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李東垣:脾虛分3度,有三個方,療效滿意

 你到哪里去了呢 2021-08-05

脾胃病,在東垣創(chuàng)論《脾胃論》的基礎(chǔ)之上,闡述脾胃病最著者,明有張介賓《景岳全書》、清有葉天士《臨證指南醫(yī)案》等書,或從脾陽立論,或從胃陰立法,闡揚和發(fā)揮了東垣“脾胃學說”,使脾胃學說更臻完善,為臨床醫(yī)學充實了理論。

脾胃病不僅在于脾胃自身病變互相轉(zhuǎn)化,而且能導致心肺肝腎發(fā)病。

“脾位中央而灌四旁”。

“四旁”,就脾胃自身而言,是指四肢,脾主肌肉而實四肢。說明脾病多表現(xiàn)四肢無力,肌肉弛緩、拘急、消瘦或萎縮的病態(tài)。

就脾與五臟之間而言,則脾胃病,不但是脾胃受病,而且涉及心肺肝腎,以至臟腑、經(jīng)絡(luò)的病變。

張介賓指出:“脾胃有病,自宜治脾。然脾為土臟,灌溉四旁,是以五臟中皆有脾氣,而脾胃中亦有五臟之氣,此其互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在焉。

故善治脾者能調(diào)五臟,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進胃強,即所以安五臟也。”(《景岳全書·論治脾胃》)。

闡明脾胃與心肺肝腎的關(guān)系在生理活動中互相關(guān)聯(lián),有直接的病機聯(lián)系,也有間接的病機聯(lián)系,不能分割對待。

茲就“脾胃虛實傳變”作簡要的敘述。

脾胃與四臟實證

一、心火亢盛,傷害脾胃

癥見昏暈眩瞀,心煩失眠,面如火燎,五心煩熱,知饑不食,咽干便秘。

病因“將息失宜,心火暴甚”,火灼胃陰,母病累子。

東垣謂:“心火亢盛,乘于脾胃之位,至而不至,是為不及也。黃連、黃柏、生地、芍藥、石膏、知母、黃芩、甘草”,以救胃土的焦燥。

舉例

高某某,男,70歲。

老夫少妻,常感煩熱失眠,面赤唇麻,頭昏且痛,脈弦大,舌質(zhì)絳。

病者不介意,一日食羊肉面一大碗,頭忽劇痛,手足抽掣,身熱口噤。檢查血壓為240/120mmHg,診斷為高血壓中風。

由于心火引動肝風,風火交煽,戕害脾胃。急當瀉火熄風、清心活絡(luò)以安脾胃。

用生地黃、麥門冬、川黃連、炒梔仁、生石膏、連翹芯、牡丹皮、雙鉤子、杭白芍、淡竹葉、鮮竹瀝為劑連進,洶涌之勢稍退。

大便閉結(jié),加錦紋大黃數(shù)服,便通而諸癥緩解。

二、肺不清肅,濁氣攻胃

癥見胸膈痞滿,咳逆喘促,上氣膹郁,痰粘食少,坐臥不寧,二便結(jié)澀。

本證多見老年胃氣已衰,脾失輸精之力,反成生痰之源;肺失清肅之能,反燥大腸之液,因而濁氣在上,肺胃不降。

東垣謂:“肺金受邪,由于脾胃虛弱不能生肺,乃所生受病也。故咳嗽氣短,皮膚不能御寒,精神少而渴……人參、白術(shù)、白芍藥、橘皮、青皮、黃芪、桂枝、桔梗、桑白皮、甘草、木香、五味子”,以降濁肅肺。

舉例

章某某,男,62歲。

素嗜煙酒,長期咳嗽。近因氣候轉(zhuǎn)涼,哮喘不止,夜難安枕,咳甚痰稠,胸滿喉燥,氣息不勻,聞食欲嘔。

察脈弦滑且數(shù),舌苔厚膩。此由胃濁轉(zhuǎn)輸于肺,肺失治節(jié),乏清肅之權(quán),痰濁聚結(jié)反攻于胃。

乃仿東垣方意,用清肺降濁法:瓜蔞仁、旋覆花、代赭石、葶藶子、桑白皮、苦杏仁、生苡仁、赤茯苓、法半夏、廣陳皮為劑,使胃濁降,肺氣清,痰飲化,咳喘平。

患者年老氣衰,脾元虛乏。服后,脈緩苔薄,食能辨味,咳喘平緩,然少氣無力,以六君子湯加炙紫菀、炒桔梗、糯米炒麥冬、五味子,調(diào)理而安。

三、肝氣郁實,阻遏胃機

癥見胸脅苦滿,脅痛噫氣,嘔逆善怒,口苦惡食,腹脹便溏。大抵肝喜條達,郁則生病,病必氣滯血瘀。

東垣謂:“肝木妄行,胸脅痛,口苦舌干,往來寒熱而嘔,四肢滿閉,淋溲便難,轉(zhuǎn)筋,腹中急痛,此所不勝乘之也。甘草、白術(shù)、茯苓、柴胡、芍藥、川芎、藁本”,即所以“以甘緩之”,“以辛瀉之”。

舉例

胡某某,男,49歲,有肝炎病史。

就診時,腹形臌脹,胸痞噫氣,右脅滿痛,厭油惡食,睡眠不安,口苦頭昏,面色黧黯,胸前有蜘蛛痣,大便溏薄,脈弦舌暗。

檢査:脾機能亢進、中度肝硬化??梢姼螝庥魧崳⑼潦芸?,仿天士“肝逆犯胃”之治。

用疏肝助胃法:北柴胡、制鱉甲、紫丹參、杭白芍、炒枳殼、炒白術(shù)、川郁金、白蒺藜、炒麥芽、川楝子、廣橘皮、炙甘草等味加減,連續(xù)服近百劑,食納增進,面色潤澤,諸癥盡釋。

四、腎水反侮,脾不制水

癥見心悸吐水,四肢腫脹,腹?jié)M腰重,渴不思飲,足不任身,小便短少。因于腎關(guān)不利,水邪泛溢反侮脾土。

東垣認為,“腎水反來侮土,所勝者妄行也……涎唾多而惡寒,足痛不能踐地,骨乏無力,腰脊背胛皆痛。干姜、白術(shù)、蒼術(shù)、附子、桂枝、茯苓、豬苓、澤瀉、川烏”,溫土以制水。

