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輝峰 終南山,因居天之中、都之南,故稱“中南山”?!对娊?jīng)》、《山海經(jīng)》等典籍中稱其為“南山”“太乙山”等?!敖K南”之名始見于《尚書·禹宮》。谷壑縱橫,綿延數(shù)百里,群峰峭立,溝壑幽深,古剎星羅,依山取勢,云蒸霞蔚,古木干云。 千百年來,終南山以秀麗險峻的風景和自己隱士的形象誘惑著世俗之人。終南山,中國道家的重要歸隱地之一,佛教的發(fā)祥地之一。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無法回避的一座高峰。這里曾經(jīng)生活著數(shù)以萬計的隱士,或粗布麻衣,或茅屋木棚,或棲身廟觀,或藏身幽林,或寄身玄洞,或生息絕壁。他們的遍布每一座山。但當我們普通的人每一次想探個究竟時,常常是尋隱不遇,失望而歸。即使遇到,你也不一定能真正一眼看穿他們的身份,他們有的是一副游人打扮,也可能是一身登山行當,當然更多的則是以山民、道士的形象出入世俗,山上山下的活動。 現(xiàn)代文明的侵擾愈來愈大,脫離或者想要逃離現(xiàn)代世俗喧囂的人太多太多。人們的內心都在向往著一個真正屬于自我的秘密的后花園。因而,終南山成為許多人尋佛悟道的圣地。一顆顆不安靜的靈魂借以雪飛瀑流的自然之靈性來治療精神的疼痛,彌補人生的種種不滿與缺憾。 多年前曾和友人一同去終南山游玩,對生活在山澗飛流旁邊的人們充滿了嫉妒,他們得自然之庇蔭,山水之靈秀,生活的與世無爭,無憂無慮。那種自在安閑的生命狀態(tài)讓人不禁想到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那種洋溢著生命原始力量和青春味道的綠色世界,滋養(yǎng)著一代代人們的生活和繁衍的夢想。深谷幽蘭,隱而不宣,清靜無為,一個個充滿仙骨道風。 終南山以自己特有的魅力吸引到無數(shù)的現(xiàn)代人。每當我們傾心于幽林的時候,物欲的煙火還時刻籠罩生活周圍的時候,內心深處那份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沖動時時蠱惑慫恿著我們去向茫茫終南山的深處尋道而去。光陰在清寂的竹林松風中沉淀,在坐看云起時凝固成永恒的超脫之境中定格,那份美的涌動一次次在密林中行走和閃爍。 秦嶺主脊,終南至冠。巍巍秦嶺,橫亙東西,綿延千里,中國名副其實的父親山,天然屏障。庇佑關中,福澤長安。山濤如怒,天路如磐。作為中國人的龍脈。不但是中國人自古的一個歸隱地不二選擇,更是蘊藏和滋養(yǎng)中國幾千年人文精神的一座豐碑。禪隱之土,旅人之家。也演繹過歷史上無數(shù)的腥風血雨,無數(shù)古道錯落其中,星羅棋布的山村星星點點藏于幽林深山。終南山始終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禪意秘境。高山流水,幽谷閬苑。晨鐘暮鼓,絕頂問禪。總是召喚著一顆顆向往終南,尋覓皈依的人們一次次登上這座充滿輝煌和誘惑的神秘之地。 終南山其實就是中國的一座文化化石,一座中國文化的圭臬和精神的高峰。據(jù)說,道家的弟子要在師父身邊待三到十年才能入山,佛教也講究“不破本參不住山”。當然,許多現(xiàn)代都市人和旅游探險者也把終南山作為田園隱居入山之地,閑散之人的福地。 世俗的藩籬緊緊地束縛了人內心的真正自由,城市的窠臼,缺乏自然靈性的豐潤滋養(yǎng),讓人的肉身和心靈都不堪重負,能入山尋隱,穿越叢林,不失為一種妙趣人生的快慰。棲身終南,清凈無染,心寂如山,空明澄澈,一番隱者的自然和真心,不遠不近,不歸隱,卻入山,自是一種豪情與勇敢。于幽谷深蘭處坐禪小憩,青竹幽徑地聽松風鶴語。 時光在坐禪入定中度過的人生真的美好么?我不敢肯定,但那也是生命的一種狀態(tài),活著的方式。溪水飛流之下,清澈之誰可以照出人影,潭影空人心,禪房花木深。也許更多照出的是自己世俗的困頓與無奈后的悲哀,照出一首古老的歌謠,“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痹谧匀缓蛥擦种芯炎约旱某跣模礈煨拈g一切凡塵。 環(huán)顧終南,云霧繚繞,虛無縹緲的人間煙火那樣的遙遠,又那樣的親近,山腳處處留情的山村,山中時時遇見的道客居士,在山谷里的彌散的云霧中出入。哦,終南山也是一座世俗的山,也滋養(yǎng)了太多的山民和尋找心靈皈依的人們的山,紅雨潤姿仙,仙在有無間。太虛一清澄,歸心向云端。