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is a circle. 讓我們假設生命的發(fā)展,不是一條往前無限延伸的線,而是一個圓。 沒有被稱作起點或是終點的兩端,而是所有的一切都在這圓圈上同時發(fā)生著,組合成這個圓圈的每個點,都可以看作是不同的時空,每個時空都獨立存在著,每一個點上所發(fā)生的事情也都同時進行著,沒有誰先誰后。 沒有什么真正留在了過去,也沒有什么叫做即將到來, 在人類還沒有意識到的時候,這一切早已結(jié)束。 生命若真的是個無盡的圓,那么我們在這個圓圈上經(jīng)歷的一切悲苦哀喜,也只不過是必然會發(fā)生的日常,與無常。能夠切切實實地將這一刻活得完整,才是我們畢生的功課吧。
許多人對于何謂藝術(shù)的解讀所見略同,史柯西斯曾公開表示,現(xiàn)代人喜歡用很粗略的方式歸類電影,然而一位真正導演所拍出的優(yōu)秀作品無法被刻意解讀、簡化消耗、快速吸收,甚至是一言以敝之,所以為什么金馬獎會將最佳影片頒給《大象席地而坐》,其實答案呼之欲出。 外媒寫著,《大象席地而坐》是被重述的希臘悲劇,這確實為一部難以闡釋亦難以評論的電影,我們必須回歸到胡波的原著《大裂》、人生觀與生命歷程才能延伸至觀者自我感受之上。 四個小時抑郁極致的絕望,緩慢而凝滯的劇情流動如同日復一日難以言喻的沈重情緒,最壓迫的莫屬利刃般一針見血刺穿的世界真實面向,不愿思考之人也許會丟出一句為賦新辭強說愁,但悲哀的是,我們多多少少都會在其中望見自己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的碎片,零零散散不成人形。 劇情從一開始便開門見山告訴觀眾,滿洲里有一只大象,它整天就坐在那兒,瀰漫濃厚的虛無主義色彩,從失焦到聚焦,從模糊到清晰,從泥淖到斷裂,四個人帶著那尚未被捻熄的一點點愛與善意,卻也因此命定般不可逆的瞬間墜入深淵。
因愛而產(chǎn)生的傷痕清晰可見,每個人的互動都無比疏離,每個人的對話都異常生硬,鏡頭搖著晃著便走完了人生,畫面凝結(jié)滯留于生存意志的斷裂,那是一種關(guān)于心理狀態(tài)的捕捉,緩緩流動,行尸走肉,毫無生氣,不知該何去何從,我們還要活著被傷害多久? 陰翳灰蒙的色調(diào),晦暗僵硬的氛圍,縈繞不去的配樂,每一顆深邃偏執(zhí)的藝術(shù)鏡頭都存在著末世之美、絕望之美、哀戚之美,他的世界越是絕望,他的畫面就越是驚人,畢竟即使人生是場災難也得是場美麗的災難,持續(xù)讓人浸淫其中。 隨著千絲萬縷的劇情持續(xù)纏繞,最令人感到悲涼的莫屬屢見劇中人物將責任歸咎到旁人身上,因為你的拒絕因此間接造成我朋友跳樓;因為影片外流,你毀了我的教職生涯;因為你多管閑事所以讓一切失去控制;然而,一昧將過錯推至對方身上,自己就能減輕一些壓力與罪惡感了嗎? 果然每個人都有人生,每個人生也都只有自己,我們正在旁觀胡波一生的種種痛苦。 不同文明程度有不同文明程度的規(guī)律和計劃,高級可以連同低級計劃吞噬掉,這些的區(qū)別就是兩百年。兩百年是文明的區(qū)別,一百年是國家的區(qū)別,幾十年是家族與個體的區(qū)別。層,就是這么形成的。 如此抽象而虛無的現(xiàn)代人精神折磨,好比階級差異與族群劃分,早已在呱呱墜地的那刻清楚區(qū)隔開來,她與他永遠都不會變成一路人,那是被資本主義、人類文明、社會形態(tài)扭曲的樣貌,縱使你再如何力爭上游亟欲改變,滿身油污也無法讓這灘死水產(chǎn)生任何流動,傾頹于懸崖邊緣的世界只會越來越壞,越來越壞。
