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絡(luò)文章,紛繁復(fù)雜,良莠不齊。既有讀之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的真知灼見,亦有牽強附會、東拼西湊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說般云山霧罩、故弄玄虛的。我輩習(xí)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雙慧眼,才能在眾多的文章中汲取營養(yǎng)。以我之見,通篇文章能夠有一句話對自己有用,能夠讓自己記住就算是好的了。 和美太極 “大匠誨人,必以規(guī)矩”。傳授太極拳,首要的是讓學(xué)生準(zhǔn)確地掌握此拳的種種規(guī)矩,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弄清對周身各個部位的具體要求。目前,我國太極拳流派甚多,不僅風(fēng)格各異,其要領(lǐng)規(guī)矩也不盡相同。有的強調(diào)“斂臀”,有的主張“翻(泛)臀”,有的主張“拔背”,有的則堅決反對“拔背”,等等。就是同為陳式太極拳,不同的傳人也有不同的要求。有人強調(diào)。眼看己手,眼隨手運”;有的則主張“眼看敵方”,或云“眼以視敵人為主,兼顧左右”。有的傳人只講“胸要合住”,有的則講“胸有開有合,胸開背合,背開胸含”,如此等等,其說不一。我謹(jǐn)按先師陳照奎所傳授的拳架、拳理,對陳式太極拳周身規(guī)矩自下而上地逐一闡述,供同道參考。 一、腳 1·腳為人體之根基。陳鑫云:“千變?nèi)f化由我運,下體兩足定根基”。腳是人體的根節(jié),又是下肢的梢節(jié),腳對人體起著支撐作用,它是人依靠蹬地的反作用力而產(chǎn)生力量的關(guān)鍵部位。因此,練陳式太極拳時,要時刻注意“五趾抓地,涌泉穴要空(虛)”的要求。五趾抓地與腳跟蹬地,涌泉穴虛,形成前后實中間空,這既可以增強人體力量的彈性,又有利于“腳弓”的鍛練。 2.“一動無有不動”是太極拳運動的特征之—。但練拳時踏實之腳卻不許隨意亂動,五趾必須抓住地面,不準(zhǔn)腳掌或腳跟一側(cè)離地裂開(喝風(fēng)、拔根)。更不準(zhǔn)腳掌、腳跟來回搓動(擰鉆子)。俗云:“擰鉆子拔根,傳授不真?!逼鋵?,五趾與腳跟抓地的目的,是為了促使腳趾、腳踝等關(guān)節(jié)更靈活的鍛練,死與活也是辯證統(tǒng)一的。 3.踏地之腳需要外開或里扣時,要以腳跟為軸,腳掌擦地而外開或里扣,不許把腳尖翹起。以腳掌為軸轉(zhuǎn)動時,則腳根要擦地外開或里扣(腳尖點地之步型不在此列)。扣腳里扣的度數(shù),根據(jù)拳架高低和身體旋轉(zhuǎn)角度決定。 4.提腳出步時,是松胯塌腰,穩(wěn)定重心,屈膝,松踝,提腳,再出步。凡逆纏出步時,則大趾領(lǐng)勁,腳尖上翹里合,亮出腳掌,腳跟里側(cè)先著地,徐徐蹬出。凡順纏出步時,則小趾領(lǐng)勁,腳跟外側(cè)先著地。逆纏退步時,則腳尖腳掌里側(cè)先著地(或擦地),再腳跟著地,頓步踏實。 5.