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文人相輕,古訓后生可畏”中國古代有很多民間俗語都特別有意思,古人們用直白簡潔的語言組成帶一點押韻的俗語,在老百姓口中流傳。我小時候就聽過一些,比如“黃金棍下出好人”,比如“早不忙,夜心慌,半夜起來補褲襠”,比如“家有化骨龍,應為討債鬼”。 “化骨龍”這個詞對大多數人來數比較陌生,但如果說到它的另一個名字,大家就耳熟能詳了,那就是“饕餮”。我們都聽說過,龍生九子,各有不同。龍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獸,因為后來封建統治者的政治需要,將龍美化成瑞獸,皇帝們把自己比作龍的化身,華夏子民是龍的傳人。 不過,在最初的時候,龍的形象并不太好,還有點好色。龍和不同的動物交配,生出九個不同的兒子,在一些版本中,將饕餮歸為龍的九子之一,排在第五。按照這種說法,那么饕餮身上就有龍的血脈。那么,為什么俗語中龍的兒子會成為討債鬼呢? 據了解,龍的九個兒子各司其職,而饕餮是一個貪婪好吃的神獸。《山海經》中記載,饕餮生得羊面人身,眼睛長在腋下,長著老虎的牙齒,人的手。后世將饕餮用來比喻貪婪、愛占便宜,遇到與利益相關的事情就會不擇手段,將好處都往自己腰包里塞的人。 而“家有化骨龍,因為討債鬼”這個“化骨龍”是借饕餮貪吃之意,比喻家中不省心的小孩子。小孩子十分調皮,到處惹禍,還特別能吃,就像來家里面討債的一樣,讓長輩十分頭疼。小孩子確實天真可愛,但也是真的調皮搗蛋,雖然調皮搗蛋是聰明的表現,但惹出來的禍事,也讓家長十分惱火,這是“化骨龍”的第一層意思。 第二層意思是能吃,“半大小子,吃窮老子”,每天調皮搗蛋跑來跑去的小孩子們,自然能量也消耗得快,又是正在長身體的時候,吃飯都要用大碗裝?,F代雖然不愁吃穿,但在古代,遇上豐收還好,遇上欠收的時候,缺糧少鹽也是常有的事,要在家中養(yǎng)活一個半大的孩子,也讓父母十分為難。 而在現代社會,吃上不愁了,孩子卻開始挑食,這不吃那不吃,一頓飯吃下去的沒幾口,導致身體營養(yǎng)不良,不長個,讓大人發(fā)愁。家長們每天都得絞盡腦汁想著怎么讓孩子多吃幾口,讓他們的身體有足夠的營養(yǎng),能健健康康長大。并且,小孩子吃飯心中沒數,遇到好吃的就暴飲暴食,遇到不好吃的就萬般挑剔。 父母這個時候就又要注意控制孩子的飲食,以免影響孩子的身體發(fā)育。真的是吃也愁,不吃也愁,所以“用家有化骨龍,應為討債鬼”來形容小孩子,真是再貼切不過?!盎驱垺边@個詞沒有什么惡意,老廣東人就愛用化骨龍來戲稱自己的子女,這樣的稱呼與古人所說的“犬子”是一個意思,詼諧的謙稱而已。 “化骨龍”常常用在父母無奈地對調皮的孩子進行責罵時,不過也只是一種玩笑的意味。小孩子愛玩是天性,沒有分寸也是天性使然,這時候,長輩的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不管是言傳身教,還是舉例子說道理,都是要讓孩子明白這個世界是怎樣的,明白這個世界的規(guī)則是怎樣的,應該怎樣與這個世界和平相處。 這些都要一步一步慢慢教養(yǎng),養(yǎng)孩子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不是生下來給他吃飯,讓他長大就結束了。養(yǎng)孩子代表著一種責任,是父母對社會的責任,對孩子的責任,也是對自己的責任。 講現實一點,教得好了,孩子長大以后,父母的時間就是自由的,教得不好,孩子長大以后可能還會給父母制造各種各樣的麻煩,給社會制造各種各樣的麻煩。所以,既然要生孩子,那么就好好教養(yǎng),因為孩子來到這個社會,不是他自己選擇來的,而是父母讓他們來的。 參考資料: 《俗話說》 |
|
來自: 我好愛你我愛你 > 《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