舉例

何某某,女,45歲。

病心悸泛惡,胃中嘈雜,面目四肢浮腫,小便不利,大便溏瀉一日三五次,食入飽脹,頭昏重,背惡寒,口干不欲飲水,脈沉緩,舌質(zhì)淡薄白。

腎水偏盛,真陽不足,不能蒸津液化精微,津液反化為水飲,乘侮脾胃,損傷元氣。

用東垣運脾制水法:白術(shù)、云茯苓、淡豬苓、炒澤瀉、法半夏、廣陳皮、川桂枝、生苡仁、服藥后,得力于脾機健運,促使“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而不悖,腫脹漸消,精神乃復。

脾胃與四臟虛證

一、心脾兩虛證

心氣虛,可以影響脾氣虛,眩暈怔忡,納呆失眠,胸中壓悶,少氣不足以息。

由于心陰不足,心陽無所依附,火不生土,脾胃氣衰,導致心脾兩虛,母子俱病,宗氣失司,血不流暢。

東垣制人參芍藥湯:人參、黃芪、當歸身、白芍藥、炙甘草、麥門冬、五味子;可配朱砂安神丸,以調(diào)理脾胃,安養(yǎng)心神。

舉例

陳某某,男,50歲。

胸滿短氣,怔忡失眠,頭昏目眩,舌質(zhì)紫暗,食納減少,精神困倦。

檢查為冠心病,冠脈流量不足,心肌缺血。

“心主身之血脈”,“脾統(tǒng)血”,心脾之虛,則不足以運行氣血于經(jīng)絡(luò),流暢營衛(wèi),其血為痹。

法當益氣和血、養(yǎng)心益脾,治以甘溫:北黃芪、西黨參、紫丹參、朱茯神、當歸身、酸棗仁、炙遠志、炒白術(shù)、川郁金、廣橘皮、九節(jié)蒲、炙甘草。

服至五十余劑,冠脈流量有所改善,自覺癥狀消失,精神漸旺。

二、肺弱脾虛證

脾元不足,肺氣必虛,短氣喘息,胸中郁悶,四肢無力,語聲低微,食欲銳減,自汗惡風。

證因脾胃先虛,肺衛(wèi)不固,“肺合皮毛”,肺氣虛則衛(wèi)陽弱,故皮膚不任風引寒。此屬虛勞不足之證,《金匱》言之頗詳。

東垣制參術(shù)調(diào)中湯:黃芪、人參、白術(shù)、茯苓、炙桑白皮、地骨皮、橘皮、炙甘草、麥門冬、五味子,扶脾胃以保肺氣。

舉例

張某某,女,25歲,原有肺結(jié)核病史,食少體瘦。

適當秋令,牙齦出血不止,面色一時潮紅一時晄白,五心煩熱,口干咽燥,大便秘結(jié),但不咳嗽,月經(jīng)先期而少,病中更顯消瘦。

察脈細數(shù),舌質(zhì)絳裂。此由胃陰虧虛,肺乏滋生之源。

法當培土生金,養(yǎng)胃滋肺:西黨參、蒸白術(shù)、淮山藥、百合、蒸苡仁、麥門冬、明玉竹、廣陳皮、苦桔梗、炙甘草等味,以緩方圖效。

三、肝郁脾虛證

由于肝虛氣郁,郁而生火,火灼肝陰,肝臟自??;肝病妨脾,導致脾機阻遏,脘脹脅痛,面赤口渴,頭旋目眩,乍煩乍恐,嘔酸吐沫,大便溏滯。

因為肝虛木郁,脾運失暢,形成濕飲阻中、精氣不布的病變。

東垣謂“木氣既虛,火令不及,是所生者受病也,故所不勝者侮之,是以土乘木之分”,變?yōu)樯蠠嵯潞颉?/p>

東垣用補肝湯:柴胡、升麻、藁本、茯苓、炒曲、蒼術(shù)、半夏、生姜之辛散為補。所謂“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

然而,火灼肝陰,肝虛自病,則非升柴蒼藁姜夏一派辛燥劫陰之品之所宜。

舉例

王某某,男,50歲。

胃痛連及兩脅,嘔吐酸苦涎水,心煩易恐,飲食不思,胃中灼熱,便溏不暢,食后痛即發(fā)作,因此甚苦。

察脈象弦數(shù),詢之,原有胃病。斷為肝虛胃實,脾機不利,“標實不去,本虛愈甚”。

“肝以疏為補”,師其法而反其方,即取疏肝養(yǎng)胃:杭白芍、當歸身、川楝子、延胡索、淮山藥、炒枳殼、廣橘皮、酒柴胡、佛手柑、谷麥芽、珍珠母、炙甘草為劑,服之應手取效。

四、脾腎陽虛證

先由腎陽虧損,陰寒偏盛,腸鳴矢氣,五更泄瀉。病因腎陽不足,不能熟腐水谷,火不生土,脾腎同病。

東垣治脾胃虛寒,泄瀉無度,食物不化,制扶脾丸(方見《蘭室秘藏》)而用姜桂,實即溫養(yǎng)脾腎。

舉例

吳某某,男,37歲。

因感受寒濕過甚,“腎為寒水之臟”,“濕從下受”。寒濕傷腎,真陽湮郁,清氣不升,以致水谷不化,泄瀉不止,腰膝酸冷。

專用實脾無功,當用補火生土法:熟地黃(砂仁拌)、酒白芍、炒白術(shù)、云茯苓、西黨參、補骨脂、煨肉蔻、熟附片、上肉桂、炙甘草、五味子組方而治驗。

綜上所述,脾胃與心肺肝腎的發(fā)病機理,不僅是消化系疾病問題,而且與各臟之間、各臟與各腑之間的病機相關(guān)。

我們在研究脾胃病程中,應從機體整體出發(fā),特別是要研究“形神學說”在脾胃病中的具體反映和主要作用,從而觀察和掌握辨證論治的規(guī)律。

升陽散火湯、升陽益胃湯、補中益氣湯三方出于《脾胃論》, 皆為“甘溫除熱”之劑,溫補、苦瀉、升提乃制方之原則也, 亦開“甘溫除大熱”之先河。

火郁的治療

(一)辨治心法

升陽散火①為通治,氣虛補中益胃齊②。識得治火個中味,別賞一番新天地。

注:①升陽散火:即升陽散火湯,此方為火郁通治之方。②氣虛補中益胃齊:補中,即補中益氣湯;益胃,即升陽益胃湯。升陽散火湯、升陽益胃湯、補中益氣湯,此三方為李東垣治療火郁之效方,簡稱“東垣三方”。

