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 “希言自然”,“希”老子自己說過“聽之不聞名曰希”,“希言”就是存在卻聽不到的言論。 而“自然”不是指天地萬物這個大自然的物理存在,而是指天地萬物自然而然的規(guī)律,也就是“道”的特性。 所以“希言自然”也就是代表天地萬物終極規(guī)律的這個聲音我們聽不到,是無聲之言。 “飄風不終朝”,“飄風”就是狂風,夜間刮起的狂風,不會一直吹一整天,一般到了第二天中午一定就會緩和。 而“驟雨不終日”,綿綿細雨能夠一下好幾天,但傾盆大雨一般幾個小時肯定會停了。 這是什么原理?老子說這就是天地的作用。 天地尚且不能做到絕對長久,更何況人呢? 老子這里通過狂風驟雨的特性,揭示出宇宙萬物都是暫時存在且不斷變化的這一真理。 人也是宇宙萬物的一部分,所以人生也勢必逃離不了這個規(guī)律。 但人們偏偏不服氣,但凡得到便會死死抓住,希望永久擁有。 例如金錢、地位、愛情等等,殊不知這些東西人何曾真正擁有,甚至自己的這副皮囊,也不過暫時借來,使用期限一到誰能留得??? 所以就人生看來,無論你如何折騰,都如同狂風驟雨一般,注定會消逝,終歸平淡。 所以之后老子又告訴我們: “故從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span> 人脫離不了“道”的掌控,人如果向往“道”,對“道”有著信仰,那么勢必會依照“道”的方式做事,結交的朋友也都是講“道”的。 這樣“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你樂意得“道”,“道”也就樂意成就你。 “德”也是同樣,一個注重德行修養(yǎng)的人,自然也就樂意結交有德行的人,如此互相進步,“德亦樂得之”。 而若是一個人不愿意學好,走得是自我毀滅的歧途。 那么他認識的人也不會是什么好人,最終越走越偏,注定要出問題,“失亦樂得之”了。 這也就是《系辭》所說:“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的道理了。 這章老子從天道對自然的作用,引申到人倫世界,探討的就是“天人合一”的道理。 人永遠不能脫離天道自然的掌控,所以要懂得天的道理,順應天道,如此才能夠長久生存。 但現(xiàn)實中人們卻往往不能信這個道理,比如當代著名教授王德峰先生就曾經(jīng)說過,他說人活到四十歲如果還不信命,那么只能說明他悟性太差了。 我們中國文化的根基便是天人合一,人無法擺脫自己是天地萬物一部分的事實,所以也注定擺脫不了天道自然的掌控。 就比如家庭出身,你出生在富貴家庭,或是貧苦農(nóng)戶,這由不得你自己決定,按照中華文化的觀念講這是天命使然。 當然這不是宿命論,因為我們中華文化又有“人助而后天助”,以及“盡人事,知天命”的道理。 盡管我們出身不同,但我們能夠做到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生存,當我們做到了人能做到的最大努力,那么天的作用自然會顯現(xiàn)。 所以很多貧苦出身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自己的生活狀況,而很多富貴出身的人反而漸漸走向衰敗。 正如《中庸》所講:“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天地萬物都有自己的本位,人如果不能做到“盡人事”,便不處于自己的本位之中,那么勢必要被天道所淘汰。 這就是天道自然,也就是老子想告訴我們的大道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