,還有什么比取名為桃源河更為讓人神往的名稱可取呢。不僅僅是這條河,人們還曾一度把緱城故里直接取名為桃源里。 桃源河約有二十來米寬,兩岸的街市以桃源橋為界,北邊的稱為橫街,南邊叫做下街,下街的東面為臨水人家。兩岸的人行小道,用石板與鵝卵石鋪成,沿岸架設(shè)著間以荷花望柱的青石板護欄,信手之間繪就的江南小城畫卷上,兩岸百姓人家來來往往,僅六百來米長的河道之上,架設(shè)有六座橋。 最南端的橋,位于現(xiàn)在的劇場與電影場之間,兩場的原址曾是柴家與陳家祠堂,這座石板橋由這二個家族合資修建,因此被人們叫做義橋。義橋下面的河道在民國時期淤塞后,反正往北的河道還算暢通,人們索性在橋下種上荷花把河道當(dāng)作了荷花塘。零零散散被清淤上來的爛污泥堆在橋頭附近,一到落雨天卦,橋兩頭的路面就爛污泥刮漿顯得泥濘不堪,因此義橋漸漸的被人們稱為泥橋頭。 泥橋頭雖然不起眼,橋兩頭東西兩側(cè)不遠處,分別有兩座印有歷史烙印的建筑——天主堂與城隍廟,至今矗立在早已改頭換面的小城一隅,無聲地注視著小城風(fēng)云。 天主堂位于泥橋頭東側(cè),原址占地十來畝大小。對小城來說這塊面積已經(jīng)不算少的地,據(jù)說自元代以來就一直荒蕪著。據(jù)傳此地曾經(jīng)是歷史上的農(nóng)民皇帝楊鎮(zhèn)龍的行宮。史載,緱城西門外松壇村的富家子弟楊鎮(zhèn)龍,自幼練武習(xí)韜略,為宋末登科進士,曾任衢州總兵。宋亡后返回家鄉(xiāng),冷眼看著人分四等這些殘酷的統(tǒng)治手法,打量著酷吏遍地導(dǎo)致饑民遍地民憤四起的情形,當(dāng) “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何時 ”的民謠在浙東四處流傳的時候,借創(chuàng)建白蓮教的名義,四處設(shè)壇做起事前的準(zhǔn)備,最終于元至元二十六年率眾起義。橫掃浙東后封將拜相、鑄璽建殿,建立起國號為大興、年號為安定的政權(quán)。起義失敗后故里族人遭血洗,族群中僅一戶人家背著五扇中堂屏風(fēng)逃往深山安家,安家后形成的村落就是現(xiàn)在的留五扇村。城里的行宮連同位于東陽的皇宮被焚毀,此后無人敢染指這塊草龍曾盤踞之地,直至清末被天主教會相中購得。這里曾先后開辦過施醫(yī)所、育嬰堂、崇德小學(xué)等慈善機構(gòu)。 六十年代末期的天主堂,沿白石頭路的二層仆役樓以及院內(nèi)精致的神父居室樓,還有院子空地上見縫插針搭起的高高低低的房子里,住進了上百家房客。不久,更讓上帝始料不及的是,后來在小城里也算紅過一陣的塑料二廠的前身——繃花社,也從中大街搬進了禮拜堂。小城里的這個繃花社里,除了有大家所熟悉的繡花的技藝外,還有一門大家現(xiàn)在并不怎么熟知的技藝叫做镵花。 镵,這個筆劃多得讓人有點不知所措的镵字,在文言文中發(fā)第三聲念作 Chan ,是古代的一種鐵制刨土工具和刺的意思,在小城的方言里,還有一種歷聲發(fā)第四聲的念法,其用意里有一種不管三七廿一自上而下比劈更加孔武有力地劈砸下去的意思在里面,比如形容做事魯莽蠻干毫無準(zhǔn)頭的嘸角鋤頭亂镵和講話無依無據(jù)又不知輕重的講話亂镵,再比如為表示已憤怒得無以復(fù)加而威嚇人家吼出來的再老三老四一鋤頭镵死。镵花的镵字是刺的意思,類似現(xiàn)在的機繡,所不同的是機銹是針動布不動,而镵花是針不動布動,不是心靈手巧的人是镵不了花的。 