(二)“東垣三方”

1.升陽散火湯

升陽散火湯是治療慢性咽炎和感覺神經(jīng)障礙的效方,為陽氣遏型火郁證的代表方。過食寒涼或木郁土壅,胃陽被遏,陽氣不能發(fā)散,或向外郁于體表,或向上郁于咽喉。筆者用東垣升陽散火湯,一是治療糖尿病以四肢、胸背發(fā)熱為表現(xiàn)的末梢感覺神經(jīng)障礙,二是治療火郁所致的慢性咽炎(似咳非咳,似痰非痰,咯聲不斷),諸法不效者,療效顯著。

附:升陽散火湯治驗

升陽散火湯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

患者,女,55歲。雙下肢燒灼感8年,伴大腿根部刺痛,靜坐時明顯,懼怕穿衣,夜間不能覆被,坐立難安,常以冰袋敷于下肢。舌淡苔白,脈沉細略弦數(shù)。診斷:火郁證。證屬陽氣郁遏?;鹩舭l(fā)之,予升陽散火湯。柴胡9g,升麻6g,防風9g,羌活15g,獨活30g,葛根30g,生甘草9g,炙甘草9g,白芍30g,黨參15g。1個月后雙下肢灼熱減輕50%,刺痛輕60%。繼加減調(diào)理愈。

升陽散火湯治療慢性咽炎

患者,女,45歲。慢性咽炎病史5年??滔拢貉矢?、咽癢、咽灼痛、異物感,欲咳不出,干咳頻頻,勞累或聞異味后加重,影響工作和睡眠,伴鼻塞,口干口苦,舌暗紅,苔薄黃,脈弦細。診斷:火郁證,火郁發(fā)之,予升陽散火湯加減。葛根30g,升麻6g,柴胡9g,羌活12g,獨活15g,防風9g,西洋參6g,白芍14g,生甘草6g,炙甘草6g,桔梗15g。服14劑后,咽部癥狀明顯減輕,夜間安睡。

升陽散火湯加治療火郁案

患者,女,61歲。癥見咽干、咽部異物感,伴耳鳴,口苦,急躁易怒,自覺眼耳鼻出火,上半身竄痛,日脫肛2~3次。舌紅苔黃厚膩底滯,脈細弦沉弱。葛根30g,升麻9g,柴胡9g,羌活9g,獨活15g,防風9g,淫羊藿15,枸杞子15g,黨參15g,黃芪30g,雞血藤15g,生姜15g。28劑后咽喉異物感及眼耳鼻出火減60%,急躁易怒、口苦及上半身竄痛癥減80%,調(diào)方繼服。

2.補中益氣湯

為陽氣虛型火郁證的代表方。

3.升陽益胃湯

介于兩者之間,虛實夾雜,屬陽氣虛而濕熱郁遏型火郁證。

附:升陽益胃湯治驗

升陽益胃湯治療血管炎案

患者,女,46歲。四肢、腹部發(fā)熱感9個月,關(guān)節(jié)受涼即疼痛難忍,夜不能寐,夜重晝減。西醫(yī)診斷:血管炎,予激素及免疫抑制劑治療效果差??淘\:氣短乏力,納差,苔厚膩,脈略滑偏弱。診斷:火郁證。證屬氣虛濕遏,治以益氣化濕散火。方如下:黨參9g,炒白術(shù)15g,生甘草15g,云茯苓15g,清半夏15g,白芍15g,黃連6g,澤瀉15g,羌活15g,獨活15g,生黃芪20g,柴胡9g,防風9g,生姜3片,大棗3枚。服6劑后,熱除痛止,激素撤掉。

4.“東垣三方”鑒別要點

升陽散火湯、升陽益胃湯、補中益氣湯,三方均治火郁,只是脾虛之程度不同而已。升陽散火湯,脾胃氣虛程度較輕,胃陽被寒涼抑遏,而成火郁,以四肢發(fā)燙(自覺發(fā)燙,捫之未必燙)為辨證要點;升陽益胃湯,脾虛程度較前方重,脾濕胃熱,以四肢發(fā)燙、苔黃厚膩為辨證要點;補中益氣湯,中氣下陷,以小腹墜脹、周身發(fā)熱為辨證要點。如何辨識脾虛程度,臨床上除一般性的脾虛癥狀外,筆者常以舌體為界定依據(jù),舌胖即是輕度脾虛;舌胖大伴明顯齒痕即是中度脾虛;舌胖大齒痕加小腹下墜,即是中氣下陷。

溫服與涼服

《難經(jīng)》曰:“損其脾者,調(diào)其飲食,適其寒溫”。

東垣根據(jù)疾病的性質(zhì),處以適當?shù)姆剿?,為更好發(fā)揮療效,還常規(guī)定了方劑的溫服與涼服。

如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與清暑益氣湯后,都注以“大溫服”。此二方皆為長夏濕熱損傷元氣而立,施以大溫服法,助藥力上升外浮,清陽四布,四肢百骸皆有所受,諸癥自除。

