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襄子趙無恤,在趙國歷史上是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原本是趙鞅庶子,卻因為相士姑布子卿的一番話被父親看中,經(jīng)歷了重重考驗之后被立為太子。父親死后,趙襄子忍辱負重,最終在晉陽一戰(zhàn)中聯(lián)合韓氏、魏氏擊垮了智氏,不但保存了趙氏,還令趙氏領(lǐng)土在三家中達到了最大。 雖然趙襄子一生英明武斷,可有一件事卻始終耿耿于懷。當年父親為了趙氏前途,舍棄了嫡子伯魯而立了自己,這讓趙襄子長期心中有愧?,F(xiàn)在趙襄子成功消滅了智氏,趙氏家族的最大威脅已去除,可長兄伯魯卻先自己而去。為彌補缺憾,趙襄子毅然舍棄了自己兒子而改立伯魯之子趙周為太子。趙襄子一繼位就繼承父親遺志,以陰謀滅了代國,并將此地封給了趙周。從此,趙周被稱為代成君??刹恍业氖牵删齾s還是在趙襄子之前去世了。雖然趙周先死,可趙襄子依然不改舊愿,又立趙周之子趙浣為太子。 雖然趙襄子誠心誠意想把君位傳回給伯魯之后,卻帶來了另一大隱患:此時趙浣太過年少,難以主持趙氏大局。 趙襄子兄弟眾多,當年他被立就打破了宗法制;如今趙襄子選擇繼承人再度違反常規(guī),就難免讓其他兄弟有看法了。趙襄子的弟弟趙桓子就極為不滿,等趙襄子去世后,悍然趕跑了趙浣,自立為君。可惜趙桓子命太短,剛剛篡位一年,就不幸去世了。短短一年時間,趙桓子根本無法收服趙氏人心。趙桓子一死,趙氏國民都說他并非趙襄子所立,便又殺死了他的兒子,而將趙獻侯趙浣迎回,復(fù)立為君。 幾經(jīng)折騰過后,趙氏之政最終還是回到了伯魯后裔手中,冥冥之中難道有天意? 在東周所有的篡位內(nèi)亂當中,趙氏這次內(nèi)亂看似毫不起眼,可意外的是,它對趙氏政局卻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早在趙襄子時期,魏文侯就有意吞并中山國。中山國在趙氏之北,魏氏一旦吞并了中山,就會對趙氏形成兩面夾擊之勢。所以,趙氏家臣常莊談便向趙襄子進諫:“魏氏一旦吞并了中山,那么將來趙氏一定難以生存!您何不向中山君請求,讓公子傾做他的正妻,然后將她封在中山,那么中山就相當于復(fù)立了?!?/p> 公子傾是魏文侯之女,早年嫁到了中山;如果公子傾成為中山君的嫡妻,那么魏文侯要滅中山就不得不多掂量掂量了。不過,趙襄子自己就滅了姐夫之國代國,他還能指望魏文侯因此能“親親上恩”、不滅中山? 不過,趙襄子滅代,卻逼得姐姐在摩笄山自殺,所承受的心理壓力也是無比巨大。趙襄子之所以要還政于伯魯之后,某種程度也是這種親情巨壓之下的不得已之舉。況且,魏文侯向來宣揚仁義,“君子”風度譽滿天下,他怎么能像趙襄子一樣干出滅親之舉?所以,細想之下,常莊談的建議其實有些陰毒。 趙襄子聽了后,依計而行。果然,終趙襄子之世,魏文侯再也不提伐中山之事。 可趙襄子過世后的內(nèi)亂,讓趙氏之勢遠不如趙襄子執(zhí)政之時。 公元前410年,齊國田朌(fén)率兵攻打趙氏平邑(今河南濮陽南樂縣東北),結(jié)果不但俘獲了趙將韓舉,還搶占了趙氏平邑與新城兩座城池。