在松風拂面,松塔滿地的靜謐中,能追尋一種無上的在場的安頓,尋找安慰心靈的一把鑰匙,那樣的繽紛而世俗,又那樣的格格不入。距離誕生美和誘惑,也誕生神秘與歸隱。天下修道,終南為冠。一直猶豫著,去終南看看,看看隱士的生活,山間的明月,吹吹純粹的松風,彌散的煙火。 一座山,因為文化的存在而悠久。一座山,因為隱士的存在而名世。終南山恐怕是中國極其少數(shù)的一座隱士文化之山。中國的隱文化自古有之,不過在晉唐以來,成為許多官場士人的文化道場。他們往往以此作為生命價值的始發(fā)點,成為他們拔高自身世俗價值的生命形式而已。 蒼茫的終南山,常常給人以撲朔迷離的感覺。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觀和隱士文化的自然契合,形成蒼茫隱士文化,伴隨中國的文化的主流一路煜煜而來,固然,久居山間,使其飄然欲仙,久賞其景,使其心生靜氣,一個人內心的大安寧是奢侈的,喧囂世俗給人們帶來的負累和傾軋?zhí)嗵?,內心的安寧,得自然之靜者享齊天之福。終南山上無數(shù)幽隱之地,修真之所無不充滿神秘色彩。同時,處處彰顯和揮灑著隱士文化的獨特魅力。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在叢林中扎根生息,伴隨著中國隱文化的自覺融合發(fā)展繁榮。 終南山為許多失意者晦暗的人生增添了一抹別樣的暖色,在遠離塵寰,遠離官場,遠離世俗中逐漸獲得自我的生命道場和價值確認,不為世俗所羈絆,不為名利所遺憾,也完成了人生的圓滿與解脫。 然而,真正的歸隱是要付出代價的,并非是普通人所常常向往的尋仙問道,閑云野鶴式的那樣灑脫,一個徹底皈依叢林中的修真之人,面臨的首要難題當然是生存問題,一個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沒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人千百別奢望入山歸隱的生活方式。一個沒有超乎常人之意志和魄力的具有一定生活能力的人,千萬別走這條歸隱之路。更要非凡的毅力和體能,生存的智慧和悟性。拋棄世俗,參禪悟道,初心不改,醉臥叢林,非一般之凡夫俗子的空有勇氣可以完成。 中國歷史上的隱士文化源遠流長,而終南山是其長久傳承的濫觴。自商山四皓隱居首陽山以來,古秦地就有名士歸隱的隱士傳統(tǒng)。 終南山古來隱士眾多。自唐以降,就有等名人就曾生活于終南山的青山綠水間。長年累月每天堅持隱身叢林,坐禪修持,這樣的生活雖然枯燥單調,但也是一種自在的生命方式和心靈的歸宿。大多數(shù)隱居者遠離世俗,逃避紅塵,追求心靈的空靈與寂靜?!扒嗌?、綠水、藍瓦,品茶讀書;布衫、草帽、小鏟,采藥看病。”這是隱山者的世俗生活的一面,也是修行的外化,生存的需要。加之自然山水對人心的洗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幽林空谷,梵心道骨,洗卻塵緣,內心的孽障和痛苦漸漸被佛法和道心所化解。因而,布道和施舍也是一部分半隱半耕的隱士的生活的一種感恩和追求。 終南山地理區(qū)位絕佳,物種豐富,天然植被覆蓋率高,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一直是中國隱士的天堂和福地,形成悠久的隱士文化,其博大精深的隱士精神,源遠流長,澤及后世。究其歸隱原因,包含了樸素的生存之道和避世觀念。其無論是為了避世求道,還是為了學佛研經(jīng),或尋禪問藥或急流勇退或終南捷徑。自古以來,終南山隱士歸隱著書立說,弘道揚法,開宗立道者不乏其人,輔佐君王、匡扶天下者大有人在,對后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形成終南山特有的隱士文化。 金庸大俠一部《神雕俠侶》,讓 終南山下神秘的活死人墓更加風靡于世,而終南山上無數(shù)的隱士生活更讓人永遠神往,可真真正正的隱士生活更是可遇而不可求。活死人其實在終南山北麓戶縣境內,多年前我曾和大學同學飛雨去了活死人墓。其神秘感也不過如此,世人不過是不相信自己的本心,而被中國的神秘文化和道教的玄奧所誘惑罷了,被金庸筆下的龍姑娘的美麗所傾倒而已。當年姜子牙曾隱居終南山的磻溪谷中,張良“辟谷”于終南山南麓的紫柏山,得以善終。晉時的王嘉、南朝宋時的李和、隋唐五代的新羅人金可記、藥王孫思邈、仙家鐘離權、呂洞賓、劉海蟾、金元時全真道創(chuàng)始人王重陽、明清時江本實等都曾隱居終南山。青宇古樸的重陽宮歷盡歷史的滄桑風云,依然風姿綽約,成為世俗人問道澄心的一個勝地。