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城村是全國最大的白族自然村,隸屬大理市喜洲鎮(zhèn)。村莊座落于大理市北部,西靠蒼山云弄峰,東臨洱海桃源碼頭,南距大理古城25公里,北連著名的蝴蝶泉景區(qū)。 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 傅坪釩 饒達成 攝制 周城村 大理市喜洲鎮(zhèn)的周城村,是全中國最大的一個白族聚居自然村落,常年居住人口均在10000人以上,99%的人口都是白族。 周城村座落于大理古城以北25公里的蒼山云弄峰下,東臨洱海桃源碼頭,北連著名的蝴蝶泉景區(qū)。滇藏公路(214國道)和老大麗公路穿村而過,水陸交通十分便利。 從雙廊鎮(zhèn)的南詔風情島往西看,蒼山在周城村的上方打開了一道“生命之門”,1400多座白族民居院落從門中流淌而出,就像沖積扇一樣在眼前緩緩鋪開,綿延近2平方公里,慰為壯觀。 周城村 周城村的建筑以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為主,青瓦、白墻、飛檐,古色古香。照壁上書有“清白傳家”、“紫氣東來”等語句,隱藏著主人家的姓氏文化。也有用抬頭鶴、低頭鶴畫書“?!弊值?,都是寓意吉祥如意的好彩頭。周城白族建筑的主房,一般都背依蒼山,坐西朝東,寓意向著太陽升起的東方,子孫后代興旺發(fā)達。 村心廣場的古戲臺,始建于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以其建筑宏大和工藝精湛,堪稱周城白族建筑的精品。戲臺為單檐歇山頂抬梁式建筑,是周城居民節(jié)日歌舞娛樂的公共場所。古戲臺前廣場上南北相對的兩棵大青樹,樹高近20米,胸徑1.5米,是周城村的“風水樹”,也是大理州的“古樹名木”。 周城村 從前,周城村的集市只在每天的傍晚之后開始,所以叫做“晚街”。大青樹下、古戲臺前,寬闊的廣場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日用百貨、服裝鞋帽、土雜物件。有賣新鮮豬肉的攤點,以及賣活魚活蝦的攤點。應季的新鮮蔬菜瓜果品種繁多,還有諸如餌絲、油粉、燒餌塊、喜洲粑粑、鄧川郛扇等當?shù)氐奶厣朗?。十里八鄉(xiāng)的人都背著籃子來這里買菜,很有生活氣息。隨著旅游業(yè)的興起,周城村的集市如今已經(jīng)不于再僅僅局限于晚市。只要你來到周城村,一整天都能體驗到鄉(xiāng)村集市的快樂。 周城至今仍十分完好地保留著白族的各種傳統(tǒng)習俗,被譽為“白族民俗的活化石”。2007年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以云政發(fā)[20079號文件,公布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鎮(zhèn)周城村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周城村 風花雪月映在白族婦女的包頭上 在整個洱海周邊,周城婦女的服飾,是最原汁原味保持了白族傳統(tǒng)的。年輕女子身穿鮮艷的褂子,頭戴刺繡的“風花雪月”包頭:彎彎的包頭像洱海里的新月,艷麗的朵朵繡花代表了上關花,頂端潔白的纓須像蒼山頂?shù)陌籽?,耳際垂下的纓穗隨風飄灑,寓意為下關的風。老媽媽們則用扎染布的包頭帕將頭發(fā)包起,衣著的顏色以黑色和深藍色為主,金耳環(huán)上穿著紅珠子或綠玉環(huán),手上戴著玉鐲子,腳上穿著形似小駁船的“分頭鞋”,古樸莊重。 風花雪月映在白族婦女的包頭上 在周城,至今仍能看到白族婚禮中古老而典雅的新娘裝束。新娘頭上戴的花冠以紅色為主,配以黃綠色的許多小絨球,像一座高高的小花山。類似旗袍的大紅長袍在進婆家之前要被扯去前衣襟的下半塊,以示此后將為人妻為人母。胸前用紅毛線拴掛的小鏡子,表示與新郎“心心相印”,同時又是避邪驅鬼的“照妖鏡”。新娘還有戴墨鏡的習俗,相傳也是為了避邪。 周城白族除與漢族過相同的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外,還有傳統(tǒng)的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jié)等民族節(jié)日。周城白族的火把節(jié),在大理壩區(qū)白族村莊里特別引人注目,以火把多和火把大而著稱,是游客們最喜歡參與的節(jié)慶活動。 周城白族女人紡紗織布扎染 扎染產(chǎn)業(yè)帶動千家萬戶 周城白族先輩們,男人趕馬馱貨走夷方經(jīng)商、下海捕魚撈蝦;女人則生兒育女、紡紗織布扎染。千百年來,周城白族經(jīng)商和從事手工藝品加工的古老傳統(tǒng)習慣一直沿襲著。 扎染古稱“扎纈”“絞纈”,俗稱“印花布”或“扎花布”。扎染歷史最早可追溯至西漢時期,是我國歷史悠久的紡織染色工藝之一。扎染是周城人世代傳承的手工技藝,將白布按繪制好的圖案用線縫扎起來,染以天然的植物染料,經(jīng)漂洗拆線后即成圖案,美麗古樸。周城有很多家庭式的扎染作坊,從10多歲的小女孩到八九十歲的老奶奶,人人都是扎布的能手。 據(jù)考證,唐貞元十六年,南詔舞隊到長安獻藝,所著舞衣“裙襦鳥獸草木,文以八彩雜革”,即為扎染制成。明清時期,洱海白族地區(qū)的染織技藝已達到很高的水平,出現(xiàn)了染布行會。