次年,趙獻侯就去世,其子趙烈侯籍繼位。 眼看趙氏威風不在,魏文侯瞅準時機,重拾伐中山大計。于是,他派人去見趙烈侯,請求借道伐中山。鑒于趙襄子生前心愿,趙烈侯想都不想就要拒絕。可趙氏謀臣趙利卻說:“您錯了。魏氏攻打中山如果不成功,魏氏就會疲敝;魏氏疲敝了,那么趙氏自然威重。魏氏如果攻占了中山,那么他們必定不能越過趙氏而占領(lǐng)中山。這么一來,用兵的是魏氏,而得地的卻是趙氏。主君不如答應(yīng)他,但如果答應(yīng)得很痛快,他們就會明白趙氏想漁翁得利。主君不如答應(yīng)借道,卻表現(xiàn)出不得已的樣子。” 就此魏文侯借道成功,并派大將樂羊滅了中山。 可如果趙襄子在世,他會答應(yīng)魏文侯的借道嗎? 趙烈侯同意魏文侯借道伐中山,雖然說是謀臣看待時勢發(fā)展的角度與趙襄子時不同,但根本還是在于此時趙氏發(fā)展遠不如魏氏。以三家分晉之初的態(tài)勢而言,趙氏領(lǐng)土最為寬廣;可魏文侯掌政后,尊賢尚功、銳意改革,西拒強秦、南抗荊楚,國勢遠非剛剛大敗于齊的趙氏所能比擬。所以,趙烈侯同意魏文侯借道,本質(zhì)上還是形勢所迫,實在是不得已。從后續(xù)中山國的命運來看,被魏氏滅了之后又重新復(fù)國。雖然最終為趙所滅,但趙氏得到中山遠不如趙利說的那么輕松——趙武靈王可是征戰(zhàn)數(shù)十年才艱難吞并了中山。由此可見,趙利所說的“得地者,趙也”,不過是給趙烈侯找了一個下臺階的托辭。 如果答應(yīng)借道給魏氏還不足以為證,那么另一件事就可以說明趙氏之弱了。 公元前403年,在韓、趙、魏多方運作之下,周威烈王終于同意,將三家正式列為諸侯。從此,晉國一分為三,晉國公室徹底成了傀儡。三家分晉之后,彼此獨立建國,就不可避免地會產(chǎn)生矛盾。就在分晉后不久,韓、趙之間的矛盾就激化了。為此,韓景侯先來到魏國,向魏文侯請求借兵以伐趙??衫系赖奈何暮顓s拒絕了:“寡人與趙是兄弟之國,這可不敢從命。”聽說韓國借兵被拒絕,趙烈侯自認機會來了,也趕緊跑到魏國來借兵。可不想,魏文侯還是那句話:“寡人與韓是兄弟之國,不敢從命!” 韓、趙二國使者都在魏國吃了閉門羹,頓時怒氣沖沖地離開了。這時魏文侯卻當起了中間人,促使韓、趙二國講和。魏國國土面積雖然不如趙國,可經(jīng)歷了李悝變法之后,人口眾多、兵精將廣,韓、趙二國都不敢公然與其作對。因此,韓景侯與趙烈侯不得不同意講和,來魏國朝見魏文侯,接受了他的調(diào)解。 如果趙襄子在世,他會這么低聲下氣地跑到魏國去朝見魏文侯嗎? 根源上,趙氏在戰(zhàn)國初的弱勢,就是因為趙襄子立伯魯之后引發(fā)了內(nèi)亂,迫使趙獻侯、趙烈侯兩代國君不得不花費更多的精力來穩(wěn)定自身地位,而不是謀求發(fā)展趙國。如此一來,全力謀求發(fā)展的魏國能壓倒三晉中領(lǐng)土最大的趙國也就情有可原了。 更何況,趙氏之君自身的荒政,也為趙國的發(fā)展平添了諸多障礙。 趙烈侯為人喜歡音樂,尤其是鄭國的靡靡之音。 一天,趙烈侯突然問相國公仲連:“我喜愛的人,可以令他尊貴嗎?” 公仲連的答復(fù)卻有些深意:“讓他富有可以,但不能讓他尊貴?!?/p> 趙烈侯沉默了一會,說:“那好吧!鄭國有兩位歌手槍與石,我要賜予他們每人萬畝田地!”