書中霍香安胃散,“治脾胃虛弱,不進飲食,嘔吐不待腐熟”,此為寒濕中阻,脾胃升降失常,所用藿香、丁香、人參、橘紅四藥,性具辛溫,有化濕和中之功。

鑒于嘔吐不待腐熟,東垣于方后云:“生姜一片,同煎至七分,和渣冷服,食前?!贝藶楹蚝茫浞?,反佐以治。

用冷服者,尚有清胃散,“治因服補胃熱藥而致上下牙痛不可忍?!贝颂幱美浞?,協(xié)諸藥以清胃火,又因其熱而口渴喜飲,冷服可以從其欲。

由上可知,服湯適其寒溫,就是順應脾胃的生理與病理特點,因其所好而與之,因其性而取之。

欲其助藥力升浮者,多取熱服或溫服;欲其助藥力降泄者,多取微溫或冷服;若寒熱易其性,則升降易其氣,這些都在東垣書中的各方服法下有所體現(xiàn)。

服藥時間

服藥應選擇適宜的時間,在《內(nèi)經(jīng)》中早有記載。《素問·刺瘧》篇說:“凡治瘧,必先發(fā)如食頃,乃可以治,過之則失時也?!?/p>

《傷寒論》中,十棗湯要求平旦服。

東垣非常重視服藥時間的選擇,并有嚴格的規(guī)定。

如:分為食前服、食后服、食遠服、空心服、五更服、上午服、早午間服、臨臥服、不拘時服等多種。這是由晝夜陰陽消長的節(jié)律和疾病的現(xiàn)象表現(xiàn)出晝夜節(jié)律的變化為依據(jù)的。

現(xiàn)從下列幾種主要的服藥時間,來看其重要性。

一、五更服

《內(nèi)經(jīng)》的一日四時節(jié)律中,五更當為陰盡陽生,厥熱互爭之時,其氣內(nèi)應肝。

東垣治休息痢,晝夜無度,腥臭不可近,臍腹撮痛,諸藥不效者。擬訶梨勒丸,要求服時須“五更,三日三服效?!?/p>

二、平旦服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jīng)脈未盛,絡(luò)脈調(diào)勻,氣血未亂。”

據(jù)此,東垣在論述治療“青白目翳”條下曰:“不勝其陰,乃陰盛陽虛,則九竅不通,令青白翳見于大眥。每日清晨以腹中無宿食,服補陽湯,臨臥服瀉陰火丸?!?/p>

以補陽湯協(xié)助陽氣升發(fā),傍晚陰氣將盛,以瀉陰火丸先瀉未盛之陰,正是針對陽虛陰盛證候而設(shè)。

又如:升陽舉經(jīng)湯、升陽除濕湯、內(nèi)托黃芪湯、人參補氣湯、當歸補血湯、補肝湯、當歸芍藥湯、酒煮當歸丸、破血散疼湯、蒼術(shù)湯等方皆清晨空心服,其蘊義之深至此。

再如:瀉血湯,證見發(fā)熱晝少而夜多,則早晨空心溫服,意在避其銳勢。

三、上午服

上午陽氣逐漸隆盛,升發(fā)之氣漸旺。補中益氣湯、參術(shù)調(diào)中湯等,皆在上午服,借上午陽氣升發(fā)之力,以助藥力耳。

四、早午飯之間服

升陽益胃湯要求“早飯、午飯之間服?!?/p>

此湯治土不生金的證候,欲其藥性由中焦而升至上焦,早午飯之間,是一日之中陽氣大盛之時。此時早飯已消磨,午飯未入,由胃滿而腸虛過度到腸滿而胃虛,胃濁已降,脾氣當升。

故此時服藥,藥力正可隨陽氣,由脾胃升發(fā)至胸肺。

五、食前、食后服

食前服有丁香茱萸湯、和中丸、異功散等。

這些方劑都是治脾胃本身虛弱,飲食不思,或吐或利的。

如異功散條下所云:“先用數(shù)服,以正其氣?!贝送猓幒筮M食,可使水谷之氣,戀滯藥力,充分作用于脾胃。

食后服者如蠲飲枳實丸食后姜湯下;以及通氣防風湯、羌活勝濕湯等的“溫服、食后”。這樣服法,可使藥力隨水谷之氣,上除胸膈之水飲、痰濁,外除經(jīng)氣之郁滯。

六、食遠服

食遠之時,呈半空腹執(zhí)態(tài)。

凡此食遠服諸方證如:補中益氣湯、清暑益氣湯、和中丸、安胃湯等?;騽t是脾胃虛損,或則是剽悍之氣不收,汗出不止。

食遠服可避免谷食與藥物同時在胃,加重脾胃負擔,妨礙藥物的吸收;又可乘鏢剽悍之氣稍哀,“從而收之”,使汗出能止。

此外,還有按月選擇服藥時間的記述。

如神圣復氣湯的服法中,有“于勝月滿時,隔三五日一服”的記載。說明東垣對一月中陰陽的變化與疾病的關(guān)系,以及如何掌握服藥肘間,均有深刻的認識。

山扁術(shù)金湯

方藥組成:山藥3~15克,扁豆3~10克,白術(shù)3~10克,雞內(nèi)金3~10克。

功用:調(diào)和脾胃,益氣和中。

主治:脾胃虛弱所致:胃納不佳,脘腹脹滿,飲食停滯,氣短乏力,面黃形瘦,便溏或干。

方解:山藥,健脾補虛,滋精固腎。扁豆,健脾化濕,扶脾助胃。白術(shù),補脾益胃,燥濕和中。雞內(nèi)金,補健脾胃,消積化瘀。

隨證加減:大便干結(jié)加枳實、酒大黃、焦檳榔;大便溏薄加蒼術(shù)、木瓜;脘腹脹滿加厚樸、大腹皮、白豆蔻。

臨床效驗舉例:

1.小兒脾胃虛弱證

以食欲、汗、睡眠、大便四項為觀察指標,治療1215例患兒中:痊愈293例,顯效332例,好轉(zhuǎn)587例,總有效率為98.9%。

2.老年脾腎虛竭

張某,男,78歲。精神疲憊,面色晦暗,飲食不進,已有四日,溲少腹脹。舌淡苔薄黃,脈象虛細結(jié)代。用山扁術(shù)金湯為主方,隨證加入砂仁、陳皮、石斛、炒谷芽、炒稻芽、沙參、枳殼等,經(jīng)治療六次,服藥十八付痊愈。

3.恢復機體功能

張某,男,50歲,工人。肝炎恢復期,納食差,口苦乏力,舌淡紅苔薄白,脈象沉弦細。脾胃陰虛之證,以山扁術(shù)金湯為主,加入青蒿、黃芩、沙參、枳殼等,十付藥病除。

