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做了皇帝后,有一天問趙普,自唐朝以來,數(shù)十年間換了十多個朝代,戰(zhàn)爭一直不斷,這是為什么呢?趙普是當時宰相,據(jù)說他讀《論語》只讀了半截,卻把宰相當?shù)糜新曈猩?,天下大治,儒家稱其為“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他對儒家文化研究得很是精深。儒家文化講究得最多的是秩序,“為政以德,譬若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存貴賤者列乎位”,這些講的都是秩序,但這秩序又是家天下的秩序,并不是和諧的民主的秩序(當然,這從現(xiàn)代的角度來看古代的問題了)。所以,趙普解答趙匡胤的問題就一下子從秩序上來找問題,他說,原因就是節(jié)度使、藩鎮(zhèn)權(quán)利太大,力量太大,成了君弱臣強的尾大不掉之勢。他又出主意說,應該削了他們的權(quán),控制他們的錢糧,收回他們的精兵,這樣天下就穩(wěn)定了。話還沒說完呢,趙匡胤覺得什么都明白了,半瓶子晃蕩起來,說,你不要再說了,我已明白了。過了沒一會兒,趙匡胤就招來過去的朋友,那些為他當上皇帝立下汗馬功勞的石守信等人,話先不說,先喝酒吃肉,到幾杯下肚,趙匡胤把左右侍候的人都趕了出去,就開口說話了:如果沒有你們,我不會當上皇帝。想你們恩德,那真是無窮無盡呀。但是,當皇帝又太艱難,沒有當個節(jié)度使快樂。我現(xiàn)在沒有一天能睡得安穩(wěn)。石守信等人就問,這是為什么?趙匡胤就說了,這不難得到答案,皇帝這位子誰不想坐呢?這句話一出,嚇得石守信等人一齊跪到地上,說,陛下何出此言?趙匡胤就笑了說,我知道你們沒有這個意思,可是,你們怎么能管得住手下人貪圖富貴呢?如果有一天,手下人把皇袍加在你們身上,(就像你們當年把皇袍加在我身上一樣)你們就是不想當皇帝也由不得自己了。石守信等人聽了這話,更是膽戰(zhàn)心驚,把頭在地上磕得“梆梆”響,說,我們太愚蠢了,想不到這些,陛下可憐可憐我們,指一條生路吧。趙匡胤想聽的就是這句話,馬上微笑了說,人生如白駒過隙,想得到的富貴不過是多得點錢物,讓自己能安樂生活,也讓子孫沒有貧乏的憂慮罷了。你們?yōu)槭裁床环艞壉鴻?quán)呢?這樣的話,你們可以買點好田地,為子孫留下長久基業(yè),弄幾個歌童美女,喝酒聽唱,安享天年,君臣之間也沒猜疑,多好呀。石守信等人再把頭磕得梆梆響,說:陛下為臣下想出這條路,簡直是把這們這些死人又救活了,讓白骨上又長出肉來呀!第二天,這幫人都說生病了,辭職養(yǎng)老去了。 這就是有名的杯酒釋兵權(quán)的故事。 有人說,宋朝因為只注意壓制內(nèi)部奪權(quán)力量,輕視武官,從開國到滅亡,都是個弱國,一直受到外族的侵略,年年都要向別人上貢。但也有人說,這并不關(guān)宋太祖的事,如果不削兵權(quán),那是藩鎮(zhèn)強,而不是國強,那樣的話,宋朝也許早亡了,如果不是不用李綱等人,宋朝也不會弱。 但我看來,關(guān)鍵不在這里。限制節(jié)度使、藩鎮(zhèn)的權(quán)力沒錯,要想保持統(tǒng)治,不限制他們的權(quán)力,即便是大唐那樣的政權(quán),不也瓦解了?但是,趙匡胤雖然看明白了形勢,卻沒有用好辦法。杯酒釋兵權(quán),固然是限制了藩鎮(zhèn)的力量,但卻也把人才扔掉了。這就是人常說的,潑臟水呢,把孩子也潑掉了。趙匡胤完全可以從制度上將藩鎮(zhèn)、節(jié)度使的權(quán)力化小,讓他興不起浪,但也可以留下這些人才,為國家效力。 看清問題,不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也是解決不了問題,反而要把自己掉進問題里去的。趙匡胤讓他的后代們從頭到尾當了一輩子窩囊皇帝,就是這個原因。 另外一個故事,也可以和這個故事相互啟發(fā)。這就是晁錯的故事。 晁錯看到天下的問題所在,只有削藩才能保住漢家統(tǒng)治,他也只有講削藩,才能獲得漢景帝的信任,這沒有錯,但錯在他的削藩是硬削,結(jié)果是七國之亂暴發(fā)。皇帝害怕了,殺了晁錯,想和解,削藩的問題也沒有解決。到了主父偃,他用的辦法就好,讓漢武帝頒布推恩令,藩王可以把自己的王國分成幾份,給子孫們,子孫們無論長幼都可以稱王稱侯,那結(jié)果是,王侯們自家里先爭開了,自動分成一個個小侯國,力量自然就變小了,削藩也不動一兵一槍就完成了。 晁錯錯在年輕氣盛,總是想用外力來壓的辦法;趙匡胤卻是錯在不懂裝懂,沒等趙普說完,就開始行動,結(jié)果是秩序雖然建立了,卻丟掉了人才,讓國弱民貧。 主父偃 找個美女加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