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中國最大的節(jié)日。歷史上年的內(nèi)容十分豐富,而今天的年逐漸平淡。年在歷史上最早是指年成,這可以在古文字中找到根據(jù),甲骨文中的“年”字寫成“禾”,其形就像一把成熟的谷物,用來表示收成?!墩f文解字》中說:“年,谷熟也。”在《左傳》中也有“大有年”這個句子?!笆苣辍笔羌坠俏闹谐R姷恼Z句,以表示全年的糧食收成,其中還有“求年”就是求得豐收的意思。年又是一個自然周期的表述字,在一個自然周期中,谷物是收成一次代表著一年,生長的初期,即為“春”,盛長的時期,即為“夏”,到了收成的時候,那就是秋,秋是金黃色的,是成熟的顏色。而到了冬,是收藏之期,還是休眠之期。在這一期的末端,人們用豐收的禾來進(jìn)行祭祀,盼望著來年的豐收。 □ 臘月初八 進(jìn)入臘月,年也一天天臨近,過去有一個民謠是這樣說的:老婆老婆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古人將臘八這一天作為年的頭,而什么是“臘”?《禮記》上面解釋:“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臘”與“蠟”相似,祭祀祖先稱為“臘”,祭祀百神稱為“蠟”?!跋灐痹谙惹貢r期是一種祭祀活動,多在農(nóng)歷十二月開始進(jìn)行,之后人們把十二月稱之為臘月。臘月的第一個重要節(jié)日就是臘八。而《西域諸國志》中說,天竺國十二月十六日為臘,《唐書·歷志》說中土以十二月為臘月,所以八日為臘八。 關(guān)于臘八節(jié)來歷,其歷史久遠(yuǎn)。 宋吳自牧《夢粱錄》是這樣記載的:“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俱設(shè)五味粥,名曰'臘八粥’?!?/span> 臘八粥又稱之為“佛粥”,宋代著名詩人陸游有一首詩中說:“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jié)物新?!本褪钦f的臘八節(jié)寺院舍粥的事。為什么臘八粥又稱之為“佛粥”? 相傳: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境內(nèi))凈飯王的兒子,他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后經(jīng)六年苦行,一日僅食一麻一米,于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到了這一天,紛紛將自己的米谷拿出來,投入鍋中煮粥,分舍給僧侶和民眾們食用以做紀(jì)念。也有說,這一天寺院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fā)給眾人。 臘八粥有說成于宋代,也有說成于唐時。成書于唐元和九年(814年)前后的《百丈清規(guī)》一書,是佛教禪宗所制定的叢林清規(guī),即為禪宗寺院(叢林)組織的規(guī)程和寺眾(清眾)日常行事的章則。其中就說:“臘月八日,恭遇本師釋迦如來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眾,嚴(yán)備香花燈燭茶果珍羞,以申供養(yǎng)?!彼略涸谶@一天舉行誦經(jīng)等法事活動,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獻(xiàn)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和果實等造粥供佛,名為“臘八粥”。 由上可知,寺院里舍煮臘八粥最晚也形成于宋代,宋人所著《東京夢華錄》中記載說:十二月初八日,“諸大寺作浴佛會,并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堆嗑q時記·臘八粥》說:“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蓖瑫r也說,十二月八日,民間作臘八粥,以米果雜成,多者為勝。元代人對此也有記載,孫國敕《燕都游覽志》記載說:“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此蓋循宋時故事?!?/span> 清人李福有一首《臘八粥》詩,說幾句是這樣寫的:“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diào)和,五味香糝入?!?/span> 臘八粥又稱“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壽。