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 09.2021 ▽ ▽ 一提到顏色,也許你會第一時間想到深、淺、明、暗這些形容詞,然而我每次試圖將一種顏色真正描述清楚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這些詞就像是在形容一個人長著鼻子、眼睛、嘴那樣,即便你這樣說,也不會有人根據(jù)你的講解而想象出那人的長相。簡單來說,也就是這種描述方式太乏味平淡了,無法第一時間讓人產(chǎn)生共鳴,心想:“原來就是那種顏色啊,我知道的?!?/p> 語言和文字的簡化,讓很多傳統(tǒng)文化里對顏色的描述都變得寡淡了,當我們口中說著“黃色”的時候,腦海中只是閃過了一張純黃色的卡片,似乎那種明亮得像陽光一樣的色彩,就是黃色帶給我們的全部想象了。然而,在古人的意識流里,黃色可以有很多種,每一種色彩都代表著一幅景致,甚至景色帶給我們的感受以及心情。 古人的皇家禮服中有一種黃色,叫“柘黃”,宛如艷陽。因為艷麗的太陽懸掛于高高的天上,因此大家只能仰視,而且還會因為刺眼而不敢直視。當這一特點融入皇家高貴的氣質(zhì)時,也就代表了并非普通百姓可以享有,因此成為了權(quán)威的象征。 除了黃色,紅色和紫色也被皇家限制為皇權(quán)色,不能被普通百姓使用。詩人白居易就很喜愛故宮里朱墻之色,或許是因為唐朝的官員制服里,有一款顏色因與宮墻的“牙緋”色相似,因此被稱為“緋袍”的緣故吧,所以白居易才因這一聯(lián)系而喜愛上了牙緋之色。后來,白居易當上了忠州刺史,有資格穿緋袍后便速速寫下了:“徒使花袍紅似火,其如蓬鬢白成絲。”的詩句。 相比之下,另一種被皇家珍視的顏色——紫色,卻是因為染料稀缺而珍貴的,平常人家即便是想用,也完全支付不起染料的價格。因此,只有皇家及重臣才有資格著紫袍上殿。 關(guān)于紫色,李賀有句詩里是這樣說的:“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所謂“凝夜紫”這種對紫色的形容,其實比現(xiàn)代文化里的任何一種描述都直觀且浪漫。它不指深紫色,也不指淺紫色,不是一種花的顏色,也不是葡萄懸掛于藤葉的顏色,而是夜空中的星辰在剛剛沉落的暮色中,泛起的一種紫光。這種紫色將夜空的沁涼凝聚了起來,像一瞬閃電過后,天際的裂痕在緩緩地愈合。這種形容,有著深淺明暗之詞無法刻畫出來的自然之美,需要你回顧生命里的所有夜色,才能回想起的那一剎驚鴻。 因此,這也凸顯了傳統(tǒng)文化中,人們對顏色賦予的自然之感。 古人沒有飽和度、亮度的說法,于是他們便巧妙地利用語言,通過一些微妙的動詞表達出了色值的概念。 例如:“竊”、“盜”、“退”、“不肯”,都表示淺色。 有一種秋日的天空之藍,不濃不淡,像少女的情思與一份哀怨,如家婦的幽苦與一絲明朗,將這種帶著對情感描述的詞來偷竊成一種顏色,便喚之為——“竊藍”。意同曹雪芹所寫,“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p>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對比色,理解起來頗為有趣。例如玄”和“纁”作為兩種顏色,雖然意境相似,卻完全代表著兩種不同的顏色。玄,是早上太陽要出地平線卻還沒出的時候,透出的那點光,是黑中透紅;纁跟它相對,是太陽已經(jīng)落下了地平線,折射出的余光,是紅黃交織。一個是一天之始,一個是一天之末,中國人把它穿到身上,表示對天、地的敬畏之心。因此,古代帝王在祭祀時也會選擇上玄下纁的禮服來彰顯肅穆之氛。 古人對顏色的描述,似乎永遠帶著對天地的敬畏與自然的熱愛,以至于很多色彩都出自四季更替之間,山水輪轉(zhuǎn)之時,渺小到一粒塵埃的破碎與隕落,宏大到一場天寒地凍的萬物衰變。 這些流傳千年的東方審美,帶著浪漫氣息的詩畫之氣,沁透在萬象之色中,令我們一眼萬年。當然,也隱藏了我們祖輩們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美至極致,靈性使然。 愿我們?nèi)蘸蟮难劢缒芘c感受互通,不僅在體會色彩上張開所有的毛孔,也能在與世界相處的過程中融匯自己獨特的眼光,將世間百態(tài)盡收眼底,點亮獨一無二的那盞浪漫心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