普通人追星,都是買些小禮物;一國之君追星,出手就是萬畝良田! 公仲連有些為難,卻也不好當面拒絕:“好吧!”不過,雖然答應(yīng)了國君,可公仲連卻遲遲沒有兌現(xiàn)。 一個月之后,趙烈侯從代地返回,又追問起這件事,公仲連只好推脫道:“正在找,還沒有合適的地方?!?/p> 可這樣的托辭顯然糊弄不了趙烈侯。不久后,他就再度追問此事,可公仲連始終推脫著。不過,因為害怕趙烈侯再度追討,公仲連也不敢上朝了,就聲稱有病,躲在了家里。 這時,番(pán)吾君看出了公仲連的尷尬,特地從代地趕來,為他排解心中的煩悶。兩人見面后,番吾君開門見山地肯定了國君人品:“國君其實喜歡為善,不過不知道用什么辦法來推行。如今您做相國已經(jīng)四年,不知推薦了士人嗎?” 一聽這話,公仲連心中有愧,老老實實地回答:“沒有。” 番吾君便主動向他推薦了好幾位士人:“牛畜、荀欣、徐越這三人都能擔當大任?!?/p> 公仲連也沒二話,上朝就推薦了這三個人。兩人見面后,趙烈侯依然不忘舊事,問:“歌手田地的事進展得怎么樣了?”公仲趕緊回復(fù)正在抓緊辦理,再次糊弄了過去。 這之后,番吾君推薦的三人卻生了奇效:牛畜以仁義來侍奉趙烈侯,并用王道來約束他,得到了趙烈侯的贊許;荀欣負責選拔和舉薦賢德之士,舉薦了許多得力的官員;徐越則負責監(jiān)督趙國財費開銷,并考察各級官員的功德。在這三人努力之下,趙國政事大為改觀。 一段時間過后,趙烈侯認識到了自己過往的失政,主動找到公仲連說:“給歌手田地之事還是先停止吧!”隨后,他任命牛畜為師,荀欣為中尉,徐越為內(nèi)史,并賞賜了公仲連。 雖然趙烈侯改過自新了,但對比勵精圖治的魏文侯,畢竟曾長期荒政——這樣的趙國怎么不屈居魏國之下? 韓、趙、魏三國,都出自于晉國。歷史上看,趙氏最早發(fā)跡,其家族也多有人擔任正卿。魏氏之祖雖然早期也跟隨了晉文公,但魏氏擔任卿士卻是在晉悼公時期。魏氏家族中,唯一擔任過正卿的是魏舒,可還因為私自外出打獵被燒死而遭到了貶損。雖然魏氏卿士地位沒失去,但魏氏在晉國的地位無疑受到了影響。如果單看歷史,趙氏實力確實要強過魏氏。三家分晉時,趙氏領(lǐng)地在三家中最大,根本原因也許就是如此。 然而,趙襄子死后還政于伯魯后裔的做法卻對趙氏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因為還政之舉不合宗法制,引發(fā)了趙氏內(nèi)部一次不起眼的內(nèi)亂。這次不起眼的內(nèi)亂,讓趙襄子之后的數(shù)代君主都無所作為,深刻影響了趙國在戰(zhàn)國初期的發(fā)展。戰(zhàn)國初的趙國不但大敗于齊國,還被迫向魏國低頭,足以說明這次內(nèi)亂的影響。 趙氏領(lǐng)土之大,幾乎是魏國的兩倍;可戰(zhàn)國初,趙國卻屈居于魏國之下——這充分證明,國家強弱并不在于領(lǐng)土大小,而在于這個國家是否能持續(xù)改革進取、勵精圖治。能長期持續(xù)改革求發(fā)展,那么弱也能變強;躺在祖宗的歷史遺產(chǎn)上睡大覺,不主動變革圖強,那么強也將變?nèi)酢?/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