當(dāng)時小城考究一點的人家,尤其是新人布置新房,作興在床幔和床沿以及枕頭套繡上魚鳥花草來繃場面,繡花一般繡在價錢較貴的綢布和的確良化纖布上面,需要耗時費力一針一線上下翻飛地繡出來,不是一般人家經(jīng)常用得起的。而镵花就完全不一樣了,能在各種布料上用時稱鐵車的縫紉機快速镵出圖形來。 海生的母親下班后,時常在家里镵鐵車補貼家用或受人之托镵花。镵花前,先用戳有花鳥蟲草輪廓的拷貝紙抵在攤平的布上打樣,打樣時用鐵車的潤滑油稀釋藍色的顏料后,輕輕涂滲下去淡淡的印出來,然后用里外緊扣的二個用毛竹制成的圓形竹套環(huán),把印有圖樣的布面緊繃上去拉緊后扣緊,這樣就可放到縫紉機頭下開始镵花了。 镵花時對應(yīng)圖樣的不同部位,需要不斷地更換不同顏色的棉紗線。海生母親最精致的隨身物件就數(shù)這個棉紗線箱了,扁扁的以嚴(yán)絲合縫的氣派奪人眼球的這只棉紗線箱,出門時腋夾下一夾非常方便氣派,里面放有各種顏色已卷好線的線卷和粗細不一的縫紉針,包括金色的但不是金做的金燦燦的金線。 海生的母親對镵花的熟練程度,已經(jīng)到了隨心所镵的地步,不打圖案底樣镵出的五顏六色的花鳥魚草照樣活靈活現(xiàn),印象最深的還是一個快字,換線時把線頭放在嘴唇一抿手指一捻,僅憑感覺就能快速地穿過針眼,瞄都不用瞄一眼。也可以飛快地一邊蹃著蝴蝶牌鐵車,一邊急速地移動著布環(huán)以針為筆繪著圖形,一邊不停地數(shù)落闖禍后站在鐵車前討罵的海生。有時海生母親深夜還在镵花時蹃出來的镵花聲,一聲比一聲急,不禁讓海生暗暗的替母親著急起來,或警覺地忖一遍最近是不是闖過什么禍讓母親察覺了。 自從繃花社搬進天主堂以后,往日神秘的院落里,自此鍋碗瓢盆叮當(dāng)、家長里短紛飛,雞飛狗跳交相、三教九流川流,一幅人間蓬勃的浮世景象躍然入世。 繃花社搬家的那天,海生歡天喜地騎在滿載著繃花家什的手拉車上,跟著大人去趕熱鬧。到了天主堂縱下車,飛風(fēng)一樣竄到禮拜堂門口,瞬間就被眼前好像來自另一個世界似的白色世界給驚住了,從沒見過這么白的白色,占滿了這么空的空間。抬頭望去筆直升上去的柱子,似乎還在緩緩地生長著,到了柱頂四面花開連成蒼穹般的拱頂,整個人不禁腳底發(fā)輕感覺到會徐徐的飛上天去。 目光一落回地面,縱深排列著的柱子牽引著視線,不自覺地吸引著海生向處于深處的祭壇走過去。輕手輕腳走到祭壇前,海生依稀記得祭壇正中間的墻面上有一幅浮雕,一個外國女人身披光環(huán),滿臉愛憐地抱著一個小男孩,幾個長著令人羨慕的翼膀的小男孩圍繞在身旁。使勁扭了扭身子感受了一下長有翼膀的感覺,卻怎么也找不到長有翼膀的感覺后,便又離開四處瘋玩起來。長大后海生知道,長有翼膀的人叫天使,這翼膀叫天使的翅膀,善良、勇敢、從容的人,會在心底長出這樣的翅膀來,不致于在陷入灰暗時刻無法脫困而困頓其中。 海生的年紀(jì)稍長,到了禮拜日放假不用大人帶也敢經(jīng)常獨自到天主堂去玩的七十年代初期,繃花社已經(jīng)趕上形勢在壓塑料件了。這時禮拜堂內(nèi)東西二則靠近墻腳根的地方,已安裝著幾臺塑料壓機,中庭被當(dāng)作了倉庫,一袋袋雪白的黃豆大小的塑料原料被堆得小山似的。祭壇上下散放著幾張三斗桌與長條椅兼作會議室,時??煽吹酱笕藗兡救坏貒谝黄鹱x報紙開會。隱約中知道,在某次的學(xué)習(xí)會上,海生的母親為了給兒子做鞋子,借來硬板紙做成的鞋樣,用報紙墊著依樣畫葫蘆剪鞋樣,不想這一剪,差點給自己剪出一頂反革命的帽子來。 