4.慢性結(jié)腸炎

張某,女,28歲,干部。泄瀉兩周,左下腹痛,有里急后重感,少腹冷痛,腰酸帶下,口苦咽干,頭暈目眩。舌淡紅苔薄白,脈象沉弦細。為脾虛肝熱,寒熱凝聚,結(jié)于胃腸證。以山扁術(shù)金湯為主,加入蒼術(shù)、木瓜、白芍、甘草、白頭翁等,服藥十五付大便成形而病除。

【按】山扁術(shù)金湯功在調(diào)和脾胃,以平陰陽。使其脾升胃降,運化得當,利于機體康復。本方具有補而不燥,性味甘平的特點,男女老幼脾胃功能失調(diào)者均可應用。對于氣血兩虧,常配合四物湯,臨床效佳。脾為后天之本,能資一身之氣,脾胃健運,則身體康健。山藥善于補益脾、肺、腎諸臟,能滋陰又能利濕,能滑潤又能收澀,其性平和,不滯、不膩、不燥,與白術(shù)合伍,山藥滋脾之陰,白術(shù)益脾之陽,使脾之陰陽調(diào)和,脾升胃降。扁豆能化濕降濁,調(diào)和脾胃,具有補脾而不滋膩,化濕而不燥烈之功效。內(nèi)金善消瘀積,佐以白術(shù),既有健運脾胃之力,又能流通補藥之滯。本方對小兒,年老體弱之體運用安穩(wěn)。這對于小兒臟腑嬌嫩、形體未充,老人臟腑功能衰減,用藥稍有不當,極易損害臟腑功能的特點,可以達到隨撥隨應,一藥可愈之功效。

調(diào)脾胃,注重氣的升降出入

在臨床中侍診于石國璧教授,發(fā)現(xiàn)先生在臨證中,特別重視大便的通暢,不管是獨立疾病,還是兼夾癥狀,只要大便不通,治療時或予主攻,或予兼顧,總要使患者大便保持通暢為要。這是石老謹遵《內(nèi)經(jīng)》思想,重視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思想的體現(xiàn)。

治療便秘,注重氣的升降出入

石老治療便秘有十法,包括解表法、和解法、健脾和胃法、化痰散結(jié)法、溫陽通下法等等,常用方有葛根湯、柴胡桂枝湯、平胃散、二陳湯、陽和湯等,臨床可單獨應用, 也可兼夾使用。

石老認為,對于年邁體弱、習慣性便秘者,不可妄用瀉火通便之藥,而應以潤腸通便為主。正如《景岳全書·秘結(jié)》所說:“凡屬老人、虛人、陰臟人與產(chǎn)后,……不可輕用芒硝、大黃,……雖今暫得痛快,而重虛其虛,以致根本日竭。”故用大黃應十分謹慎,絕不能一見便秘就用大黃攻下??煽诜阌?、蜂蜜等潤腸之品。

功能性便秘患者要保持生活規(guī)律,避免熬夜,飲食清淡,多食粗纖維食物,適當運動,養(yǎng)成定期排便的習慣。真正在臨床接觸慢性便秘患者的醫(yī)生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患者都或多或少伴有精神癥狀。石老在治療時常給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囑咐患者要保持樂觀情緒。

對于久患便秘老年者,石老還常囑咐患者睡前自我按摩腹部,以及足三里、內(nèi)關(guān)、三陰交等穴。對陰寒凝結(jié)的患者,石老常用丁香、肉桂打粉,用醋調(diào)后,讓其外敷足心或肚臍,以散寒通陽。

保護胃氣,擅用二陳平胃湯

筆者發(fā)現(xiàn)石國璧教授在臨證中,重視脾胃的調(diào)理,保護胃氣。二陳平胃湯是石老治療脾胃病的常用之方,石老常用此方加減化裁,治療消化系統(tǒng)的疑難雜癥,取得良好療效。

二陳平胃湯組成出自明·秦景明撰《癥因脈治》,由二陳湯合平胃散化裁而成,具有健脾燥濕、行氣和胃之功。

組成:蒼術(shù)12g,姜半夏10g,陳皮10g,白茯苓10g,厚樸10g,炙甘草6g,大棗5枚,生姜2片。

功能:燥濕化痰,運脾和中。

主治:脾胃病痰濕中阻。

臨床加減運用:胃脘痛甚者,加烏藥10g,川楝子10g,香附10g,元胡10g。兼胃陰虛者,加北沙參10g,天花粉10g,玉竹10g。合并失眠者加合歡皮15g。兼肝火犯胃吐酸者,加黃連6g,吳茱萸2g;或瓦楞子30g。兼下焦?jié)裰?,舌根白膩,加澤瀉10g。兼痰濕凝聚,流竄肢節(jié)者,加桂枝10g,當歸10g。

本方為石老治療脾胃病常用之方,可廣泛應用于急慢性胃炎,胃潰瘍,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等,臨床表現(xiàn)以胃脘脹滿為主癥,證屬痰濕中阻,氣機失調(diào)者。

石老認為治療脾胃病用藥宜少,藥量宜輕,煎煮時間切忌過長。在實際臨證診治過程中,也要掌握法度,刻苦學習前人經(jīng)驗,聯(lián)系實際,古為今用。

國醫(yī)大師梅國強運用柴胡類方治療脾胃病經(jīng)驗

梅國強教授執(zhí)教行醫(yī)四十多年,熟諳中醫(yī)經(jīng)典,善用經(jīng)方治療消化系統(tǒng)疾病,心腦血管系統(tǒng)疾病及各種疑難雜癥。梅師言:足少陽屬膽經(jīng),與肝相表里,而肝脾(胃)關(guān)系密切,肝旺易克脾土,膽熱易犯胃腑,若能在治療脾胃之時,兼顧少陽,似勝一籌。小柴胡湯為和解少陽的代表方,梅師常將其與他方相合,名為柴胡類方,用于治療脾胃病,療效頗佳。

筆者有幸侍診,現(xiàn)將筆者所經(jīng)歷的、梅師靈活運用柴胡類方辨治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如下。

柴胡溫膽湯

小柴胡證見于《傷寒論》第96條:“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毙〔窈鷾疅岵⒂?,攻補兼施,升降協(xié)調(diào),為千古名方。

