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王陽明的學說被稱之為“心學”。 由此可見,他對于“心”的認知與詮釋,確實有非常獨到之處,或者說,王陽明對于“心”的解讀,確實超出同時代程、朱等理學的那些人,當然,也超越了后世的許多人。 因此,他才有可能自成一派。 那么,陽明心學中的“心”,到底是什么呢? 我們先看程、朱理學的“心”,在二程或朱熹那里,所謂“心”,其實就是一桿判斷善惡之秤,即天理,正所謂“天地之間有桿秤”,說的就是這樣的“心”,也就是說,程、朱理學認為,人的價值判斷不一定符合天理,因此,需要通過修身的方式來逼迫自己按天理規(guī)則行事。 而這樣的認知,事實上,已經把天理置于心外,即倡導人們向心外求理,這當然已經違背了孔孟所倡導“人性本善”核心思想,當然,這也是人們將這樣的思想稱為理學而不視為儒學的真正原因。 王陽明年輕時也曾被這樣的思想所誤導,但他經過多日的格竹子并且失敗之后,就放棄了。 直到后來在“龍場悟道”之后,他才明白“心即理”,即一切天理皆于心內,無需外求,普通人之所以無法找到,那是因為被外在的各種妄想干擾與影響而已,一旦遠離這些干擾與影響,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心”,通曉一切“理”了,這個“心”才是陽明心學所講的“心”。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陽明心學所講的“心”,才真正的符合孔孟之道所倡導的“人性本善”思想。 甚至可以說,秦漢之后,一直到陽明心學的出現(xiàn),孔孟之道才真正地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或者說,陽明心學的本質,即“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其實就是重回孔孟之道。 進一步地說,“心即理”就是指人本來就不應該違背本心的“理”來規(guī)范自己,因為心和理原本就一致,也就是說,人的一切道德和行為、主觀和客觀、內和外本應完全一致,也正是因為王陽明用“心”來重新定義“理”,才一下子讓人重新認識真正的孔孟之道,并把人們從理學的束縛之中解放出來, 據(jù)王陽明自己的說法,心學創(chuàng)立的原因,皆緣于對于今人的“心與理”和“知與行”的不對稱理解,即: “今人學問,只因知行分作兩件,故有一念發(fā)動,雖是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說個知行合正要人曉得一念發(fā)動處,便即是行了,發(fā)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頭克倒了。需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所以,陽明心學,實際上,更關注的是道德層面的修“心”,而不是背誦各種規(guī)矩,甚至可以說,在“心學”之中,心就是規(guī)矩,規(guī)矩就是心,也唯有這樣的“心”,才更接近孔子所說“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心”。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陽明心學中的“心”,其實就是理,懂得這個“心”,就意味著可能通曉一切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