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筆下的地安門 米糧庫胡同距離地安門僅一箭之遙。早先地安門在百姓口中還有個俗稱——后門,與正陽門的稱呼的前門相對應。早在上世紀30年代,時任北京大學教授朱光潛,就住在后門內(nèi)路東的慈慧胡同3號。他撰寫了精美散文《后門大街》,曾發(fā)表在《論語》1936年半月刊上。 明國年間的地安門外大街,遠景是鼓樓 朱光潛說:“北平的精華可以說全在天安門大街。它的寬大,整潔,輝煌,立刻就會使你覺到它象征一個古國古城的偉大雍容的氣象。地安門(后門)大街恰好給它做一個強烈的反襯。它偏僻,陰暗,湫隘,局促,沒有一點可以叫一個初來的游人留戀?!钡?,因為朱光潛住在地安門里的慈慧殿,要出去閑逛,就只有這條街最近便。朱先生無論是陰晴冷熱,無日不出門閑逛,一出門“就很機械地走到后門大街”。因而,朱先生說道:“它對于我好比一個朋友,雖是平凡無奇,因為天天見面,很熟悉,也就變成很親切了?!?/span>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和他的女兒 因著對這種“自由而詭秘的意味”的戀念,后門大街成為了朱光潛先生最重要的消遣去處。雖然旗人破落了,后門也破落了,但是“那些破落戶的破銅爛鐵還不斷地送到后門的古玩鋪和荒貨鋪”,所以,沒有半里路長的后門大街卻有十幾家古玩鋪和一家舊書店。朱先生就常常拉著沈從文一起在這里淘寶。他說自己在后門大街逛古董鋪和荒貨鋪,“心情正如釣魚。魚是小事,釣著和期待著有趣,釣得到什么,自然更有趣”。 同樣住在地安門帽兒胡同的清史專家朱家溍,1914年生于北京,絕對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他心中的后門就有些歷史的縱深感。 “國寶”級史學大家朱家溍 朱家溍撰文說:“地安門俗稱后門,因而(萬寧)橋也就隨著叫作'后門橋’,這座橋和正陽門五牌樓下的正陽橋、天安門前金水橋、太和門前內(nèi)金水橋,是同在中軸線上最北的一座大石橋。我少年時還看見這座橋完整的白玉石雕欄,東西兩面橋礅上石雕形狀的水獸,伏在閘口俯視著橋下從西往東流的水?!逼鋵?,細究之,這個后門看似與前門相對,其實也不盡然。 因為熟悉,更是因為熱愛。朱家溍也經(jīng)常在地安門大街上“閑逛”。他甚至能在晚年的回憶中,依次說出地安門外大街上每家店鋪的位置;哪家挨著哪家,哪家店鋪的字號和特色。夜深人靜時,常想起老人說的話:“別鬧了,該睡覺了,故漏斗打鼓了。”那年月,躺在家中傾聽著夜空中傳來的陣陣鼓聲,總覺著心里特別踏實。 在余釗撰寫的《北京舊事》中寫道:“根據(jù)1934年《北京市商會會員錄》記載,從地安門外到鐘鼓樓,有參加同業(yè)公會的商號137戶,以經(jīng)營糧食、布匹、油鹽、干鍋雜貨、煤炭為主,還有十八家古玩店,主要集中在煙袋斜街(地安門外)。當時北京城里不少八旗貴族家庭沒有了俸祿,又沒有謀生的技能,靠變賣家傳的古玩混日子,古玩店的貨物主要來自這些人家。在民國后期,隨著王府井、西單等商業(yè)區(qū)的進一步繁榮,鼓樓一帶的商業(yè)不如往日那么興旺了?!碑敃r,由內(nèi)城到外城,只有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三個城門洞,而正陽門洞還不能走。所以,交通堵塞早在百十年前就是個大問題。正源于此,地安門外的繁榮也就不足為奇了。 胡適與夫人江冬秀 胡適先生在《丁文江的傳記》中寫道:“當時北平城里和清華園的一些朋友,常常在我家里或在歐美同學會里聚會,一起討論國家和世界的形勢。俞平伯常從清華南院'秋荔亭’,乘車到后門內(nèi)米糧庫胡同參加討論。在交通不發(fā)達時代的北平,那是很遙遠的路程?!碑斈陱那迦A園到地安門遠近先不說,但最終要想到達目的地——米糧庫,地安門則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門;那是必經(jīng)之路,必進之門。(待續(xù)) |
|
來自: 明日大雪飄 > 《京滬,各地,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