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無征不信,不信民弗從 【原文】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上焉者雖善,無征。無征,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 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贾T三王而不(miù)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zhì)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質(zhì)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注釋】 (1)王天下有三重蔫:“王”,作動詞用;“王天下”,即在天下做王的意思,也就是統(tǒng)治天下?!叭亍保干弦徽滤f的三件重要的事:儀禮、制度、考文。 (2)上焉者:指在上位的人,即君王。 (3)下焉者:指在下位的人,即臣下。 (4)不尊:沒有尊位。 (5)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君王。 (6)建:立。 (7)質(zhì):質(zhì)詢,詢問。 (8)俟:待。 【譯文】 治理天下能夠做好議訂禮儀、制訂法度、考訂文字這三件重大的事,那就很少有過失了吧!在上位的人,雖然行為很好,但沒有驗證的話,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會遵從。像孔子這樣身在下位的人,雖然有美德,但沒有尊貴的地位,但沒有尊貴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會聽從。 所以君子治理天下應(yīng)該以自身的德行為根本,并從老百姓那里得到驗證??疾橄?、商、周三代先王的制度而沒有違背的地方,立于天地之間而不悖逆自然,質(zhì)詢于鬼神而沒有疑問,等到百世以后待到圣人出現(xiàn)也不會產(chǎn)生疑惑。質(zhì)詢于鬼神而沒有疑問,這是順和知道天理;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出現(xiàn)也不會產(chǎn)生疑惑,這是因為知道人情。 【原文】 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 《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本游从胁蝗绱?,而蚤有譽于天下者也。 【注釋】 (1)道:通“導”,先導。 (2)望:威望。 (3)“《詩》曰……”句:引自《詩經(jīng)·周頌·振鷺》,“射”,《詩經(jīng)》本作“斁”,厭棄的意思。“庶幾”,幾乎?!百怼?,早?!百硪埂保缤?。 (4)蚤:即“早”。 【譯文】 所以君子的舉止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先導,行為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法度,語言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準則。在遠處有威望,在近處也不使人厭惡。 《詩經(jīng)》說,“在那里沒有人憎惡,在這里沒有人厭煩,日日夜夜操勞啊,為了保持美好的名望?!本記]有不這樣做而能夠早早在天下獲得名望的。 【讀解】 圣人之圣,內(nèi)圣也。其德欲善、欲征、欲信,必其修其身也。修身與否,有德性否,須征諸庶民、考問于三王、天地、鬼神。修身既定,即知天、知人,而動而能為天下道、行而為天下法。其德,難也;其德,大也。雖有其位,其位必有德,德必配其位也。德不配位,有德無位,無能為也,不敢為也。這一章承接“居上下驕”的意思而發(fā)揮。“三重”指統(tǒng)一的制度,統(tǒng)一的禮節(jié)儀式,統(tǒng)一的書寫文字。王者重此,就會使“國不異政,家不殊俗”,便會減少過失。 “上焉者”朱熹認為是指“時王”前的夏商之禮,雖然很好,但不可考評;“下焉者”指在下位的圣人如孔子,雖然有美德,但不居尊位,無法做到議禮、制度、考文,而能王天下的人所持之道,必須要本諸自身道德,身體力行,取信于民,還要經(jīng)得起歷史考驗,不悖于自然規(guī)律,使造化也無疑問,即使圣人再起,也改變不了,做到既知自然規(guī)律,又要知社會人生,這樣言動都可成為天下的道理、法度、準則,遠近都是眾望所歸,而獲得天下人的普遍贊譽。 這使人想起《易·乾卦·文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二者都說明具有高尚品德的王者與天道合一。要求當政者身體力行,不僅要有好的德行修養(yǎng),而且要有行為實踐的驗證,才能取信于民,“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 本章依然強調(diào)實踐?!氨局T身,征諸庶民”,以自身的德行為根本,并從老百姓那里得到驗證。這是主客觀的結(jié)合,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用客觀實踐來檢驗自己的主觀意圖、見解、理論是否符合老百姓的利益與愿望。從而使自己的舉止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先導,行為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法度,語言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準則。這里當然還是蘊含著儒者對偉大與崇高的向往和對不朽的渴望,也就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崇奉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追求。 第三十章 圣人的偉大之處 【原文】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dào)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注釋】 (1)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行為或?qū)W說。 (2)憲章:遵從,效法。 (3)襲:與上文的“律”近義,都是符合的意思。 (4)覆幬:覆蓋。 (5)錯行:交錯運行,流動不息。 (6)代明:交替光明,循環(huán)變化。 (7)敦化:使萬物敦厚純樸。 【譯文】 孔子遠宗堯舜之道,近以文王、武王為典范,上遵循天時,下符合地理。就像天地那樣沒有什么不承載,沒有什么不覆蓋。又好像四季的交錯運行,日用的交替光明。 萬物一起生長而互不妨害,道路同時并行而互不沖突。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樣長流不息,大的德行使萬物敦厚純樸。這就是天地的偉大之處啊! 【讀解】 圣人以德配天。自自我言之,其位必有其德。而圣人通天、知天、知人,故圣人之德,必即天德天性天命。圣人之德,配天也。以此天人一也,圣民一也,天地一也。配天者,合天之德,行天之道也。天地之德,即圣人之德,合古今,融天地,行四時,位萬物,一大道也。 本章有三個層次。首先從人類歷史看孔子。堯舜和文武都是儒家推崇的榜樣。堯舜仁慈孝友,不以天下為己私,賢者當之;文武除暴安民,以德治天下,天下頌之。他們都有高尚的道德,都是孔子學習的對象,孔子不少思想原則是從他們那里繼承而來的?!白媸鰣蛩?,憲章文武”這兩句話,成了道統(tǒng)論的雛形,被后儒所稱道。其次,從自然界來看孔子。自然界最廣大的東西莫如天地日月,孔子與天地比肩,與日月同輝。最后,用“萬物并肩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來比喻孔子的博大寬容,用“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來形容萬物的多樣性與統(tǒng)一性。 天地的偉大之處,無聲無息地化育,這就如同圣人的道德作用。因為圣人與天地比肩,與日月同輝。這一章以孔子為中庸之道的典范,盛贊他的德行,為學者塑造了一個偉大、崇高而不朽的形象,使他流芳百世而成為后代人永遠學習與敬仰的楷摸。從《中庸》本身的結(jié)構(gòu)來看,這也是從理論到實際的過渡了。 第三十一章 德厚才能載物 【原文】 唯天下至圣,為能聰明睿(zhì)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fā)、強、剛、毅、足以有執(zhí)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 【注釋】 (1)至圣:最高的圣人。 (2)聰明睿知:耳聽敏銳叫“聰”,目視犀利叫“明”,思想敏捷叫“睿”,知識廣博叫“智”。知,通“智”;朱熹認為是講“生知之質(zhì)”?!?/span>睿知”,聰明智慧。 (3)有臨:居上臨下?!芭R”,本指高處朝向低處,后引申為上對下之稱?!墩撜Z·為政》:“臨之以莊,則敬?!?/span> (4)寬裕溫柔:廣大寬舒,溫和柔順。這里是形容仁?!皩挕?,廣大。“?!?,舒緩。 (5)容:容納,包容。 (6)發(fā)強剛毅:奮發(fā)強勁,剛健堅毅。這里是形容義?!鞍l(fā)”,奮發(fā)。“強”,勇力。 (7)有執(zhí):操持決斷天下大事?!皥?zhí)”,決斷,固守。 (8)齊莊中正:整齊莊重,公平正值。這里是形容禮。“齊莊”,恭敬莊重?!爸姓保黄灰?。 (9)文理密察:文章條理,周詳明辨。這里是形容智?!拔睦怼保瑮l理?!懊懿臁保敳旒毐?。 (10)有別:辨別是非正邪。 【譯文】 只有天下崇高的圣人,才能做到聰明智慧,能夠居上位而臨下民;寬宏大量,溫和柔順,能夠包容天下;奮發(fā)勇健,剛強堅毅,能夠決斷天下大事;威嚴莊重,忠誠正直,能夠博得人們的尊敬;條理清晰,詳辨明察,能夠辨別是非邪正。 【原文】 溥博淵泉,而時出之。溥博如天;淵泉如淵。(xiàn)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 【注釋】 (1)溥愽淵泉:“溥愽”,遼闊廣大?!颁摺?,普遍,遼闊?!皽Y泉”,深潭。《列子·黃帝》:“心如淵泉,形如處女?!焙笠隇樗紤]深遠。 (2)時出:隨時發(fā)見于外。朱熹說:“言五者之德,充積于中,而以時發(fā)見于外也。”“出”,溢出。 (3)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指儀容。 (4)說:通“悅”,喜悅。 【譯文】 崇高的圣人,美德廣博而又深厚,并且時常會表現(xiàn)出來。德性廣博如天,德性深厚如淵。美德表現(xiàn)在儀容上,百姓沒有誰不敬佩,表現(xiàn)在言談中,百姓沒有誰不信服。表現(xiàn)在行動上,百姓沒有誰不喜悅。 【原文】 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zhuì)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注釋】 (1)洋溢:廣泛傳播。 (2)施及蠻貊:“施及”,蔓延,傳到?!靶U貊”,南蠻北貊,古代兩個邊遠部族的名稱。 (3)隊:通“墜”,墜落。 (4)尊親:尊敬親愛。 (5)配天:與天相匹配。朱熹說:“言其德之所及,廣大如天也?!?/span> 【譯文】 因此他的名聲洋溢中原之地,并且傳播到邊遠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凡是車船能到達的地方,人力能通的地方,天所覆蓋的地方,地所承載的地方,日月所照耀到的地方,霜露所降落的地方,凡是有血氣的生物,沒有不尊敬他親近他的,所以說,圣人的美德可以與天相匹配。 【讀解】 這里講“至圣”,即圣人之道,首先講圣人的內(nèi)涵,有以下五項:有臨、有容、有執(zhí)、有敬、有別。君臨天下萬物,以其“聰明睿智”也;有容海納百川,以其“寬裕溫柔”也;執(zhí)著事以有成,以其“發(fā)強剛毅”也;有敬仁義禮信,以其“齊莊中正”也;有別而明察秋毫,以其“文理密察”也,都是說圣人的內(nèi)在品德。根據(jù)前文,圣人是生知安行的,所以“聰明睿智”是講圣人是生而知之的,即所謂“生知之質(zhì)”?!皩捲厝帷笔侨剩鞍l(fā)強剛毅”是義,“齊莊中正”是禮,“文理密察”是智,圣人具備“仁義禮智”四德。 君子為天下則也,容天下也,事天下也,敬天下也,識天下也。如此之圣,則民悅之、敬之、信之、尊之。此天德也,圣人之德,足以配天也。用源頭奔騰流淌,用天浩瀚無垠,塑造圣人的智慧。最后,極力形容其影響,從種群,到地域,人們都會尊敬他,信任他,親近他。如朱熹所說“蓋極言之”,“言其德之所及,廣大如天也”。 |
|
來自: 鳳凰山居士 > 《國學經(jīng)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