到了民國時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戶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而著稱的周城、喜洲等地,已經(jīng)成為名揚四方的扎染中心。近代以來,大理染織業(yè)繼續(xù)發(fā)展,周城成為遠近聞名的手工扎染村,被文化部命名為“白族扎染藝術之鄉(xiāng)” 周城的傳統(tǒng)白族手工刺繡產(chǎn)品也深受國內外游客的青睞,產(chǎn)品遠銷世界各國。 依托于 2公里外的蝴蝶泉景區(qū),周城村旅游產(chǎn)業(yè)呈良性發(fā)展態(tài)勢。游客來到周城,除了體驗扎染技藝,還能品嘗到地道白族美食。目前,周城村已發(fā)展餐飲業(yè)46家,住宿(酒店、客棧)16 家,旅游產(chǎn)品銷售300余戶。 周城村現(xiàn)有扎染作坊18戶,民間扎染博物館一家,年產(chǎn)值900多萬元。帶動周城村及周邊村莊從事扎染及扎染旅游制品加工的婦女達6000多人, 開發(fā)扎染產(chǎn)品250余種,染旅游制品年銷售收入7000多萬元,80%以上產(chǎn)品銷往日、英、美、加拿大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每年為國家創(chuàng)匯200多萬美元。 白族扎染技藝保護傳承 白族扎染是一種獨特的染制工藝,民間稱為“疙瘩染”。扎染的制作方法別具一格,文獻古籍中生動地描述了古人制作扎染的工藝過程:“'擷’撮采線結之,而后染色。即染,則解其結,凡結處皆原色,余則入染矣,其色斑斕?!敝饕ぞ哂腥靖?、染棒、曬架、石碾等,主要工序有?圖案設計、印花、扎花、浸泡、染布、蒸煮、曬干、拆線、漂洗、碾布等,其中以扎花和浸染兩道工序最為重要。 扎花以縫為主、縫扎結合,有單針扎、多針扎、包扎、裹扎、捆扎、絞扎等多種扎法和扎、撮、縐、疊、挑等30多種針法,使用何種扎法、針法,取決于圖案的繁簡和所追求的藝術效果。 傳統(tǒng)浸染主要包括扎染布、平面布、兩面布、印花布四個品種。其中平面布,多用于制作衣褲;兩面布,主要用于制作白族婦女的圍腰;印花布,即印染花布,多用于制作襯衣或家居生活用品等。浸染采用手工反復浸染工藝,形成以花形為中心、變幻玄妙的多層次暈紋,凝重素雅、十樸雅致。 周城白族女人紡紗織布扎染 過去,周城白族扎染由于種種條件的限制,扎染產(chǎn)品較為單一,主要是手帕、頭帕、方圍巾等。在花紋圖案的設計制作上也僅限于小蝴蝶花、小梅花、毛蟲花、馬齒花等簡單的圖案。如今,周城白族扎染制品種類已涵?蓋面料、床單、桌布、圍巾、枕巾、手帕、門簾、窗簾、沙發(fā)巾、挎包、坐墊、茶?墊、圍腰、服裝等多個品種。扎染的花紋圖案也不斷推陳出新,發(fā)展到2000多種。 在染料的選用上,白族扎染主要采用蓼藍、板藍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藍靛溶液。制品色澤自然,褪變較慢,不傷布料,經(jīng)久耐用,穿著比較舒適,不僅不會對人體皮膚產(chǎn)生不良刺激,如板藍根一類的染料還具有一定的消炎清涼作用,有益于人體健康。 傳承至今的白族扎染圖案取材廣泛,常以當?shù)氐纳斤L物作為創(chuàng)作素材,或蒼山彩云,或洱海浪花,或塔萌蝶影,或神話傳說,或民族風情,或花鳥魚蟲,妙趣天成、千姿百態(tài)。在浸染過程中,由于花紋的邊界受到藍靛溶液的浸潤,圖案產(chǎn)生自然暈紋,青里帶翠,凝重素雅,輕若蟬翼,薄如煙霧,似夢似幻,若隱若現(xiàn),韻味別致,有一種回歸自然的拙趣。 近年來,大理喜洲白族婦女在圖案藝術、古代縫扎技法和現(xiàn)代印染工藝相結合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發(fā)展了彩色扎染這種新的手工印染技術。彩色扎染突破了傳統(tǒng)單色扎染色調的局限,強調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統(tǒng)一。利用扎縫時寬、窄、松、緊、疏、密的差異,造成染色的深淺不一,形成不同紋樣的藝術效果。 近些年來,各級政府先后公布了一批白族扎染技藝的國家級、省級、州級、縣級代表性傳承人,其中張仕紳(已故)、段銀開為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璞真白族染坊于2015年被命名為國家級生產(chǎn)性保護示范基地,同年5月注冊了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有限公司,并建成璞真扎染博物館。2107年11月,又以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有限公司為駐站企業(yè),建成文化部非遺司支持建設的大理傳統(tǒng)工藝工作站大理基地。同年12月,大理大學舉辦了“文化部教育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大理大學第二期刺繡扎染培訓班”。 春城晚報記者 秦蒙琳 攝影報道 |
|
來自: 木香草堂 > 《中國傳統(tǒng)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