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遠?!笔裁词恰笆俊??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語境里,士,分為“文士”和“武士”,文士是儒,圣賢,“以天下為己任”;武士是俠,豪杰,“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笔裁词恰按蠓颉??“大夫”與“卿”、“諸侯王公”組成了中國的貴族體系。 而“士大夫”,則是庶民通過察舉、科舉等方式成為“士”作為社會精英的統(tǒng)稱。 中國1300多年通過文舉產生10萬進士,文狀元654名;通過武舉產生武狀元282名。 就是這樣的一群人,管理了中國一千多年。 作為中國人,無論我們從事什么行業(yè),都可以并且需要對此有所了解,包括,我們的國學。 而理解國學,不僅是理解我們從哪來的基礎,也是理解我們和外在世界關系的基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無一例外要經歷各種矛盾、對立和統(tǒng)一,與自己和解、與這個世界和解,是一生的功課。 漫談王陽明,不是就陽明談陽明,而是跳出陽明心學甚至理學、儒家,從哲學的語境、中國歷史和儒學演變史的語境和王陽明所處的時代、身世、個性和志趣的語境,從更高的維度,初識王陽明。 哲學定位了陽明心學的橫坐標,歷史定位了陽明心學的縱坐標,王陽明的時代身世個性志趣則讓心學中玄之又玄的哲學黑話變成了立體可感的living的事物。 特別是中國歷史和儒學演變史的語境,讓我們有了更廣闊的視野,也能更好地理解陽明心學。 王陽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出生于明憲宗成化八年,父親王華,成化十七年(1481年)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 陽明思想的價值在于他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解決了宋儒留下的'萬物一體’和'變化氣質’的問題…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與物、知與行統(tǒng)一起來,泯合朱子偏于外、陸子偏于內的片面性,解決宋儒遺留下來的問題。 ——錢穆 從錢穆對陽明的評價中我們可以看出,陽明心學承接的主要是儒家學派,雖然心學中其實融合了佛老的精髓,但陽明一生極力區(qū)分心學與宗教,幾次明確提出其中的區(qū)別,不得不說,心學之所以為心學,王陽明對儒釋道的深刻認知和體驗是其最終集大成的重要原因。 王陽明的一生,就是一個國學小宇宙,是儒釋道兵法縱橫諸學能把一個人武裝到最高境界的最好范例。 要讀懂陽明,首先要懂中國歷史和思想演化史。 人的原生態(tài)-上古時代(堯舜禹時代,中國人的原鄉(xiāng))-人心不古(各自為私,天下大亂)-周公制禮(德行天下,秩序恢復)-禮崩樂壞(諸侯相爭,弱肉強食)-春秋時代(諸子百家,爭鳴斗妍)。 春秋末期,孔子出現了,刪節(jié)整理《六經》,提煉儒家思想體系三綱五常和君子培養(yǎng)目標仁義禮智信,并且一生教育傳承,門下弟子三千。 儒學的興盛時代從漢朝起(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后經過400多年亂世,在隋唐重新梳理(韓愈,抑制佛道,重尊儒家)但影響已弱,再經過70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迎來復興(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開創(chuàng)理學,復興儒學)。 從宋朝歷經元朝直至明朝,王陽明的時代,在這樣的歷史語境下,朱熹之后300多年,王陽明才將理學推上了最高峰,這也是儒學在孔子之后的中國歷史最高峰。 由此,儒家道統(tǒng)的演變路線逐漸明朗: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董仲舒、司馬遷-韓愈-周敦頤和二程-朱熹和陸九淵-王陽明。 關于王陽明,大家最熟悉的故事莫過于“格竹子”,這個小故事現在看來很有意思,當時,在陽明的世界里,其實是一個非常嚴肅的話題。 我們重新看一下錢穆的評價,“陽明思想的價值在于他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解決了宋儒留下的'萬物一體’和'變化氣質’的問題…泯合朱子偏于外、陸子偏于內的片面性,解決宋儒遺留下來的問題?!?/span> 是的,心學不是憑空而來,陽明用一生來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儒家的一個重要問題,他的解決方式就是,致良知。 良知學是千古圣賢相傳的一點真骨血,譬之如行舟得舵,平瀾淺灘無不如意,雖遇巔風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沒溺之患。 ——王陽明 這是由于儒家從春秋到宋明以后逐漸成為一個表面功夫,成為人們追名逐利的工具,失去了內在的真意,王陽明所說的“一點真骨血”就是要破除儒家的工具性,試著呈現創(chuàng)立之初的本質精髓。 王陽明的心即理對應朱熹的格物窮理,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強調了知行的一致性,不存在次序問題。 至今為止500年內,王陽明依然是儒家道統(tǒng)的最高峰,這就是歷史維度的陽明心學。 心歸航,再啟航 愿每日微小知識激發(fā)你的深刻思考 |
|
來自: 新用戶1296RLlw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