出腳時,一般要輕靈,如探深淵,如履薄冰,邁步如貓行。出去之腳,可以在上身和重心不移動的前提下輕靈地收回來。退步時,則要沉著,可以頓步發(fā)勁,即所謂“進(jìn)要輕柔,退要沉穩(wěn)”。 6.兩腳所站之步型,多系“八不八、丁不丁”之斜行步法。即凡左腳站成外開型時,右腳腳尖則要里扣(除少數(shù)正馬步外),形成兩腳斜向平行步。同時,兩腳前后不許站在一條豎線上,只可以騎著一條線進(jìn)退。 7.兩腳在重心虛實倒換時,重心偏左或偏右,多系四六開,也有三七、二八開者。要注意此拳下肢之虛實包涵兩重含義:一是重心虛實,即凡重心所在(所偏)之足為實,另側(cè)為虛;二是發(fā)力之虛實,凡提起發(fā)力之足為實,另側(cè)為虛。即從重心而論,發(fā)力再大之足,也是虛。 8.腳踝,是腳與小腿連接的重要關(guān)節(jié)。用膝擊人時,腳腕必須要放松,腳自然下垂;蹬腳擊人或震腳時,則腳腕相對地要收緊,松和緊也是對立統(tǒng)一的。 9.震腳。震腳時要求全腳放平,做到意氣力完整一體。不能僅腳跟用力或只用腳掌,不要在瀝青、水泥地面上猛震,以防腳傷。陳老師常云:“愛震不震,不震也要意氣力一齊達(dá)到腳底,實現(xiàn)勁整?!?/p> 10.虛步腳尖點地時,拳式越高,腳跟離地越近;拳式越低,腳跟離地越高。 二、膝 l、膝關(guān)節(jié)在太極拳運動中有獨特的作用。要膝部經(jīng)常保持一定的彎度,屈膝,弓膝。弓膝時膝蓋與腳跟垂直(仆步除外)。尤其陳老師所傳的老架低勢拳架,要求更嚴(yán),打拳時要求象坐在小板凳上一樣,大腿放平(但小腿大腿夾角也不準(zhǔn)小于九十度),加上倒換重心時襠要走下弧,膝的支撐力量相當(dāng)大,為此要求練拳人的膝關(guān)節(jié)必須有很好的基本功。通過經(jīng)常練習(xí)樁功和低架運動,不斷增強膝關(guān)節(jié)韌帶以及腿部肌肉的力量。 2.為了保護和鍛練膝關(guān)節(jié),打拳之前必須認(rèn)真順逆旋揉膝蓋,進(jìn)行踢腿、壓腿、靠腿、里合、外擺腿等預(yù)備活動。這種下肢和腰部的預(yù)備活動時間,一般要超過打拳的時間。 3.腿順纏出步時,膝先外開,定步時里合;逆纏出步定步時膝蓋也要里合,做到“兩膝常常里合,兩腳常常里扣”之要求,以保持腿開襠合,開中寓合之意。同時,兩膝里合,必然有利于大腿里側(cè)向后外開,有利于圓襠,這又有“合中寓開”之意。 4.提膝,一般系用膝擊人。提膝一般要里合(外擺腿除外),腳自然下垂(提膝時不可繃腳背或翹腳尖,以免分散膝部之上擊力量,只有腳下踏,上踢或蹬出時,方可把力點移到腳部)。膝擊人,還包括撞、頂(挑)、扣、跪等法。 5.弓蹬步屈膝時,后腿膝部既不能繃直,也不能軟塌,要使委中穴外有微微外掤之感。要注意扣膝圓襠,弓蹬步還要注意后腿大腿及膝部均有里卷之勢(如掩手肱捶最后發(fā)勁時’只有后腿里卷,右拳力量才能加大)。除了使用膝跪之法,后腿膝關(guān)節(jié)不能直線下跪,要有里捲撐之感,以保持下肢的彈性。 6.獨立步,膝關(guān)節(jié)要盡力上提,可提至胸口(心口)部。經(jīng)常抱膝獨立(松胯、提肛、收腹、吸氣),有利于鍛練腿的踢蹬和彈性放長。 三、腿 1.雙腿站立時,腿的里側(cè)有向后外膨脹的感覺,前面有向里合的感覺,形成一種纏裹之感 也是一種對稱開合勁。 