過臘八后來成為我國的民間風(fēng)俗,農(nóng)歷十二月八日吃臘八粥,一直流傳至今,邢臺大開元寺自開光之以來,每年臘月初八舉行法會并恢復(fù)傳統(tǒng)的臘八粥,并成為一種慣例。 □ 二十三灶王爺上天 臘八過后,又迎來另一個重要的節(jié)日,這就是臘月二十三,進(jìn)入臘月二十三就正式進(jìn)行了大年,在這一天,傳統(tǒng)的習(xí)俗是祭灶神。 灶神,民間稱為"灶王爺"。灶神的全稱為“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又稱“灶君”、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東廚煙主、護(hù)宅天尊等,為廚房之神。祭祀灶神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和傳統(tǒng),先秦時期,灶神與門神、戶神、井神、中雷(土地神)合為傳統(tǒng)的五祀。這五祀代表著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也就是傳統(tǒng)的五路神?!吨芏Y·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鄭玄注:“此五祀者,五官之神?!痹陉兾鞯闹茉貐^(qū)曾出土《五祀衛(wèi)鼎》,這件青銅器出土于陜西周原董家窖藏,器通高36.5厘米,口徑34.3厘米,腹深19.5厘米,重11.5公斤。柱足,折口沿,立耳,腹部下垂而外侈,器腹較淺??谘叵卵b飾一周雷紋填底的竊曲紋。鼎腹內(nèi)鑄銘文207字,記載了裘衛(wèi)和邦君厲交易土地的事情,并寫明了是恭王五年的事情。銘文中說有“井白(邢伯)、 白(伯)邑父、定白(伯)、白(伯)、白(伯)俗父”等人參與,主持五祀之事。其中的井白即邢伯,為當(dāng)時的邢國在畿內(nèi)伯侯。 先秦時期的人們認(rèn)為,五神是日常生活有關(guān)神靈,與人的福禍有關(guān)聯(lián),需要倍加的敬重。在殷商時期,朝內(nèi)立有五祀,而到西周,以朝內(nèi)立七祀,而諸侯立五祀?!段屐胄l(wèi)鼎》就是幾位侯伯進(jìn)行五祀的事,是符合當(dāng)時的禮制一種祭祀禮儀。 魏晉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臺卿《玉燭寶典》引《灶書》稱,“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博頰”。到了后來,灶神的原型在不同的地區(qū)代表著不同的人物,中原一帶以黃帝為灶君,陜晉一帶以炎帝為灶君,南方一帶以祝融為灶君,還有的以供張奎、高蘭英為灶君。 為什么在這一天祭祀灶王爺? 傳說,灶神除了掌管人間飲食,賜于生活上的便利外,灶神還有另一個職責(zé),就是玉皇大帝派遣他到人間,兼任考察一家善惡之職的官。在傳統(tǒng)的灶神年畫中,在灶神左右兩側(cè)隨侍兩神,一捧“善罐”、一捧“惡罐”,隨時將一家人的行為記錄保存于罐中,每年年終的臘月二十三、二十四離開灶位到天庭向玉帝報告人的善惡。所有在這一天,“辭灶”和“祭灶”成為每家每戶大事,為了讓灶王爺上天美言以迎來年的福報,所以在一天,大家紛紛買來糖瓜粘住灶神的嘴巴,并祭祀“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平安” 傳統(tǒng)的祭灶神,在這一天先在灶位上擺上供品,供品有紙馬,代表灶神的坐騎,還有干草和黃豆,為灶神的坐騎的干糧和草料,紙帛代表著灶神途中的花費開銷。送灶神時還要抓幾把稻草灰撒在灶前地面上,然后焚香祭拜,進(jìn)行三進(jìn)酒,每次進(jìn)酒時都要行大禮,并向灶神誠心禱告,完畢后將灶位上舊有的灶君像撕下,連同甲馬及財帛一起焚燒,代表送灶神上天,并說“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平安”之類的話,之后祭灶神的儀式便結(jié)束。 □ 守歲過年 臘月三十是除夕夜,為什么稱為除夕?在很古很古的年代時,傳說有一種神獸叫夕,是一個四條腿并長著四個角的動物,此獸身體龐大、脾氣暴躁、兇猛異常,每逢臘月時出沒給百姓帶來了很大傷害。大家為了避開夕到了這個日子就到外面躲避,有一次,大家又要出門避夕時,突然來了一個孩子叫“歲”,“歲”說大家不要避了,我有一個辦法可以讓夕不再傷害大家,請回家每家門前都刷成紅色,這樣夕就不會再來了,結(jié)果鄉(xiāng)親半信半疑的,有的刷了紅色,有的沒有刷而跑到村子外面躲著,夜里外面和村里的人都不敢睡覺,大家守著“歲”在空地等夕,子夜來臨,夕又來了村子里,看到有的家門前的紅色,便不敢前去,鄉(xiāng)親們很高興就跳起來,夕便找沒有紅色的家,到處亂撞,這時“歲”抱來一捆碎的竹節(jié)用火點燃,濕濕的竹節(jié)遇到旺火紛紛爆裂,噼里啪啦的響了起來!