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釚的《詞苑叢談》援引黃梨莊的一段話談到辛棄疾:“辛稼軒當弱宋末造,負管、樂之才,不能盡展其用,一腔忠憤,無處發(fā)泄。觀其與陳同父抵掌談論,是何等人物!故其悲歌慷慨,抑郁無聊之氣,一寄之于其詞。”短短數(shù)語,道出了南宋偉大愛國主義詞人辛棄疾的生命主旋律,這也是他的墓塋能在窮鄉(xiāng)僻壤留存到今天的民眾基礎。 辛棄疾,原字坦夫,后字幼安,號稼軒居土,宋濟南歷城(今屬山東濟南)人。22歲時目睹國家分裂,人民涂炭,奮起率眾抗金,次年渡淮南歸。26歲上奏《美芹十論》,分析宋金形勢,為主抗金。先后任南宋建康府通判及湖北、湖南安撫使等職。淳熙八年(1181),由于南宋投降派的排斥遭彈劾,退居上饒達10年之久。紹熙二年(1191),起提點福建刑獄。后召赴行在,強調(diào)備戰(zhàn),又遭諫官誣劾,退居鉛山。嘉泰三年(1203)至開禧二年(1206)復出,后遭諫官所誣落職,返回鉛山家中。以后數(shù)次召令回朝,均因辛棄疾看清了朝中權貴乃醉生夢死之輩,堅辭不就。開禧三年(1207)初,委以樞密都承旨的要職,辛棄疾抱病上章陳乞致仕。同年9月,憂憤而死。據(jù)《濟南府志·稼軒傳》載,臨終前“大呼殺賊數(shù)聲”而去。 辛棄疾在報國無路,壯志難申的悲憤情緒影響下,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詞的形式,自如地抒寫懷抱,議論時事,記敘生活和描繪景物。如辛棄疾以66歲高齡在鎮(zhèn)江知府任上所作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就是《稼軒詞》中最優(yōu)秀的愛國篇章之一: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通過懷古,念念不忘中原淪陷區(qū)的土地與人民,流露出老當益壯的強烈的抗金意志。他的詞在宋詞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辛棄疾墓位于江西省鉛山縣陳家寨鄉(xiāng)西南鼓樓門(又名虎頭門)陽源山顏家壟,距縣城約25公里。該墓墓基保存完好,墓周圍用麻石砌成,墓道路旁原立有“稼軒神道”石碑一方,早于清雍正年間毀佚。從現(xiàn)存的一塊墓碑的銘文中,可以得知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由辛棄疾第25代玄孫三人共同重修,并勒石為記。 辛棄疾墓于1959年被江西省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再次撥款重修。如今修復后的辛棄疾墓塋占地51.5平方米,墓高2.5米,四周仍以麻石護圍,前立乾隆年間原碑。墓塋前方左右各立仿古水泥柱兩根,柱上刻有郭沫若為濟南辛氏紀念祠所作的楹聯(lián)一幅:“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蹦骨斑€砌有祭拜臺一座,臺下有石階與山路相連。整個墓區(qū)給人一種莊重、肅穆之感。每逢清明時節(jié),春雨蕭蕭,百草勃發(fā),前來祭掃、憑吊的游人、群眾來去不絕。 在鉛山縣還有辛棄疾的許多遺蹤。如鉛山東北的瓢泉別墅附近的鵝湖寺。相傳當年辛棄疾在這里約見著名愛國志士陳亮(陳同甫,一作陳同父),在鵝湖畔相處10日,相談天下事。辛棄疾痛飲之后,大談宋金南北的形勢,說:錢塘非帝王居,斷牛頭山,天下無援兵,決西湖水,滿城皆魚鱉。此事錄于《說?!罚瑸楹笕怂Q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