2.逆纏出步(退步)時,大趾領(lǐng)勁,勁從大趾往下、往里,再順腳的外緣向上翻過來 ,繞過踝骨,再往里順小腿上纏穿過膝部,再往大腿里側(cè)纏,從而形成大腿肌肉向后外翻膝部向里合,到大腿根處再里合,入會陰穴。 3.腿的順纏法,則與上述相反。即變?yōu)樾≈侯I(lǐng)勁,自下而上,先向外旋轉(zhuǎn)纏繞,到大腿根處,由后下再向前上翻,最后出會陰穴。 4.順纏逆纏又分為出勁與入勁。一般情況是出勁自上而下走足三陽’入勁自下而上走足三陰。 5.雙腿有一順一逆,也有雙順雙逆。有人認(rèn)為腿只能一順一逆,不能有雙順雙逆,否則易前俯后仰。和美太極陳照奎老師云,不能絕對化。有時有雙逆或雙順的動作。例如倒卷肱一式:過渡動作中雙腿一瞬間有一開一合,即雙順雙逆。 6.凡獨立步,要注意做到頂勁領(lǐng)好、收腹、吸氣、松胯、提肛、五趾抓地,這樣有利于穩(wěn)定重心。 四、襠、胯、臀、尾骨 l.兩大腿根里側(cè),會陰穴處即為襠,打拳襠要圓,要虛。會陰穴兩側(cè)為兩塊髖骨,俗稱胯??枰?。髖骨之后側(cè)肌肉為臀,臀要自然下沉。襠胯部位的松活端正,是內(nèi)勁運轉(zhuǎn)的關(guān)鍵部位,常言“腰襠膝,太極拳的發(fā)動機”。 2.襠、胯的運化,多在立體螺旋的前提下,走一個橫型“∞”字。從左右大腿根處上下纏繞、里外翻動,出入勁皆交會于會陰穴處,形之于外,則表現(xiàn)在沉左臀翻右臀,或沉右臀翻左臀(“翻”有的作“泛”)。兩臀上下立體螺旋翻沉,不許左右搖擺,更不許蹶臀。 松胯,在練拳中極為重要,因為胯是人體上下運動的總樞鈕。下肢虛實、上肢輕重、以及上下對拉拔長、上下相隨,都要通過松胯、旋腰的螺旋運化來完成。 3.襠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圓。圓檔的方法是使兩胯松開,大腿里側(cè)肌肉有向后外撐的感覺,方可使襠圓虛。步伐不論大小都要圓襠,防止尖襠。所謂“兩膝常常里合,兩腳常常里扣”,其目的之一即為了圓襠。襠有開有合(合襠又稱扣檔,開合變化又稱調(diào)襠),但不論開或合,襠都要虛圓。 4.倒換重心時襠要走下弧,即走“鍋底型”,這對在重心移動時保持身體平衡極為重要。但襠的低度不能低于膝蓋(仆步除外),否則會形成蕩襠。蕩襠為病。 5.尾骨也要放松,自然下沉。尾骨往往隨腰勁去向而微微擺動,恰似船之舵。一般吸氣時,尾骨有微微向里上翻之感,有利于真氣自會陰向上達(dá)命門,再自然上升而通督;呼氣時,尾骨有微微向下松沉之感,有利于真氣下沉丹田而通任。 6.打拳時要注意百會穴與會陰穴相吸相系的感覺。兩者之間既要上下相合,保持上身中正;又要體會上下對拉拔長的感覺(即上有虛領(lǐng)頂勁,下則襠部向下松沉),從而使周身轉(zhuǎn)動既輕靈又沉穩(wěn)。 五、腰及小腹(丹田) 1.腰部運動非常重要,它既是太極拳動功的樞紐部位,又是太極拳內(nèi)功的核心部位?!度摗吩疲骸熬o要處全在胸腰運化”。從技擊發(fā)勁來分析,腰部為全身力量放卷的樞紐。先師常云:“發(fā)勁要主宰于腰,結(jié)合丹田帶動”,“腰不動,手不發(fā);內(nèi)不動,外不發(fā)?!?/p> 2.