“夕”聽到這響聲掉頭就跑,天亮了,這一天正好是正月的初一日,鄉(xiāng)親彼此相互問候和祝福沒有受到“夕”的傷害,但因為“夕”死,所以每到臘月底的這一天,大家還用同樣的方式來除“夕”守“歲”。后來,墻上的紅顏色成了對聯(lián),放爆竹改成放鞭炮。 從文字學(xué)的角度看,夕即為夜,《詩·王風(fēng)》:“日之夕矣?!?/span>《尚書·大傳》有“歲之夕,月之夕,日之夕,謂臘為歲夕,晦為月夕,日入為日夕也”的解釋。過年的習(xí)俗最早形成于先秦時期,那時的雛形,主要源于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因正值春日節(jié)氣,所以大家還稱之為春節(jié)?!对娊?jīng)》中有這樣的話:“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四之日其蚤,獻(xiàn)羔祭韭。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用大白話就是:月里鑿冰咚咚響,正月里藏進(jìn)冰窖冷颼颼。二月里取出冰塊行祭禮,獻(xiàn)上韭菜和羔羊。九月霜降天氣爽,十月清掃打谷場。滿斟美酒敬客人,宰殺羔羊共品嘗。登上公堂同聚會,牛角大杯擎過頭,高聲齊祝壽無疆。根據(jù)古代歷書的記載,夏代元旦為正月初一,殷商元旦為十二月初一,周代元旦為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后,就規(guī)定每年十月初一為元旦。以后每朝代都對歷法有了新的測定,漢魏時期,隨著二十節(jié)令的定型,慢慢形成農(nóng)歷臘月三十除夕過年,在這天,人們徹夜長歡以慶豐收祝福的方式來進(jìn)行慶祝,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又把守歲過年習(xí)俗化,為此當(dāng)時的文人寫道“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碧扑螘r期,這種習(xí)俗進(jìn)一步發(fā)展,從除夕、放爆竹、正旦朝會,又增加了貼對聯(lián)、立門神、掛年畫,官府與百姓間相互祝福參拜,在除夕夜里,還要把三代宗親請回來過年,屋內(nèi)掛上祖宗牌位,擺上供品燒香祭祀,意為是請祖宗過年。 現(xiàn)在過年已經(jīng)成為一種民俗文化,隨著時代的進(jìn)步,過年的形式也發(fā)生了改變。今天少了鞭炮聲,多了春晚的歡笑。 □ 初五破五送窮神 正月初五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日子。民間稱之為“破五”,又稱“破五窮”,在這一天的一大早大家爭著干活,打掃自年三十到初四之間垃圾,街上的市也熱鬧起來,為什么會這樣,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當(dāng)中送“窮”的節(jié)日。送“窮”是中原地區(qū)很有特色的歲時風(fēng)俗,相傳姜子牙的老婆好氣懶做,后來又背叛了他,到了封神的時候,這個婦人又跑到姜子牙面前討封,姜子牙就封他婆為“窮神”,并敕令她“逢破即歸”,于是在大年初五這天,用各種方式驅(qū)趕“窮神”。有的地方把屋內(nèi)的塵土掃到袋中送到門外稱為“送窮土”,有的地方把屋內(nèi)的塵土送到門外并燃放鞭炮驅(qū)走,稱之的炸“窮鬼”,還有的在這一天猛吃猛喝,稱之的“填窮坑”。 為什么又稱為“破五窮”呢?原來古人認(rèn)為,人的窮是有五窮鬼帶來的,這五窮鬼就是智窮鬼、學(xué)窮鬼、文窮鬼、命窮鬼、交窮鬼。唐代大文人有一篇《送窮文》說“凡此五鬼,為吾五患”到了送窮的日子,大家要一送了之。 窮不能光靠送,還去迎,迎的不是窮神,而是財神,相傳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是一個迎財神日子。清人顧祿《清嘉錄》記載說:“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庇终f:“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dāng)是東西南北中耳?!惫湃擞幸皇自娛沁@樣說的:“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北奉^就是迎財神。 “正月初五上柱香,一年四季財源廣;正月初五摸元寶,大錢小錢用不了;正月初五請財神,家家戶戶財源滾;正月初五神進(jìn)門,五谷豐登福滿門?!