溫膽湯今臨床常用者多據(jù)《三因極—病證方論》卷九、卷十之溫膽湯,該方主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或異象?;螅熘滦哪懱搼?,氣郁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癥等等。

梅師將兩方相合,名為柴胡溫膽湯,其功效不僅是二者之疊加,而且使用更加靈活,適應癥甚廣。治療少陽樞機不利,痰熱阻滯所形成的脾胃病。梅師在柴胡溫膽湯基礎(chǔ)上加減得方:柴胡、黃芩、法夏、陳皮、茯苓、竹茹、枳實、黃連、吳萸、烏賊骨、玄胡等。

典型醫(yī)案

劉某,女,52歲。訴現(xiàn)頭暈,失眠,易驚惕,胃脘痞滿疼痛,惡心,噯氣,不欲飲食,舌質(zhì)紅,苔白略厚,脈弦緩。

《靈柩·經(jīng)脈》曰:“三焦,手少陽之脈……入缺盆,布膻中,散絡(luò)心包……”“心主,手厥陰心包絡(luò)之脈……下膈,歷絡(luò)三焦……”《靈柩·經(jīng)別》記載:“足少陽之正……別者入季脅之間,循胸里,屬膽,散之,上肝貫心以挾咽……”可見手足少陽之脈與心包或心聯(lián)系密切,又足少陽之脈上行頭面,則頭暈、失眠即可解釋?;颊唧@悸與上述“心膽虛怯,觸事易驚”相合。

胃脘痞滿疼痛,惡心,噯氣,不欲飲食,此均為濕熱阻中,氣機不暢所致。故治以和解少陽,化濕清熱。梅師根據(jù)以上分析,用柴胡溫膽湯為主方,加減如下:柴胡10g,黃芩10g,法半夏10g,陳皮10g,茯苓50g,竹茹10g,枳實25g,黃連10g,吳萸6g,烏賊骨15g,玄胡15g,鉤藤30g,天麻10g,焦術(shù)10g,當歸10g,川芎10g。服用7服后復診,惡心、噯氣消失,頭暈、失眠及胃脘痞滿疼痛均減輕,飲食好轉(zhuǎn),舌質(zhì)紅,苔白略厚,脈弦緩。

梅師在上方基礎(chǔ)上加棗仁30g,焦三仙各10g,患者治療月余后癥狀基本消除,改用丸劑以善其后。

筆者問梅老,何不用柴胡陷胸湯?答曰:此案神志癥(如易悸惕與“觸事易驚”相同)明顯故也。

柴胡陷胸湯

梅師所用柴胡陷胸湯,即小柴胡湯中去參、棗、草、姜;小陷胸湯中加枳實,治療中焦痰熱,兼少陽經(jīng)氣不利者。

《傷寒論》第138條曰:“小結(jié)胸病,正在心下……小陷胸湯主之。”痰熱阻于心下(胃脘),應有痞結(jié)脹滿,疼痛,或反酸,或嘔惡之類。所云兼少陽經(jīng)氣不利者,是指沿少陽經(jīng)脈所發(fā)生的某些癥狀,如酸麻疼痛之類,此亦為使用本方之前提條件。

典型醫(yī)案

周某,女,48歲。訴有慢性胃炎、食管炎病史多年,胃脘及胸骨后灼熱脹痛,反酸,納少,全身關(guān)節(jié)酸痛,大便3~4日1行,干結(jié),小便黃,苔白略厚,質(zhì)紅,脈緩。

梅師分析如下:胃脘灼熱脹痛,反酸,納少,乃痰熱結(jié)于胃脘所致,與小結(jié)胸證較為吻合。大便3~4日1行、干結(jié),為濕熱里結(jié)陽明,腑氣不通引起。小便黃,苔白略厚,質(zhì)紅,脈緩,亦為痰熱之外象。全身關(guān)節(jié)酸痛是少陽經(jīng)氣不利所致。又胸骨后灼熱脹痛,以部位而論,與食管炎相合;從經(jīng)脈而論,胃與膽之經(jīng)脈,皆從缺盆,下胸中貫膈,與食管相近,故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然則少陽主胸脅,其關(guān)系應更為密切。故斷曰痰熱中阻,少陽經(jīng)脈不利,又不見神志病狀,則用柴胡陷胸湯加減無疑。梅師書方如下:柴胡10g,黃芩10g,法夏10g,全瓜蔞10g,黃連10g,吳萸5g,枳實20g, 炒川楝10g,玄胡10g, 郁金10g,片姜黃10g,烏賊骨15g,劉寄奴10g,徐長卿10g。

2周后復診:全身關(guān)節(jié)酸痛及反酸基本消失,胃脘及胸骨后灼熱脹痛,苔中根部白厚,質(zhì)紅,脈緩。梅師按照上方將枳實用至25g,另加藿香10g,佩蘭10g,加強行氣化濕之功。

又服藥2周后三診:胸骨后疼痛減輕,大便干結(jié),2日1次,苔白厚,脈緩。梅師守二診方去劉寄奴、徐長卿,加甘松10g,以行氣化濕、和胃止痛。共治療兩月,患者前述癥狀基本消失。

柴胡桂枝湯

柴胡桂枝湯出自《傷寒論》第146條“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支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jié),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去之?!?/p>

按張仲景原意,此方為少陽兼太陽表證之主方,梅師認為臨床運用柴胡桂枝湯,不必強調(diào)有無太陽表證,而以支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jié)為典型表現(xiàn),又伴見少陽、太陽之經(jīng)氣不利引起的頭項強痛,或肢體酸麻等者用之最妙。

典型醫(yī)案

朱某,女,43歲,有胃潰瘍史,頸腰椎病史。刻下胃脘脹痛,頭項強痛,頭暈,腰痛,睡眠不安,大便無規(guī)律,苔薄白,質(zhì)正常,脈弦。

胃脘脹痛,睡眠不安”與原文的“心下支結(jié),支節(jié)煩疼”相應,又見經(jīng)氣不利所致的頭項強痛、腰痛,苔薄白、質(zhì)正常,說明無濕熱之邪,不可用柴胡溫膽湯、柴胡陷胸湯,而用柴胡桂枝湯加減,治以和解少陽,通絡(luò)和胃。梅師通過以上分析,書方如下:柴胡10g,黃芩10g,法夏10g,桂枝10g,白芍10g,黃連10g,吳萸6g,玄胡15g,郁金10g,姜黃10g,炒川楝10g,當歸10g,川芎10g,劉寄奴20g,徐長卿20g,老鸛草15g。

