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27年,天啟七年(崇禎元年),信王崇禎從木匠皇帝哥哥那里繼承了帝位,成了大明掌舵人。 幾乎就在他繼位同時,正在致力于鏟除魏忠賢的他,卻不曾想有一場民變,就在他籌謀勵精圖治的時刻爆發(fā),進而直接引發(fā)了大明的覆滅。 在那一年,陜西、甘肅一帶,因為常年天災人禍,無數(shù)活不下去的老百姓殺入官府,為了存活鋌而走險。 這群人,吃完一個地方就換一個地方,最后形成了一股四處游動的流寇。 當時的明朝,因為后金問題,將國防重點放在了邊防問題上,側(cè)重于關(guān)寧錦的經(jīng)營和維護。 (崇禎上位就遇見民變) 這一側(cè)重,就讓關(guān)內(nèi)陜甘地區(qū)的流寇越演越烈。安撫為主的手段,在財力匱乏的情況下無法解決問題,這一耽誤就是數(shù)年時間。 公元1631年(崇禎四年),起義軍已然發(fā)展成了三大勢力,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各占一方弄的后方起義迭起,兵連禍結(jié)。醞釀四年多的起義,成了席卷各處的民變,容不得崇禎再不重視了。 面對如此時局,崇禎只能派遣能文能武的重臣洪承疇出馬,任職三邊總督。 改之前的安撫政策為圍剿政策。 1631年10月(崇禎四年),到任三邊總督的洪承疇,在觀察起義軍時局之后,提出了自己的思路,那就是圍剿,一勞永逸的解決民變問題。 至于他為何有如此底氣,則不得不說他對于起義軍的認知非常清楚。 那個時候的起義軍與其說是軍人,不如說是流民組成的烏合之眾,部隊中都是攜老扶幼之輩,能打仗的壯年男子十萬人中也不過一二萬而已,看上去聲勢浩大其實并沒有多難對付。 只要將帶頭的殺死,那些擁有抵抗力的壯年男子就會潰散,其余的人,完全不值一提。 (洪承疇劇照) 于是,率領(lǐng)大軍剿匪的洪承疇用正確的戰(zhàn)略方針,成了起義軍的噩夢。 為了瓦解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這三大起義軍勢力,洪承疇采取了分化瓦解的方式剿滅。 他先是用各種優(yōu)待召降了王左桂,隨后又在這王左桂吃飯的時候,趁其不備,將他給殺了,失去了帶頭人的起義軍,人心渙散。 洪承疇幾乎兵不血刃就解除了王左桂部的武裝。 解決完容易忽悠的王左桂后,洪承疇又派遣重兵圍剿王嘉胤部,烏合之眾的王嘉胤部那是大明正規(guī)軍的對手,被圍之后的他們,無奈選擇突圍。 突圍關(guān)鍵時刻,洪承疇親身犯險去往前線指揮,在名將曹文詔助力之下,經(jīng)過連番激戰(zhàn),打的起義軍潰不成軍。王嘉胤被殺余部紛紛潰散,王嘉胤部土崩瓦解。 洪承疇絕對是干臣,一舉消滅了三大勢力中的兩股,當然不會放過最后一股神一魁部。 這次,洪承疇派遣猛將曹文詔出馬,一路追擊神一魁部,早已成驚弓之鳥的神一魁部,面對占盡優(yōu)勢的明軍一路潰退,在寧夏被徹底消滅。 洪承疇一路高歌,將明末農(nóng)民起義中最早的三大反王勢力消滅,讓崇禎心安了一段時間。 但是,農(nóng)民為何會起義,歸根結(jié)底就是活不下去,只要活不下去,就會有無數(shù)人參加義軍。 (沒吃到才有起義軍出現(xiàn)) 殺死了義軍的領(lǐng)袖,卻不解決農(nóng)民吃飯的問題,這起義一定會死灰復燃。果不其然,在三大勢力被剿滅之后,起義軍的活動和斗爭依舊在延續(xù)。 曾經(jīng)的帶頭人死了,流民就擁立新的帶頭人。 