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離不開篆刻刀,但磨刀知識,卻不屬于篆刻技法的組成部分,所以鄧散木先生把“磨刀”列在了“賸言”的第四部分:刻印之刀,必須時時保持鋒利,方能刻畫如意。如丁敬身之用鐵釘刓刻,此或客游異地,未攜工具,為人所嬲(讀niǎo,糾纏之意)。乃以鐵釘代刃,所謂偶然高興,未可垂為常法也。可能是鄧散木先生記憶有誤,用鐵釘刻印這件事,應(yīng)當(dāng)是吳昌碩大師的軼事,因為不論是傳記,還是印譜,這方印都赫然在目,如圖:(吳昌碩和他用釘子刻的?。?/section>這方“安吉朱硯濤收藏金石書畫章”的印面是用鐵打鐫刻的,而邊款是用剪刀刻就的。又如吳昌碩之圓桿鈍刃,所謂自矜腕力,別立蹊徑,究非正常,不足為訓(xùn)。吳昌碩的圓桿鈍刀,歷史聞名,鈍刀刻印,刻石費力,腕力大才能運刀刻入石面形成筆畫,對于一般篆刻人并不合適。另外,他的鈍刀也是與他的“寫意”印風(fēng)以及“石鼓文”篆法相配套的,初學(xué)者更不能生搬硬套,覺得我買一把吳昌碩那樣的刻刀,就解決了我的篆刻問題了。因為,實際上,吳昌碩的刻刀也不見得都是圓桿(因為圓桿不易把握入刀角度)。磨刀之法,用力宜均,刀口宜方,刀鋒宜正,須將發(fā)就明處正視,其刀鋒一線,介于刀身中間,毫無欹側(cè);側(cè)視之,刀口兩面平直,無偏頗不平或墳起處方可。要磨刀,先要確定磨好的刀是什么樣子才行。第一個視角,就是正視:即正對刀鋒,順著刀桿的方向看。這個視角下,磨好的刀如圖:磨好的刀,刀鋒O必須是筆直的一條線,刀鋒兩側(cè)的刀身A和B必須完全相等。第二個視角,即刀棱側(cè)視的側(cè)視圖,此視角之下,刀身兩側(cè)的刀面橫剖線,必須是筆直的兩條線,不能能凸起或凹陷。其實還有第三個視角,即從刀面方向側(cè)視刀身(也叫正視圖),如圖:這個視角下,要注意刀鋒是一條直線,要注意兩個刀角的90度。一把磨好的篆刻刀,要從以上三個視角來判定是否達(dá)到了篆刻需求,這很重要。那么,實際上,我們的磨刀方法就是把刀往這個方向磨。磨刀時,橫置其刀,使刀鋒與砥石成平行線,以右手握定刀桿之上半部,伸左手食、中二指,擫(讀yè,壓)定刀桿之下半部,往返推曳,右手隨左手為進(jìn)退,左手則盡量保持其擫力之平均。推曳時,進(jìn)須至砥石之彼端,退須至砥石之此端,必須大開大合,不宜局促方寸。推曳次數(shù)亦須兩邊相等,譬如刀之甲面推曳十次,則乙面亦如之。蓋否則刀鋒即易欹側(cè)也。又刀不宜直磨,直磨則刀鋒之兩角必圓,失其鋒銳矣。鄧先生這里講的磨刀方法并不一定完全正確,因為很多時候,為了求得刀刃之平正鋒利,磨刀時,只拖著刀向一個方向磨刀,磨礪的長度不一定非得大開大合,只要最終求得好的刀鋒效果即可。最好的磨刀效果,就是要刀鋒刀身達(dá)到上述圖示的結(jié)果。平常說手工磨刀容易出問題,大多出在新手磨刀手不穩(wěn),容易產(chǎn)生力量偏差或角度偏差。所謂的老師傅磨刀,也不過是個“手熟”和掌握原理的問題,并不神秘。不過到了現(xiàn)代,磨刀越來越不成為問題了,因為市面上所售的篆刻刀,很多是免磨的,比如永字刀。而且市面有售定角磨刀器,只要夾定刀身,固定好角度,只用來回拖拉即可搞定磨刀問題。至于磨刀石,能找到效果好的固然不錯,即便找不到,現(xiàn)代工業(yè)化生產(chǎn)之后,也出現(xiàn)了較多的替代品,比如砂紙,比如金鋼石磨盤、磨片,這些磨刀材料磨刀效果也非常好。對于初學(xué)者,我們建議買免磨的篆刻刀具,因為時間如此寶貴,不建議大家在磨刀上消磨時間,時代進(jìn)步了,能不坐馬車就不坐馬車吧,因為有了更好、更快的交通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