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衢州新聞網(wǎng)-衢州日報
2017-08-21 10:27
梁正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們姐弟隨父母下放在農(nóng)村,那時鄉(xiāng)村的老百姓生活艱苦,除了有線廣播外,沒有冰箱電視,沒有電風扇,更沒有空調(diào),戶外納涼是人們度夏的唯一選擇。 夏日的傍晚,太陽剛落山,家家戶戶都忙著給屋前滾燙的泥地潑水,一是降溫,二是減少地面灰塵的飛揚。等地面陰干,水分帶走了熱氣,就忙碌著搬運躺椅、竹床、板凳、小餐桌。有的人家為了驅(qū)趕蚊蟲,還會在不遠處的上風口點燃一堆篝火,再覆蓋一些剛割下的青草使之煙霧裊裊。 夏日午后4點半一過,太陽還高掛在天空,奶奶便會早早地做晚飯。晚餐比較簡單,一般將中餐剩余的鍋巴燒成一鍋稀稀的粥,或是熬上一鍋大麥粥,再烙上幾塊蒜泥油餅。 等到爸媽下班回來,這時晚飯也涼了,全家人團團圍到小餐桌邊,一邊呼啦啦地喝稀粥,一邊放松身心,享受太陽落山后大自然恩賜的徐徐涼風。收拾碗筷是大人的事,我們小孩子丟下飯碗搶先洗澡,因為洗完澡就將步入我們的快樂時光。 那時,我經(jīng)常和小伙伴們一起抓螢火蟲,捉迷藏。累了,再躺到自家用門板臨時搭建的涼床上,在奶奶芭蕉扇的搖曳下,仰望天空,看星星眨巴眨巴眼睛,看牛郎星、織女星和北斗星的變化,父親還會給我們講《掩耳盜鈴》《盲人摸象》等成語故事。 那個年代,書籍匱乏,連小人書都難得一見,所以晚上能夠一邊納涼,一邊聽故事、猜謎語,是一天中最開心的事。 母親在每年的夏季到來之際,都會為我們添置一把嶄新的芭蕉扇,晚上納涼,她會時不時地提醒我們拍打拍打身子,驅(qū)趕蚊子。記得我使用的一把芭蕉扇上,除了寫上自己的姓名外,還端端正正寫過一首扇子歌:扇子扇涼風,扇夏不扇冬,扇過七八月,藏在我家中。后來,為了響應毛主席“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扇子歌的內(nèi)容又進行了改編:扇子扇涼風,扇夏不扇冬,誰要跟我借,我就學雷鋒。 現(xiàn)在,每到夏天,全家人都待在涼爽的房間里,讀書、看電視、上網(wǎng),兒時納涼的場景成了難忘的記憶。 |
|
來自: 風行閣影像 > 《鄉(xiāng)村生活百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