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字記載,增福堂街的增福廟早在大唐時期就存在了,那時這里僅有幾戶人家,廟里供著的是增福財神爺(淄博淄川五松山人李詭祖),是濰縣人專門從淄川請過來的,唐宋時期這里一度香火鼎盛,不過后來到了元末明初,由于戰(zhàn)亂,增福廟逐漸敗落。 大約明朝成化年間,有一位濰縣商人出資把增福廟重修了一遍,把財神爺李詭祖塑像也刷新了,并且加上了觀音菩薩塑像,后來到了弘治年,有一位南方僧人路過這里,看到李詭祖和觀音菩薩“同居一室”,心里不快,用化緣來的黃銅給觀音重塑金身,由此顯得觀音地位在財神爺之上。 明末清初,還是戰(zhàn)亂,增福廟再次敗落。大約康熙年間,財神爺一度被請出增福廟,從此由觀音菩薩“獨居一室”了。增福廟從此被改名為“白衣觀音堂”,到了道光年間,在增福堂居住的陳家出資再修增福廟,重塑財神金身,使得增福廟煥然一新,這條街從此有了新的名字,就叫做增福堂街。 解放后,所有供奉的塑像都不見了,增福廟后來成了學校,增福堂小學和幼兒園,再后來徹底消失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增福堂街也消失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