公元1633年(崇禎六年),曾經(jīng)分散各地的小股義軍,決定合兵一處。合兵一處的他們,為了生存,輾轉(zhuǎn)離開了陜西進入了山西,那個時候的義軍領(lǐng)袖,今日人也耳熟能詳。 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羅汝才、王自用,就是合兵一處之后的義軍帶頭人們,這群人在后續(xù)都是明末的風云人物。 得知消息的崇禎一看,義軍居然又死灰復燃,立馬下令山西巡撫許鼎臣不留情面全力圍剿。 可明末的巡撫也有質(zhì)量之分,這山西巡撫許鼎臣就是如此,讓他剿匪,他很積極,但是能力不足。 積極在,他不停地從各處調(diào)集兵馬,到處拉人助戰(zhàn),一時間陜西、甘肅、寧夏三省的兵馬都被他拉到了山西。 但是這兵馬來了,看似聲勢浩大,他卻蒙逼了,因為文官出身的許鼎臣不會打仗啊。 (不會打仗的文臣讓危機更大) 在他一通瞎指揮之下,義軍在山西攻城掠地到處生根發(fā)芽,山西局勢反而更糟了。眼見許鼎臣如此不給力,急眼的崇禎派了一個能干的人過去。 這個人就是曾經(jīng)剿滅義軍的名將曹文詔。 那個時候的曹文詔其實也沒閑著,而是在陜西致力于剿滅義軍,弄得陜西義軍遇見他就如遇見了瘟神,一個個避之唯恐不及。 最后都流竄到了山西,按照時任御史張宸上書所言就是:
這話的言外之意就是,只要曹文詔去山西,必定能像在陜西一樣剿滅義軍。 曹文詔聽聞朝廷的任命,開始了屬于他的新征途。 所謂名將是什么?就是在戰(zhàn)場上能改寫時局的人物,這曹文詔不負名將之稱。 走馬上任后的他,立馬帶著手下的三千精騎跟義軍死磕。 那個時候的義軍有多少兵力?答案是號稱20萬。 20萬對3000,換個一般將領(lǐng)即便不潰退,估計也要謹慎行事,可曹文詔愣是用三千人馬打出了奇跡。 首戰(zhàn)霍州,曹文詔三千人馬一舉沖垮了上萬義軍,大獲全勝。 次戰(zhàn)孟縣,面對近兩萬義軍,曹文詔毫不畏懼,又一次用騎兵沖殺,讓義軍潰敗,不僅如此還在追擊中殺了義軍頭目一人。 連續(xù)兩場大劫之后,曹文詔尋思如何一勞永逸解決義軍問題。 隨即他將進攻的目光盯上了闖王高迎祥,闖將李自成。 盯準目標之后,曹文詔一路連戰(zhàn)連捷,僅僅用時三個月,就將在山西活動的義軍打的潰不成軍。 那個時候的義軍,在陜西和山西吃了大虧,無奈的他們只能又一次游走,分散逃亡到了河南地區(qū)。 (曹文詔肅清義軍) 反應慢半拍的明朝,以為義軍傷亡殆盡并沒有把逃亡河南的義軍當回事。這就給了義軍又一次死灰復燃的機會,在河南休養(yǎng)生息一番之后的義軍,規(guī)模又到了十多萬人。一看義軍又到了十多萬人,崇禎終于想起了義軍。 這一次他派出了另一個明末風云人物出場剿滅,這個人就是左良玉。 左良玉其人,后世評價很極端,在北京陷落之后成了坐守一方的短視軍閥,但切實地說,他打義軍還是很猛的。 到了河南之后的左良玉,連番攻擊義軍,讓義軍無奈又一次搬家去了河北。 隨后這股義軍,在河北武安縣被左良玉、曹文詔還有京營總兵王樸給包圍了。 三方軍馬齊出,還都是精兵強將,按理說這義軍必定萬劫不復,但恰在這關(guān)鍵時刻,明朝內(nèi)部出現(xiàn)了問題。 這問題源自文武之爭。在剿滅義軍過程中,曹文詔曾經(jīng)和御史劉令譽不和,兩人在河南的時候,還發(fā)生了口角。 這口角發(fā)生了之后,御史劉令譽憤怒的參了曹文詔一本,說曹文詔打了勝仗就飄了,驕橫得很。諸如此類的話說了不少后,缺心眼的崇禎信以為真,居然在合圍義軍的關(guān)鍵時刻,將最能打的曹文詔給調(diào)走了。 