要把“腰不動,手不發(fā)’’的要領(lǐng),體現(xiàn)在拳式大小動作之中。不論大小動作,都要從腰部起動。這是太極拳運動與日常生活動作的區(qū)別。例如平時用手去距離很近的桌上端一個茶杯,完全可以腰不動,伸手即到。但在太極拳運動中則不然,即便很小的動作,也要從腰部先動,由腰而背、而肩、而臂、而手,回來同樣要由腰部牽動,并且要求往復(fù)都走螺旋勁,非順即逆。 這是太極拳運動的特征之一,即“一動無有不動”,“周身一家”之謂也。 3.腰之上下應(yīng)有對拉拔長之感,四成上升,六成下沉。上拔(升)者即頂勁上領(lǐng),下沉者即塌腰落胯。陳鑫云:“腰是上下體之關(guān)鍵,腰以上氣往上行,腰以下氣往下行,似上下兩奪之勢,其實一氣貫通,并行不悖?!庇衷疲骸把鼊刨F下去,貴堅實?!薄把鼮樯舷麦w樞紐轉(zhuǎn)關(guān)處,不可軟,也不可硬,折其中方得?!薄把鼊畔虏蝗?,不能氣歸丹田,氣不收到丹田,則中極、會陰失于輕浮,因而胸中橫氣填塞飽滿,即背后陶道、身柱、靈臺左右,橫氣皆填塞充矣?!?/p> 4.腰部之前下為丹田(即小腹)。氣沉丹田,丹田內(nèi)轉(zhuǎn)是陳式太極拳內(nèi)功之精髓。此處運動之意義及要領(lǐng),可參考《丹田內(nèi)轉(zhuǎn)論一陳式秘傳和美太極拳內(nèi)功》一文。 5·腰部之后為命門,命門處要有鼓蕩之感。尤其應(yīng)注意呼氣發(fā)力實腹時,命門處也有向后膨脹之感,體現(xiàn)“前去之中必有后撐”、“逢前必后”、“氣宜鼓蕩”諸要求。 6.由肚臍而下至丹田,再下至?xí)帲俸笊现撩T,再從命門穴到肚臍,形成一個“小小周天”。呼氣時,略突腹(小腹),任脈之真氣沉歸丹田,經(jīng)脈之氣部分發(fā)放,部分循任沉人丹田;吸氣時,略收腹,氣從會陰后提升至命門,形成氣貼命門、氣貼脊背,呼時再力發(fā)脊背,同時小小周天真氣不斷循環(huán)。這是內(nèi)外呼吸相結(jié)合、相協(xié)調(diào)的一種方式。 ’ 7.為了使腰、襠、胯既松沉又靈活協(xié)調(diào),有條體驗是:要感到小腹是放在大腿根上,而不是支挺在大腿股骨頭上,這樣有利于松胯、圓襠、活腰。 8.再一條體驗是:松腰松胯,主要是松命門穴以下腰椎,節(jié)節(jié)貫串,真氣下沉,同時又要注意頂勁上領(lǐng),從而做到“輕沉兼?zhèn)洹薄?/p> 六、胸、脊、背 1.上身端正是陳長興老架太極拳的主要特征。因此,胸、脊、背都要保持自然松沉且中正,防止挺胸、凹胸、弓背等弊病。胸、背均有開合,胸開背合、背開胸含,開合都是在螺旋運動中開合。所謂開胸,是在胸部放松的前提下略伸展開左胸或右胸(不是左右平分之勢),便于胸部運化和發(fā)放胸部擊靠作用,此時胸腔肌松開有橫向放長之勢。所謂含(合)胸,是胸部微微內(nèi)含,兩肩微微前卷,同時背部有向后膨脹展開之感,這時,胸腔肌有上下松開放長之勢,這都是為了便于胸腰運化。 2.椎關(guān)節(jié)放松非常重要。椎關(guān)節(jié)既要放松、拉長,又要虛虛合住,左右運轉(zhuǎn)靈活而有力。胸腰的開合,上下的屈伸,以及發(fā)力都由椎關(guān)節(jié)和腰肌來主宰。陳式太極拳不講“拔背”,所有陳式拳論中,均無拔背一詞,背怎樣拔?拔者,有抽、拽、拉、扯之意,背如何能向上、向后抽拉?