世界越來越壞了,朝鮮偷渡來的人七八成都是女人,給東北光棍節(jié)婚生子,男人被抓回國關(guān)進勞動營。 棒子只提供三萬人的救助,其他人都遣送回去。東歐的難民經(jīng)過三代人才能融入主流社會的最下層,你看看周圍,覺得一切都不錯,但你根本接觸不到這個世界的運行規(guī)則。目的性讓世界一點都不美好,只是看起來好像有理有據(jù)的運行著。 但在那美其名是獨善其身是自掃門前雪的世界,我們生來擁有的事物一點一滴,一層一層慢慢被剝奪,在永無消除之日的疲憊中,依然看到創(chuàng)作者尚未熄滅的善念,是殘溫,是余燼,也是還得繼續(xù)活下去的借口。 荒謬表象充斥偽善臉孔,對于現(xiàn)狀無力改變,質(zhì)疑存在、否定生命,還能怎么辦呢?因此他們一心向著滿洲里,同是天涯淪落的四個人最終還是聚在同一臺車,慢慢駛向深淵,迎向天光泯滅。至于人們?yōu)楹我廊豢释麗鄞筮^恨? 因為還活著所以必須抱有希望,這也是滿洲里不能前往的理由,一如《瘋狂麥斯:憤怒道》中芙莉歐莎孤注一擲的綠洲殘影,海市蜃樓一旦觸碰到現(xiàn)實便會瞬間灰飛煙滅,不留一絲痕跡。 人活著呀!是不會好的。會一直痛苦,一直痛苦,從出生的時候開始就一直痛苦。以為換了一個地方會好,好個屁呀!會在新的地方痛苦,明白嗎? 每個憤世嫉俗的人心里都有一個失望的理想主義者,胡波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理想主義者,他的精神寄托緊緊寄生于生存苦痛與折磨,縱使絕望致郁,卻無意取暖或只身與世界抗衡,點燃一枝火柴,定睛凝視稍縱即逝的火光,順手拋向上方穹頂,密密麻麻的斑駁黑點盡是靈魂的傷疤,象征生命早已殘破不堪。 但無奈身處于被平庸包圍的環(huán)境,所謂討好大眾的藝術(shù)才是藝術(shù),迎合世俗的品味才是品味,符合功利的創(chuàng)作才是創(chuàng)作,不難理解他感受到的斷裂成為龐然大物,憤怒因此有血有肉,向死而生,化作一聲聲劃破夜幕的悲鳴,拒絕溫順的走入那良夜。 《大象席地而坐》的結(jié)局比《大裂》還多了點慈悲,在主角抵達花蓮后這樣寫: 我跑向那頭坐著的大象。身后有人喊著什么根本聽不清楚。因為我得看看牠為什么要一直坐在那,這件事可能是我這輩子最大的一個問題了。等我貼著牠,看到牠那那條斷了的后腿。牠看上去至少有五噸重,能坐穩(wěn)就很厲害了,我?guī)缀跣α顺鰜恚f實話我很想抱著牠哭一場,但他用鼻子勾了我一下,力氣真大,然后一腳踩向我的胸口。 假使萬事萬物都以結(jié)果來論斷其價值,如此往死里鉆未免也太過極端,電影說什么是創(chuàng)作者的動機,你從中看到什么、得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我們追求的始終還是生命的經(jīng)驗,人生也僅只一個我們告訴自己的故事,還能怎么辦呢?所有人都還活著。 最近讀完的《苦雨之地》書末,吳明益老師認為,小說家的責任在于探討湮滅做為生命本質(zhì)的意義何在,所有說故事的人都是如此,并引述《長路》一段名言,萬物生降于哀戚與死灰。 最后他稍做了修改:回到《長路》。那個父親說的話并沒有那么絕望,在萬物降于哀戚與死灰之后,他還說了一句我還有你。 萬物生降于哀戚,但非死灰。 |
|
來自: MagicL14400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