备鶕?jù)民俗專家的研究,初五迎財神的民俗盛行于明清和民國時期。財神分為文財神和武財神。文財神是比干,武財神是趙公明和關(guān)羽。商家供奉財神以求“宜利和合”文財,還有的以“以義為利”以奉武財神;還有的文武齊供,以求義利又收。冀南地區(qū)有一個民謠流行于邯鄲等地,即《正月初五迎財神》:爆竹一響把門開, 增福相公進(jìn)家來。相公本是天上仙,家住淄川五松山。相公是咱曲周人。陰陽兩界都為神。左如意,右元寶,財也來,福也到。左青龍,右白虎,福祿壽喜進(jìn)我府。上管官,下管民,管了福祿管財運。一撒金, 二撒銀, 撒完搖錢樹, 再撒聚寶盆。保你五谷豐登收成好,保你五子登科六六順。 無論是天南海北,還是山左山右,初五送窮的習(xí)俗,反映了百姓希望辭舊迎新,迎來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良好祈望。 □ 正月十五元霄節(jié) 元霄節(jié)是一個大節(jié)日,又稱為上元節(jié)、元夜、燈節(jié)。形成于漢代,相傳,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掌握了政權(quán),劉室宗室深感憤慨但又懼怕呂后的殘暴,后來呂后死了,呂氏一族又害怕排擠,于是在上將軍呂祿召集下,共謀作亂以徹底奪取劉氏江山,為了制止這場判亂,開國老將周勃對呂氏進(jìn)行平判,殺了呂祿,并對呂氏家族滅族,平息諸呂之亂的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后來漢文帝將這日定為上元節(jié),因時處正月,正月又稱元月,霄即夜,為此又稱之為元霄節(jié)。在這一日,人們點起萬盞花燈,徹夜張燈結(jié)彩,以示慶祝,人們男女老少紛紛走上街頭,看燈展,猜謎語,跑旱船,踩高蹺,舞龍、舞獅扭秧歌,形式多樣異常熱鬧。 元霄節(jié)歷史久遠(yuǎn)并記錄于史書中,在司馬遷《史記》中的太初歷就有記載。到隋唐之后,元霄節(jié)更為盛行一時,《隋書》音樂志說:“每當(dāng)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內(nèi),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 在這一日,人們還吃用糯米做成的團(tuán)子,稱之為“湯圓”,又因正處于元霄節(jié)食用,湯圓又名為元霄。 元霄是傳統(tǒng)美食,以糯米為皮,加以豐富的餡料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fēng)味各異,可湯煮,又可油炸、蒸食,以象征百姓的生活紅紅火火,團(tuán)團(tuán)圓圓。 我國各地的元霄節(jié)內(nèi)容各異,風(fēng)俗不同,形式也有不同。中原一帶以看燈展,猜燈謎、放社火,跑旱船,舞龍等為主要內(nèi)容,又這一日,一些男女在燈市相會,私定終身,又稱之為中國的“情人節(jié)”。 □ 二月二龍?zhí)ь^ 到了二月二這一天,過年才從真正意義上算是過完。 到了二月二,人們開始忙碌起來,這是因為進(jìn)入二月,陽氣回升,大地復(fù)蘇,春耕將始,所以有民謠說“二月二,龍?zhí)ь^,大家小戶使耕牛?!?/span> 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jié)”、“農(nóng)事節(jié)”、“春龍節(jié)”,是傳說中的龍?zhí)ь^的日子。這個節(jié)日相傳起源于三皇五帝時期,傳說伏羲氏“重農(nóng)桑,務(wù)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后延續(xù)到唐堯虞舜時期;西周建立之后,在二月初二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使這一傳統(tǒng)傳之后世。又有說在唐后武則天時,由于武后立周稱帝讓玉帝大怒,便令龍王三年不雨,后因龍王不忍偷偷的下了場雨,被玉帝壓于大山下,后來百姓向玉帝祈求,于二月二這天放了龍王,所以有了“二月二,龍?zhí)ь^”之說。 在我市的各個縣區(qū),在二月二時祭祀龍王,特別是在沙河市西部,有盛大的祭龍活動,在柴關(guān)鄉(xiāng),以祭奠龍神,其中冊井全呼村接龍爺,抬著龍王巡街后安座,吸引了各個村莊男女老少、大人小孩的參與,其場面宏大,熱鬧非凡,以祈愿當(dāng)年的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這種龍文化也是我市不可多得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