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唐詩”更是我們的文學瑰寶。于是出現(xiàn)了很多版本的《唐詩三百首》,就這精選的三百首詩歌里,哪一首會是您心目中能“力壓全唐”的詩呢?有人馬上會說《春江花月夜》。 不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確實曾得到這個稱號,號稱孤篇壓全唐。但我個人而言,其篇幅太長,之所以能精彩紛呈,卻也是篇幅大,才能讓詩人盡情馳騁發(fā)揮的結果。而格律詩歌里,短小精悍的絕句,更能彰顯作者的功力。俗話說,“能為律者未必能絕”,正是因為絕句的字數(shù)少,對文字的提煉要求相對而言就更高了。 也有人會說李白或者杜甫的某首詩會擔當?shù)闷疬@個稱號。但在我心中,其實有一首比較經典的絕句。雖然也膾炙人口,但從古至今并沒有獲得過“力壓全唐”的名頭,所以應該算是一首“被低估”的絕句,那就是李商隱的《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首絕句,論傳播之廣,它不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論文藻,它不如春江花月夜的富麗堂皇。但是短短的二十八個字里,明白如朋友間家常閑話。沒有任何的生僻詞或者典故,其表達的“情”,千年之后的今天,依舊能讓讀者刻骨銘心。而且,詩中的遣詞用字,也多處出現(xiàn)重復,這似乎有點違背格律學。比如其中的“期”、“巴山”、“夜雨”都出現(xiàn)了兩次。 我們知道的李商隱,更為人熟知的可能是他的無題詩。因為表達的感情比較晦澀,讓人捉摸不定,霧里看花的朦朧之美。比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等等。這首“夜雨寄北”,卻和他的其它詩作判若兩人所寫。淺白如話,直抒胸臆,只要識字的人,都能讀得懂,個都能感覺到作者寫這首詩時的惆悵,以及對重逢的向往。 這二十八個字里包括了時令、氣候、地點、人物、心愿、想象個主要場景。如果用現(xiàn)代白話文寫作,已經具備了完整的抒情散文框架了。一句“君問歸期未有期”,直抒胸臆,表達了無法歸去相見的重重惆悵與無奈,至于原因,留待讀者的想象空間何其宏大;承接一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清晰地交代了季節(jié)和氣候,一千多年過去了,我們還是能從詩中讀出那個秋雨瀝瀝的夜晚,此時的詩人,會是憑窗而立的蕭瑟眺望嗎? 詩人并未在此時讓我們的思緒繼續(xù)停留、糾纏在他的蕭瑟之中,一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忽地拓開,讓你從漫長沉重的思念里,一轉身,就如走進溫情似水的春暖花開。久別重逢,秉燭夜談,不正是人生之大幸么?正當讀者為之送了一口氣的時候,“卻話巴山夜雨時”,峰回路轉,恍如回到現(xiàn)實里的雨夜,即使重逢,即使秉燭夜談,其情其景,也還是“巴山夜雨”的落寞滿懷。 但是,這時候的落寞滿懷,并不是因為相逢而起,卻正是因為相逢之美,比對往日長別之苦,孰添孰苦,于躍然紙上。這樣明白如話的詩在李商隱筆下并不多見,而悲喜交加、以眼前之苦,烘托出將來之美,兩者互相糅雜,這種手法在唐詩里也非常罕見。 所以,《夜雨寄北》這首絕句,是我心目中一首夠的上“力壓全唐”的小詩。此時,也正是南國的雨夜,盡管季節(jié)已是冬天,卻依然只是感受到淡淡的秋涼,于是,此情此景,也更符合我心中的夜雨,寄北…… 媒體來源:心存一人懷萍 |
|
來自: 昵稱55301288 > 《詩詞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