那些高大而厚重的石碑,晃蕩的風鈴,列張的石棺,盛開的葵花。讓我們在一片燦爛的金色中突然發(fā)現(xiàn)了生命隱秘而偉大的一個索引,任何修行都通過努力尋找回家的路的方式和歷程,是一個自我的神圣儀式。和世界無關,與內心相通。通往我們內心的自由王國。 然而,隱士生活不僅僅是表面上的風光無限和內心的灑脫所可以表達的,隱士把內心的苦痛掏給了天高云淡,山中歲月??嘈猩降纳畈皇侨巳硕伎梢匀ミ^,從紅塵到歸隱,從此岸到彼岸,不只是生活絕對地理的變遷,更不是心靈的簡單皈依。它需要放下的勇氣和能力。對于一個普通人,世俗的道義責任親情等等不是隨隨便便可以輕易放下的。然而能放下的人無非兩種,一種是有了物質的保證,獲得了社會的認可或成功的人,修身不修心,參禪不悟道。一種是缺乏生活保證,同時經(jīng)歷了人生大起大落和種種不幸的人,青燈黃卷下,修心度余生。無論屬于哪一種,要成為真正的隱士,就首先要成為精神的強者,要戰(zhàn)勝孤獨情結,要挑戰(zhàn)生存底線。沒有一顆十年面壁圖破壁的韌勁,沒有慘淡經(jīng)營坐地成佛的勇氣,沒有苦心孤詣的修持的定力,不會修得正果的。能看淡一切世俗的煙火和誘惑,心如止水,守心如一,方可得始終。 套用一句時髦話,不忘初心,初心是什么呢?是一顆真心,一顆善心,一顆赤子般的愛心。一顆忠于內心理想自覺受到宗教般感召的心?!安煌跣?,方得始終”是《華嚴經(jīng)》中的名句,大意是“只有堅守本心信條,才能德行圓滿。人們不知是世俗生活的圓滿,更是心靈的滿足和自足,和自由。一個浸染世俗生活太深的人,他不能滿足現(xiàn)在已經(jīng)獲得的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所以,更期待在隱士式的生活中尋找自己,尋找心靈對應的自我的確認。即使粗衣陋食,風餐露宿,也是精神的一次次受難和涅槃。 隱士精神有明顯的三個烙印,一是淡,二是閑,三是遠。沒有這三點就可以說你不具備一個隱士的氣質和精神準備。不淡泊名利或者世俗欲望不足以語“隱”,不閑適不自在何以言“隱”,不遠離塵囂,不遠廟堂,無以致遠。時隱時俗者眾,不是真隱士。當然有的隱士為了化緣,現(xiàn)身說法,游歷天下,匡扶正義,濟危扶貧,在出世與入世之間取得了圓滿和成功,這也是隱的形式不同罷了。有的寄身江湖,有的行隱鄉(xiāng)村,避而不仕,隱而不俗。他們有著士的身份,隱的名號。即使遁跡江湖經(jīng)商,居于巖穴,沒有士的修為和名望,不過這是隱者,隱居生存的人罷了,譬如莊子、范蠡、陶淵明、嚴光之輩。當然山上的隱士如是所云:半佛半道皆為仙,原來山中自問禪。幽林密泉松風嘯,自在成人自在心。禪宗以自然界萬物為幻象,謂之:色即是空。而真正的釋家卻在空山落葉的寂然里打禪入定,更需要在群山靜寂中尋找時空之門和心靈守護,其心必一,靜水流深,在滾滾紅塵中顯得自然安靜,從容隨化。 靜心訣曰:冰寒千古,萬物尤靜。心宜氣靜,望我獨神。心神合一,氣宜相隨。相間若余,萬變不驚。無癡無嗔,無欲無求。無舍無棄,無為無我。冥冥蒼生,唯求靜道。靜,則萬籟皆寂。靜,則心如鏡平。靜,則坐如巨鐘,站如勁松。靜,則眼看無色,耳聞無聲。靜,則一切歸于平寧,虛空飄渺。靜,亦復如是。 古往今來,隱士中不乏出將入相者,也不乏晚節(jié)不保,沽名釣譽者。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其實,隱居終南山,不乏社會精英,追尋內心自由。其實更多的是凡夫俗子,過著寂寞清苦的日子。他們也砍柴、做飯、靜坐、看書、寫字、清談、聊天。追求內心的寧靜和解脫。修行和歸隱都不能離開離群索居,亞里士多德說,“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便是神靈。”他們在孤獨中與自己的靈魂相遇,與大自然、宇宙等神秘之物相遇,從而感到心靈的寧靜、充實、滿足。你在這個世界上找到你的對等物,你就找到了你精神的宗教,你也就找到了皈依與幸福。他們往往都是山林間的靈秀之神,智慧的化身。把身心奉獻給叢林中秘密的生命的祈禱與咒語。 終南山,依舊風采迷人地向世人展現(xiàn)著儀態(tài)萬千的傳奇,同時也以博大的胸懷寬容和收納了所有的人間大悲傷和大苦難。誘惑著無數(shù)向往遠方的人類。人類始終都是文明的創(chuàng)造者和繼承者,終南山以更加宏闊而偉大的姿態(tài)迎接著不斷變化的世界,也迎接和滋養(yǎng)著一顆顆無比智慧而博大的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