梅師常用當歸、川芎以活血通絡(luò),劉寄奴、徐長卿、老鸛草以通經(jīng)止痛。該患者服藥半月后,胃脘脹痛、頭項強痛、頭暈均消失,久坐則腰痛,睡眠好轉(zhuǎn),大便1日1行,苔薄白,質(zhì)正常,脈弦。于是改成膏劑,以求進一步鞏固治療?!拔覆缓蛣t臥不安”。脾胃病人常兼有睡眠不佳的癥狀,梅師認為茯苓重用至50g,可有寧心安眠之效。

梅師對于胃脘嘈雜反酸者,黃連配吳萸有左金丸之意;胃痛者,川楝子配玄胡有金鈴子散之意;噯氣者,加旋覆花、代赭石以理氣降逆;胃納不佳者,用焦三仙、雞內(nèi)金以消食和胃;口干口苦、口中有異味者,加藿香、佩蘭以芳香化濕。

1.“通”指運用 “通法”調(diào)理脾胃

通法有廣義通法和狹義通法之別。廣義通法蘊涵于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之中,是使表里和解、陰陽平秘、氣血和暢、寒熱均衡之法 。對于脾胃病,具體則有通降和胃、通降理氣、通腑泄?jié)?、平?jīng)_降逆、通絡(luò)活絡(luò)、通陽散寒、疏肝和胃、健脾和胃、清熱化濕、滋陰降火等法。此 “通”為廣義通法,非單純的 “通降”之法,所有糾偏卻弊之法均為 “通法”。

狹義的 “通”為 “通降”之意,包括通降和胃、通降理氣、通腑泄?jié)?、平?jīng)_降逆等法。脾胃病的辨治,掌握通降之法尤為重要。六腑必須通降正常,才能發(fā)揮正常的生理功能; 反之則因 “不通”而產(chǎn)生腹痛、腹脹、噯氣、便秘等癥狀。朱老師于臨證中選用枳實、虎杖、瓜蔞、望江南、決明子、檳榔、苦杏仁、紫菀、旋覆花、赭石、半夏等以通降胃腸。

2.“化”指運用運化、制化之法調(diào)理脾胃

“化”是物質(zhì)的生成、轉(zhuǎn)變,此處所言之 “化”,也體現(xiàn)在臨證中 “守法度,善靈變” “化裁變通,不拘一格”。

(1) 運化

運化指 “脾主運化”,運化可概括為兩種維度、兩個方面。兩種維度分別指脾主運、脾主化;兩個方面指運化水谷、運化水液。脾主運指脾對水谷精微、水液的消化、吸收、轉(zhuǎn)運過程; 脾主化指脾通過氣化作用,化生為氣、血、津、液的過程?!斑\”為 “化”的前提和基礎(chǔ),“化”為 “運”的結(jié)果和升華。 “運”和 “化”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生理上脾主運化,則清陽得升,濁陰得降,散精有力,灌溉四旁,氣血無所滯,痰濕無所聚。病理上脾失運化,則水谷不化,氣血生化乏源,痰濕停聚不散,清氣在下而泄,濁氣在上而脹,繼而生痰留瘀、化熱而發(fā)病。朱老師臨證中運用健脾益氣以助運,健脾散邪以助化。健脾益氣常用白術(shù)、茯苓、太子參、雞內(nèi)金、谷芽、麥芽、神曲等,健脾散邪常用紫蘇梗、藿香、蒲公英、澤瀉、黃連等。

(2)制化

制化指五臟生理功能之間通過相生和相克而產(chǎn)生相互制約和相互生化的關(guān)系。“制則生化”指五臟之間通過相互制約,物生謂之“化”, “化”指五行之間相互生化,生理狀態(tài)下,“制”中有 “化” “化”中有 “制”,人體才能制化不息,保持動態(tài)平衡。脾土居處中州,與肺金、肝木、腎水、心火通過生克制化相互關(guān)聯(lián)。朱老師在臨證中常用抑木扶土法、佐金平木法等治療脾胃病。

肝郁乘脾之泄瀉常表現(xiàn)為腹痛、腹瀉、瀉后痛減,臨證中常用柴胡、延胡索、白術(shù)、白芍、防風、陳皮以抑木扶土,取痛瀉要方之意?!澳居糁l(fā),民病胃脘當心而痛”,肝郁乘脾也會導致胃脘痛,臨證中常用柴胡、延胡索、川楝子、八月札、佛手、厚樸、紫蘇梗以疏肝理氣,用太子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以健脾益氣。

佐金平木法指宣降肺氣以抑制肝木過旺的方法。肝木、肺金、脾土生理狀態(tài)下為 “木受金制而不橫,土得木疏而不壅”,病理狀態(tài)下若脾土虛弱,土不生金,肺金損傷,肺虛不能平木,木無所制而橫侮于胃,則肝升太過,橫犯脾胃,胃不通降,脾失健運。癥見胃脘脹痛、脅痛、嘔惡、咳逆等,臨證中在健脾和胃、疏肝理氣的基礎(chǔ)上,酌加桔梗、苦杏仁、蘇梗、紫菀宣降肺氣。

3.“宣”指運用宣化悅脾、宣暢氣機和宣降和胃

(1)宣化悅脾

宣化悅脾是指運用輕宣或芳香之品向上、向外透散濕氣的方法。脾與胃以膜相連,互為表里,生理相互聯(lián)系,病理相互影響。脾為太陰脾土,胃為陽明燥土,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故生理上“太陰脾土,得陽始運; 陽明燥土,得陰自安”,且 “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故六淫之濕邪最易侵襲脾臟,或脾臟本虛, “脾氣散精”功能受損,影響 “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之能,從而影響津液輸布,內(nèi)濕由生,內(nèi)外濕邪合而困脾,產(chǎn)生脘痞、納呆、困乏、重著之感。臨證常用藿香、藿梗、紫蘇梗、紫蘇葉、砂仁、白豆蔻、草豆蔻以透散濕邪,化濕悅脾。

