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家中的長輩一直在告訴我們要把米飯都吃完,不可以浪費;學校的老師教會我們“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還要響應國家的“空盤行動”。如此看來,我國對于糧食是非常珍惜的。雖然我國地大物博,但是糧食產量在以前卻不高,如若不是袁隆平院士發(fā)明出來雜交水稻,可能世界上還有很多人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 如今,雜交水稻技術早已推廣全國,而且也被國外很多地區(qū)采納,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世界糧食產量較低的壓力。而我國也是作為產糧大國,按理來說,基本不愁吃喝問題。但是我國每年都要向外進口大量的糧食,如玉米、大豆等。然而有個人口大國印度,在我們認知中它并不富裕,還隔三差五就鬧饑荒,還經常餓死人,但它卻是世界糧食出口大國,這是為何? 印度在古代時同我們一樣主要是小農經濟,即便到了現(xiàn)代,依然以農業(yè)為主。印度是世界人口第二大的國家,其國土排在世界第七位,它的耕地面積卻是排在世界第一位。如此看來,它的糧食產量應該會不少的吧,然而真實情況是印度人自己吃都不夠。因為印度耕地面積雖大,但缺乏種植技術,而且水稻的產量本就不高。 至于印度還能大量出口糧食的原因是“以一物換一物”,簡單來說,印度農民種植出來的糧食都歸自己所有,該如何分配也是自己拿主意。如果發(fā)生了什么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大部分也是農民自己承擔,因此他們根本沒有多余的錢去買其他的生活必需品,只能夠賣掉部分糧食,得來的錢去買其他東西和肥料,這是一種惡性循環(huán),很難致富。 同為人口大國,我們糧食產量高,早已經解決溫飽問題,如今已經邁入了小康社會。那為啥我們每年還有進口糧食呢?其實原因很簡單,主要是這個原因。 其一,保護環(huán)境。我們都知道過度的開墾耕地,會造成嚴重的環(huán)境破壞,而且我國地形多崎嶇,不像美國那樣都是平原地區(qū),他們可以進行機械化大規(guī)模種植模式,而我國卻不行。 其二,糧食進口比較經濟實惠。世界各國都在出口糧食,所以我國就有很多種選擇購買的國家,那些國家為了能夠將糧食賣出去,多會進行壓價,最有利的一方便是買方。而且進口的糧食直接省去了一系列過程,降低了生產成本。 其三,促進市場良性發(fā)展。我國人口總量大,消耗量大,雖然耕地少,但我們糧食產量高,如果不進口完全也夠吃,而且還有富余。剛才也說了,我們已經邁入了小康生活,人們對物質的需求提高了,對吃方面也很講究,所以進口別國的糧食,滿足了民眾多樣化的需求。而且,我國對農民種植糧食還有補貼,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農業(yè)的發(fā)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