曹文詔一調(diào)走,前線總指揮成了沒打過多少硬仗的京營總兵王樸。 這京營總兵王樸面對義軍的求招安,居然答應了義軍的詐降。 然后,義軍就借助明軍防備松懈的機會,突破了包圍圈,一股腦跑去了河南。 這事辦的,煮熟的鴨子飛了。 飛了的鴨子,讓崇禎極為惱火,下令處罰京營總兵王樸的同時,還嚴令所有部隊,快去追擊,別給義軍又一次死灰復燃的機會。 (崇禎的亂命) 接到命令的前線將官們,一個個開始了行動。最積極,最主動的就是左良玉,至于為何如此積極,則因為這河南地面是他的防區(qū),真要出了問題,他吃不了兜著走。于是,追殺義軍的左良玉,一路窮追猛打一個月時間不到,就將河南地面的義軍給肅清了。 但,左良玉的作戰(zhàn)方式依舊有問題! 他名為追剿,不如說是驅(qū)趕,只要將義軍驅(qū)趕出自己的防區(qū),他就覺得萬事大吉。 這讓義軍又一次選擇了戰(zhàn)略轉(zhuǎn)移,至于目的地也很明確,富庶的湖北區(qū)域。 不過轉(zhuǎn)移到湖北地面的義軍,依舊沒好果子吃。 那個時候主政湖北的,是崇禎七年(1634)二月被任命為五省總督的陳奇瑜。陳奇瑜的責任就是,統(tǒng)一指揮陜晉豫川及湖廣地區(qū)的明軍,剿滅義軍。義軍流竄到了他的地面,無疑是遇見了閻王。 于是,在陳奇瑜的統(tǒng)一指揮下,義軍不斷被驅(qū)趕,被打擊。 最后全部被圍困到了車廂峽這個地方。 李自成,張獻忠這樣的義軍頭目,有一個算一個,都被圍困在其中,誤入險地的義軍,又遇見了連續(xù)兩個多月大雨,人困馬乏不說連吃的都沒有,餓死的就有半數(shù)之多。 那個時候的義軍,只要明軍出動,絕對束手就擒。 危難時刻,義軍首領(lǐng)們又故技重施,決定使用偽降手段。 他們將義軍中所有的金銀財寶全部集中起來,送到陳奇瑜營中,又通過重金賄賂陳奇瑜手下的將官,在他們求情下,陳奇瑜心動了,以為這群走投無路的義軍是真心投降,于是決定招撫。 這招撫決定,在兵部尚書張鳳翼支持,崇禎皇帝批準下成了真。 然后義軍又一次讓明朝失望了。 在一場混亂無比的招撫之后,四萬多義軍乘夜突圍,殺了無數(shù)安撫使之后,逃出生天。 (義軍逃出生天) 接到前線消息的崇禎,又一次震驚了,居然又又又跑了,這義軍是九命貓嗎?憤怒的他不愿放棄,立馬派出了手下最能打的兩員大將出馬,這兩人就是洪承疇和盧象升。 那個時候的洪承疇和盧象升位高權(quán)重都是五省總督,就連對敵策略也是一樣,主張剿滅。 義軍在聽聞這兩人出馬之后,決定在河南榮陽召開一次大會,協(xié)調(diào)后續(xù)的斗爭方向。 在會上,無數(shù)義軍達成共識,他們決定分兵三路突圍發(fā)展、 一路,返回陜西繼續(xù)斗爭,一路東進鳳陽焚毀皇陵,一路北進山西。 這三路義軍分兵之后,發(fā)展得也不咋地,高迎祥和張獻忠被打的到處流竄,只能再回湖北,打算突圍關(guān)中。 公元1636年(崇禎九年七月)高迎祥準備進攻西安,卻在子午谷被山西巡撫孫傳庭全殲,高迎祥戰(zhàn)死。 老闖王去世了,李自成在余部擁護之下成了新闖王,至于張獻忠則決定西進單干。 義軍受挫,讓明軍看到了希望,誰曾想這個時候清軍橫插一杠子。 公元1636年8月(崇禎九年八月),清軍扣邊連破昌平、濟南等16城,華北局勢糜爛。 無奈的崇禎顧不上義軍,緊急調(diào)遣盧象升馳援京城,盧象升部一走,就給了張獻忠復活的機會,他立馬聯(lián)合羅汝才等部20余萬人沿江東進,分散活動。 (堅韌不拔的李自成) 李自成也瞅準了機會,突圍而出,在甘肅、寧夏、陜西一帶休養(yǎng)生息發(fā)展力量。公元1637年(崇禎十年)清軍撤退之后,不忘義軍的崇禎,又開始組織圍剿義軍。 李自成一聽明軍又來圍剿,立馬想跑,卻被孫傳庭領(lǐng)軍追上,打了敗仗后的他,又遭遇了洪承疇進攻,一路敗仗的李自成凄慘無比,張獻忠部也在湖北被左良玉軍打的大敗。 義軍又一次陷入了危險境地,劉國能、張?zhí)炝?、張獻忠、羅汝才決定再一次向明軍投降。 硬氣的李自成則寧死不降,選擇在川陜邊境山區(qū)堅持作戰(zhàn),最危機時刻,身邊僅剩十幾人。 如果時間再多一點,無論張獻忠也好李自成也罷,等待他們的命運只有被消滅。 但好死不死的是,清軍又一次來了。 公元1638年9月(崇禎十年九月),清軍再次入關(guān),兵峰直指北京,危急時刻崇禎只能將前線鎮(zhèn)壓義軍的精兵調(diào)走保護京師。 精兵遠走北京,剿匪兵力不足,又一次給了義軍恢復生機的機會。休養(yǎng)一年之后,投降的張獻忠,反叛了。 公元1639年(崇禎十一年)張獻忠聯(lián)合羅汝才、張?zhí)炝盏热?,接連破房縣、???,甚至在羅猴山(湖北竹山縣)消滅了左良玉的剿匪軍。 公元1641年初(崇禎十三年)張獻忠部獲勝的消息,讓蟄伏秦嶺許久的李自成找到了機會,他立馬帶領(lǐng)義軍殺入河南,借助天災大旱的機會,用“闖王來來不納糧”,為口號發(fā)展壯大隊伍,段段時間聚集了數(shù)萬人馬。 公元1642年(崇禎十五年)李自成占據(jù)了洛陽,在洛陽的李自成不僅烹了福王王朱常洵,還將福王府邸的財富拿去資助周邊百姓,獲得了無數(shù)名望。順帶俘虜了官軍3000多人,繳獲了一大批軍械武器。農(nóng)民軍裝備因此獲得了極大改善,也讓義軍終于有了精銳。 有錢有兵有民心的李自成,終于鳥槍換炮,成了能威脅明朝存亡的義軍領(lǐng)袖。隨后李自成義軍的發(fā)展是越來越順利,在河南境內(nèi),招募十多萬人馬的他,用時一年就占據(jù)了河南全境,打敗了曾經(jīng)的苦主左良玉。 公元1643年(崇禎十六年)李自成兵進陜西,在潼關(guān)擊敗了明軍最后的支柱孫傳庭,進而占據(jù)了西安,就此戰(zhàn)場形勢轉(zhuǎn)換,明軍失去了翻盤的機會。 (李自成破孫傳庭) 公元1644年初(崇禎十七年)集結(jié)兵力的李自成,從西安出發(fā),去往北京,數(shù)月行軍之后,所過之處幾乎沒有遇見有組織的抵抗。 公元1644年3月19日(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軍攻克北京,絕望的崇禎帝去往煤山自縊,大明朝被起義軍滅了。 這是一場整整持續(xù)17年之久的農(nóng)民戰(zhàn)爭,從崇禎登基那一天開始,一直延續(xù)到了明朝滅亡時刻。 過程中,明朝有無數(shù)機會卻一一錯過,最后陷入萬劫不復之境。 究其原因為何?不過是義軍擁有無數(shù)的發(fā)展土壤而已。 在那個民不聊生,天災人禍不斷的時代,吃不飽飯的老百姓才是這一切發(fā)生的主因啊。 打擊農(nóng)民軍是治標不治本,唯有讓人吃飽飯,才是真理! 可惜的是,那時的明朝時局,早已無力回天。 行文至此,我敬佩于李自成等人的頑強,感嘆于崇禎的背運,也心懷對歷史規(guī)律的敬畏。 安居樂業(yè),誰愿如此。 |
|
來自: 昵稱55301288 >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