(2)宣暢氣機

宣暢氣機指協(xié)調(diào)脾胃升降之性的方法,有升清降濁、辛開苦降、醒脾開胃、消食導滯等法。氣機的升降出入對人體的生命活動至關(guān)重要。升降出入正常,則人體功能正常; 反之則人體功能失調(diào)。升清降濁常用枳實、白術(shù)等,辛開苦降常用黃連、吳茱萸等,醒脾開胃常用炒谷芽、炒麥芽、焦山楂、焦神曲等,消食導滯常用連翹、枳實、白術(shù)、檳榔等。

(3)宣降和胃

宣降和胃是指宣降肺氣以調(diào)和脾胃的方法。蓋肺為華蓋,宜清而宣降,其體清虛,其用宣降,故肺氣必須保持清虛肅降的生理狀態(tài),才能使其行“主氣、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調(diào)水道”的功能。肺清虛肅降的生理狀態(tài)對脾胃的生理和病理起到重要作用。其因有三,其一,因手太陰肺經(jīng)之脈“還循胃口,上膈,屬肺”,“肺與大腸互為表里”;其二,肺主一身之氣,而氣機升降的樞紐在于脾胃的升降功能; 其三,肺和脾胃共同參與水液代謝。肺失宣降則會引起氣逆、氣滯、津液氣化失常等病機,導致呃逆、噯氣、腹脹、便秘、水腫、臌脹等。此時宜宣降肺氣,使?jié)釟饨?,清氣升,津液布,疾病除。單兆偉善于使用連蘇飲、加味連蘇飲治療肺胃同病之證,朱老師亦深諳此道,臨證常用紫蘇葉、黃連、吳茱萸、豆蔻、苦杏仁、紫菀等以宣降肺氣、調(diào)理脾胃。

4.“平”指遣方用藥平正輕靈、平和如衡、以平為期

(1) 平正輕靈

所謂平正輕靈指遣方用藥 “平正輕靈、醇正和緩”。費伯雄指出: “天下無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極,乃為神奇?!敝炖蠋熞嘀鲝埡途彏樽?,平淡為主 ,包括兩個方面: 其一,不以峻猛求功,如便秘時少用大黃,而用虎杖、枳實、決明子,其甚者用瓜蔞、望江南; 胸腹水時少用葶藶子、甘遂,而用豬苓、茯苓、大腹皮。其二,不以過量傷正,輕可去實,不用大劑量苦寒傷正,也不過久用苦寒敗胃。

(2) 平和如衡

平和如衡指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具體于臨證中指調(diào)理脾胃以達到陰陽平秘、寒熱平衡、氣血平和、虛實平允。

陰陽平秘指臨證中調(diào)補脾胃之陰陽,以冀陰陽平和如衡。胃有胃陰、胃陽,脾也有脾陰、脾陽。脾陽虛表現(xiàn)為食入不化、泄瀉、腹脹、水腫等,常用附子、干姜、白術(shù); 胃陽虛表現(xiàn)為納呆、噯腐、脘脹等,常在溫運脾陽基礎(chǔ)上加茯苓、半夏、木香、厚樸。脾陰虛表現(xiàn)為肌瘦而干、皮膚粗糙、大便干結(jié)等,常用甘淡平補之黃精、玉竹、山藥、白扁豆、太子參等; 胃陰虛表現(xiàn)為胃脘嘈雜、灼熱、饑不欲食、口干等,常用甘寒涼潤之南沙參、北沙參、麥冬、石斛等。朱老師強調(diào)臨證中雖多脾胃陽虛通論,脾胃陰虛通論,但仍要詳細辨證、審因論治。

寒熱平衡指臨證中寒熱并用、辛開苦降,以冀寒熱平和如衡; 亦或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以冀寒熱平和如衡。脾陽不足,升清不利,寒濕內(nèi)生,則泄瀉; 胃陰不足,降濁不利,虛熱內(nèi)生,則惡心、噯腐、嘔吐。脾陽虛生寒、胃陰虛生熱、升降失調(diào)、寒熱錯雜是脾胃病的重要病機。朱老師宗張仲景寒溫并用、辛開苦降之法以升清降濁、平調(diào)寒熱。如半夏、干姜與黃連、黃芩配伍,黃連與吳茱萸配伍,紫蘇梗、紫蘇葉與黃連、黃芩配伍。

氣血平和指通過條暢氣機、活血通絡(luò),以冀氣血平和。病機中氣機不暢如氣滯、氣逆、氣虛均會引起胃絡(luò)瘀阻證,表現(xiàn)為胃脘痛、脘痞等癥。臨證中理氣藥常配伍活血藥以氣血并調(diào),如柴胡、枳殼、佛手、厚樸常伍赤芍、川芎、當歸、丹參,理氣兼以活血化瘀; 亦或配伍桃仁、紅花、乳香、沒藥,理氣兼以活血通絡(luò)。

虛實平允指通過實則瀉之,虛則補之以冀虛實平允。臨證中需辨脾胃實熱、脾胃濕熱、陽明腑實、脾氣虛、脾陽虛及虛實夾雜等,治療上實則瀉之,虛則補之,攻補兼施。實熱常用黃連、黃芩、焦山梔、蒲公英等; 濕熱常加苦杏仁、砂仁、薏苡仁、茵陳、澤瀉等; 陽明腑實常用厚樸、枳實、大黃、瓜蔞、望江南等; 脾氣虛常用太子參、白術(shù)、茯苓等; 脾陽虛常用附子、干姜、丁香、吳茱萸、補骨脂等。

朱老師強調(diào) “以平為期”不僅指 “謹察陰陽所在而調(diào)之,以平為期” ( 《素問·至真要大論篇》),也指注重治療的周期和療程,慢病緩圖,中病即止。體現(xiàn)在苦寒藥物注意療程,以免苦寒敗胃,如川楝子、大黃; 辛溫藥物亦注意療程,以免溫燥傷陰,如附子、干姜、蒼術(shù)。在寒性藥中可反佐熱性藥,熱性藥中反佐寒性藥,以去性存用,冀陰陽互根互用、生化無窮,以平為期 。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