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徐木蘭:徐氏三百年祖?zhèn)鞯娜殳?、癤毒、疔瘡秘方 明醫(yī)后人徐木蘭繼承祖業(yè)十八載,公布褥瘡、癤毒、疔瘡秘方 秘方:紫荊皮8兩、獨活8兩、赤芍6兩、白芨5兩、石菖蒲、白芷、青木香各4兩。 附 李遼:祖?zhèn)魅殳徃?/span> 褥瘡膏(包括癤毒、疔瘡):紫荊皮8兩、獨活8兩、赤芍6兩、白芨5兩、石菖蒲、白芷、青木香各4兩,研末,凡士林調(diào)敷,3~5天痊愈 附 樊正陽:褥瘡膏 褥瘡膏(包括癤毒、疔瘡):紫荊皮8兩,獨活8兩,赤芍6兩,白芨5兩,石菖蒲、白芷、青木香各4兩, 共研細末,凡士林調(diào)敷,3~5天痊愈。 二、褥瘡生肌散:治褥瘡II度或III度 褥瘡生肌散:黃連3g、冰片2g、人工牛黃3g、血竭10g、元明粉6g、兒茶10g、白牙10g、黃芪15g、蚤休10g。 制法:各研細末,過120目篩,各粉混勻,裝瓶備用。 主治:褥瘡(II度或III度)。 用法:首先要妥當處理創(chuàng)面,除創(chuàng)面上有小水皰可直接涂上藥散外,若有大水皰需抽出皰內(nèi)滲液,如表面滲出物過多時,再以生理鹽水沖洗,然后用10%黃柏水濕敷,直瘡面干凈為止,再外撒藥散,每日換藥1-2次,直至收口為止。 三、洛陽白馬張氏七代祖?zhèn)魈匦Х剑喝殳徬捶?/span> 博萃堂珍藏藥方:蒲公英30克、金銀花30克、紫花地丁15克、菊花15克、連翹15克、蒼術(shù)15克、黃柏30克、赤芍30克。 用法:水煎,早晚各洗一次。 四、神效生肌散:褥瘡、下肢潰瘍等瘡毒破潰后久不收口 神效生肌散是治療褥瘡、下肢潰瘍等瘡毒潰后,久不收口的一首外用秘方。 秘方:烏賊骨30g、五倍子15g、血竭10g、生大黃30g、白芨15g。 臨床將上藥共細末,將藥粉直接撒在創(chuàng)口處,可有生肌收口之效。對于外傷流血不止,摻此藥粉也可達到立時止血之效。 以前的血竭不好搗;現(xiàn)在的血竭一搗就碎。 烏賊骨,咸、澀,溫。歸脾、腎經(jīng),外用收斂止血,斂瘡。用于一切損傷出血,瘡多膿汁,及現(xiàn)代醫(yī)學的潰瘍病、淺度潰瘍期褥瘡?!侗静菝审堋贰搬t(yī)科切要藥……收瘡口腐膿” 五、鄧鐵濤:褥瘡潰瘍,用白砂糖就治好了 對于褥瘡所致潰瘍,我比較主張用白砂糖外敷法治之。 法國研究人員認為:“砂糖之所以能治好潰瘍,是因為糖所造成的高滲壓能把創(chuàng)口中細菌的水分吸出,從而使細菌處于脫水狀態(tài);糖還可以阻礙細菌接近毗鄰的營養(yǎng)物。不過砂糖療效的這種解釋還在爭論中?!?/strong> 清代名醫(yī)王清任1786~1831年,他的名著《醫(yī)林改錯》木耳散:治潰爛諸瘡,效不可言,不可輕視此方。木耳一兩 (焙干研末),白砂糖一兩 (和勻),以溫水浸如糊,敷之縛之。 據(jù)《中藥大辭典》木耳條,臨床報道用于創(chuàng)面肉芽過剩,取平柔、肥厚而無缺損的木耳,用溫開水浸透脹大后,酒精消毒,傷口及肉芽用鹽水清洗消毒后,將木耳平貼于肉芽上,紗布包扎,約三四天拆開觀察一次,治療2例,均于3天后痊愈。木耳疏松易收縮,吸水性強,能將肉芽中大量水分吸收,使肉芽開始干萎;加之木耳干燥后,收縮皺凸,給予肉芽均勻壓力,使肉芽過剩部分退平,上皮細胞隨著向中心生長,傷口易于愈合??梢娔径€有另一作用。 對于白砂糖能抑制細菌的生長,缺少臨床經(jīng)驗的年輕醫(yī)生往往半信半疑,他們在使用砂糖外敷潰瘍面時,會同時加入抗生素類藥,但往往適得其反,愈合過程反而減慢了。慢性潰瘍,局部辨證應為虛損之證,主要矛盾在于正氣衰敗,氣血虧虛,復生不能。抗生素治療,畢竟是攻伐之法,正氣受伐,生機不旺,肌膚怎能復生?砂糖之作用,重點不在于抑菌,而在于給潰瘍面有一個營養(yǎng)的環(huán)境,這符合中醫(yī)扶正祛邪的法則,故能生效。 對于慢性潰瘍的清創(chuàng)排膿問題,我亦有不同的看法。對慢性潰瘍面過度地清洗清刮,膿液是給排掉了,但新生的組織亦會被清掉,創(chuàng)口會再次受損,并存在重復感染的可能,所以我認為,過度的清創(chuàng)排膿是不利于慢性潰瘍的愈合的。當然,中醫(yī)瘡瘍科有 “成膿勿留” 之說,這是指當瘡瘍成熟時,膿液已成,則應讓其穿潰,將膿液排出,消除腫脹疼痛,有利于膿腔的縮小,使瘡瘍轉(zhuǎn)愈。但對于慢性潰瘍,日久不愈之陰瘡,亦有 “膿能生肌”之說。因為此時病證已不是熱毒實證,而已轉(zhuǎn)化為虛損之病,治療重點亦應從攻邪轉(zhuǎn)移到扶正、內(nèi)托生肌上來。 本文摘自《跟名師學臨床系列叢書——鄧鐵濤》,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 黑木耳30克,(焙干,去雜質(zhì))研細末,白糖30克,混合后加溫開水調(diào)膏外用,隔日一次換藥。 三、使用木耳散,肉芽組織生長快,但不會高出皮膚;上皮組織修復較慢,但不需置皮。所治三例潰瘍深度分別為1.5厘米、1.0厘米、0.8厘米,均在一個月內(nèi)長平,無一例肉芽組織過度增生高出于皮膚表面;潰瘍面直徑分別為4厘米、3厘米、2厘米,均在二個月內(nèi)上皮完全自行修復,不留疤痕。相對而言上皮組織生長較慢,可能與難以避免的瘡面受壓、摩擦有關(guān),有時會發(fā)現(xiàn)新生的上皮組織被摩擦掉,但仍能長出新的上皮。應該注意的是只要未形成干痂,就應堅持隔日一次換藥,如果以為瘡口已長平,瘡面已縮小,就停止換藥,那么濕潤的瘡面就會將新生的上皮重新腐爛,前功盡棄。因此在上皮修復期間,務必避免瘡面受壓和摩擦,這是縮短病程的關(guān)鍵。 本文摘自《中醫(yī)雜志》,1990年第9期,作者/張善舉、張香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