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安徽鳳陽,恐怕很多熟悉歷史的朋友都會知道關(guān)于這個地方的兩件大事,一件就是在這里的小崗村,拉開了偉大的改革開放的序幕;另一件大事,是在元末出了一個朱元璋,以風(fēng)卷殘云之勢結(jié)束了元朝在中原的統(tǒng)治,建立的明帝國。 明朝剛剛建立的時候,是定都南京的。南京富饒,物產(chǎn)豐富,但地處一隅,不利于控制龐大的帝國。因此,朱元璋曾經(jīng)認(rèn)真考慮過遷都。但是遷到哪里呢?后來遷到北京,不過那是他的兒子朱棣所做,他當(dāng)時沒有考慮過。想來想去,他向群臣提出: 臨濠前江后淮,以險可恃,以水可漕,朕欲以為中都,何如? 臨濠就是鳳陽,朱元璋說它的地理位置好,又有險可守,決意定都鳳陽,并作為中都。其實,更多的還是出于自己的私心。不過群臣中,很多是朱元璋的同鄉(xiāng),剩下的也不敢違逆他的意思,全部附和,一致通過。 朱元璋是一個很有實干精神的皇帝,說過的話絕對不會停留在嘴上。他馬上將臨濠府改為中立府,之后又改為鳳陽府,而且打算興建土木,將鳳陽定為正式首都,南京則作為陪都。 對于這里的皇都興建,朱元璋是煞費苦心,不惜搬空國庫而大肆興建。就在工程如火如荼的建設(shè)了六年后,朱元璋還親自前往鳳陽看了一圈。然而,回到南京后,《明太祖實錄》記載“以勞費罷之”。 可能是因為鳳陽從來就是一個小地方,基礎(chǔ)太差,要花費的錢財太多。朱元璋剛剛得到天下,為了將都城由本來好端端的大城市,遷到自己的老家,就要如此耗費國力,實在有些于心不忍。因此,他果斷叫停,到了他兒子永樂帝朱棣的時候,仍然還是將鳳陽定為南直隸,地位和北京所在的北直隸一樣。 到了清朝的時候,鳳陽的地位自然下降了,失去了南直隸的待遇而成為普通的一個府。民國時候,鳳陽的地位進(jìn)一步下降,改為鳳陽縣。后來安徽的省會遷往蚌埠,蚌埠本來是鳳陽縣的一個鎮(zhèn),獨立為市后,鳳陽的規(guī)模就更小了。 |
|
來自: 我的學(xué)校西亞斯 > 《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