那時尋常人家日常所穿的鞋子,除了夏天的風(fēng)涼皮鞋與塑料鞋以外,就只有三雙鞋了,一雙是名震大江南北的解放鞋,再一雙是鞋底用塑料壓成的在冬天鞋底凍硬后容易摜倒的膠底鞋,剩下這一雙,就是大多數(shù)人在大多數(shù)時候穿的布鞋,尤其是鞋幫襯有棉花的叫暖鞋的這雙布鞋,冬天就指望它暖腳了。大人小孩都十分愛惜,遇到落雨天卦,小巷里經(jīng)常會碰到脫了布鞋拎在手上赤腳走路的人,擱在火踏籠、鑊灶膛或煤餅爐上烘鞋飄散出來的異味,是那個時候特有的冬天氣息。 布鞋當(dāng)時這么受歡迎,不是說像現(xiàn)在穿慣了皮鞋的人認為的穿著有多舒服,主要是省錢,基本上每戶人家都會自己做。做布鞋主要有個漫長的緝鞋底過程,每年主婦們會翻出已經(jīng)舊得無法再穿幾乎成布爿頭的衣裳褲,經(jīng)權(quán)衡再三后,下手剪成課本大小的布片,刷上漿糊貼在板壁上,仔細抹平晾干后,再撕下來一張張一層層地疊在一起,利用留有一個個凹槽戒指狀的頂針及鞋鉆、針夾和線蠟這些工具,叫上姑娘嫂等女眷一起,利用閑暇時間一針一針地趕在冬季或過年前,緝成針腳密密匝匝的布鞋底。老嫗在夏天乘風(fēng)涼冬天摘日頭講百談的時候,一邊用緝鞋底針輕輕地劃著頭皮沾點頭油來潤滑下緝鞋針,一邊用牙齒咬著緝鞋線挈得青筋暴起的場景,在七十年代的村頭巷屋還是尋常景象。依鞋樣做好鞋幫后與鞋底綴在一起,再借來鞋楦或送到鞋店楦鞋定型后,一般在過年前才舍得拿出來穿的一雙布鞋總算做成了。一雙布鞋穿得合腳不合腳的關(guān)健,是俗稱為綴鞋的綴鞋手藝是否老到,因此緱城人把做鞋叫做綴鞋,把做鞋師傅尊為綴鞋老師。 大概是天氣轉(zhuǎn)冷趕時間的原因,海生母親坐在會場角落頭,用報紙墊著鞋樣專心地描剪鞋樣,沒發(fā)現(xiàn)報紙背面有重要人物的照片在,會后留下的紙屑鐵證如山,被人告發(fā)到上面,一波三折后總算躲過了反革命這頂帽子,但也戴上了改造分子這頂似帽非帽的帽子,同時戴上這頂帽子的還有另一個女工,開會無聊時用蘸鋼筆在報紙上涂寫,不想這蘸鋼筆一大滴鋼筆水沒粘牢,滴在了一篇重要社論的標(biāo)題上洋開來墨黑一片,也被人一起報了上去。期間廠里還算是照顧并未過多的另眼相看,除了要天天打掃廠區(qū)的衛(wèi)生外,只是班頭換成了中班與下半夜班,海生的母親安慰海生說,這樣也好至少每個月可以多賺五六塊錢的夜班補貼,只是翹首以盼的每次加工資的評比資格是徹底失去了。 海生偶爾會跟著上連班的母親到天主堂去玩,太晚不敢一個人回家時,就拖一件油漬漬的棉大衣,爬到堆得高高的原料堆上做窠和衣而睡。某次深夜里在夾醒夾困中醒來的海生,只聞機器聲不聞人語聲,一個人迎面對著空蕩蕩的拱頂,仰躺在原料堆上好似飄向了空中,心里空空落落的不禁驚慌急起來,恍惚間意識到母親就在身后,帶著慶幸的心情復(fù)又沉沉睡去。黎明時分夜色褪去,兩排五彩斑斕的窗戶漸漸的亮麗起來,海生翻身看著不停勞作著的母親,忽然間有從未有過的一種感覺從他心頭劃過,這應(yīng)該是心痛了,海生自此方知,人世間還有一種傷心叫做心痛。 陽光,忽然的傾瀉了進來,穿過五彩窗戶形成了一道道絢麗的光幕,打在臉上照在海生母親身上,須臾包圍過來的溫暖,溫柔得讓海生至今難以忘懷不舍放手。 文 攝 / 顧方強 編 輯 / 陳泇名 西湖雨 審 核 / 浩海紫煙 文化寧海工作室出品 【一個人的緱城】第 15 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