拔背容易使人誤解為略弓背。故有些練拔背者多形成弓背。其實“上有虛領(lǐng)頂勁”,下有“氣沉丹田”、“五趾抓地”,即體現(xiàn)了對拉拔長之意,不必再贅“拔背”之詞。陳照丕先生特別反對“拔背”之說。他說:“千萬不可拔背,拔背完全不對。雖然說脊背是自然弧形,但不能有意上拔,用拔背就會頭重腳輕,犯頭重腳輕根底淺的毛病,如果練太極拳用拔背,那就會橫氣填胸?!保ㄒ婈愓肇В骸蛾愂教珮O拳理論十三篇》)顧留馨在《陳式太極拳》一書中用了“拔背”一詞,那是編者強加的,顧原來練楊式拳,楊式拳講拔背。據(jù)說原始楊式太極拳也不講拔背”而是陳微明加上去的。楊澄甫的弟子李雅軒說:“含胸拔背這句話,老論上沒有,這是形意拳、八卦掌上的規(guī)矩。因為陳微明早先跟孫祿堂練過一段時間形意拳,后來才跟楊澄甫先生練太極拳。陳著的太極拳書上,有太極拳十要,他添了這句含胸拔背。以后練太極拳的人,以為這句話與太極拳也無妨礙,作書的也把這句話沿用了。從此就成了練太極拳的規(guī)矩了。其實,不是那回事,所以我今告訴你們,對這句話不要過分強調(diào),如強調(diào)了,就脫離了自然。太極拳以端正為主要基礎(chǔ)。”(1964年11月20日信摘抄?!短珮O拳理傳真》21頁)由此可見楊式有的傳人也不贊成這句話。 3.關(guān)于含胸,即胸部微微含,兩肩、兩肘微微前卷而且略掤起,實質(zhì)上要求胸部放松,便于氣血通行,便于胸腰運化,便于下盤穩(wěn)固,防止挺胸,防止橫氣填胸。即陳鑫所講:“胸要含住勁,又要虛”、“胸要松開,胸一松,全體舒暢”??傊?,含胸要防止凹胸,開胸又要防止挺胸。 4.胸要空,腹要實。只有胸空腹實才能發(fā)出松活彈抖之勁(腹實即丹田真氣充足,丹田內(nèi)轉(zhuǎn))。 5.脊椎要有松直之感,“脊背是左右身之關(guān)鍵”,“背用中氣貫注”,“若問此中真消息,須尋脊背骨節(jié)中”。脊椎,包括頸椎、胸椎、腰椎、骶椎,都要求松直,以保持上身中正(陳長興老架太極拳的主要特征之一)。脊椎松直,有利于通督(三關(guān)),督脈一通,對五臟六腑都有利。腰脊直'也不易疲勞。陳長興傳的拳架特別強調(diào)上身中正,故人稱陳為“牌位先生”。如果平時腰脊不直,就容易過早地出現(xiàn)損傷性的腰肌勞損、骨質(zhì)增生等毛病。 6.結(jié)合丹田帶動,逐步練出胸腰折疊之功夫,在技擊中才便于胸腰運化。 七、肩 1·兩肩要平正松沉,切忌拱肩、扛肩、晃肩、聳肩,行功中不準(zhǔn)一肩高一肩低,肩不許妄動,它隨胸腰變化而動,隨胸部的開合而動,更不準(zhǔn)左右上下?lián)u晃。一般人腰勁未練出來之前,為追求腰勁而往往容易晃肩。一般要求含胸時,兩肩微微前卷,以助含胸之勢,又要防止過分前卷形成“探肩”;開胸時肩要隨胸略開,但系螺旋中開。 2.肩之腋下要虛,不要夾死,有外撐之感。腋下有能容一拳之隔為宜,便于推手時有回旋地,故云“轉(zhuǎn)關(guān)在肩”(運化之機也)。 3.有“松肩”、“沉肩”之爭,其實各執(zhí)一個側(cè)重面??偟闹v,肩是在松開(向外掤開)的前提下向下沉’“前提”者,首要之點也。正如陳鑫所述:“肩膊頭骨縫要開。始則不開,不可使之強開。功夫未到自開時,心說已開,究竟未開。必攻苦日久,自然能開,方算得開。此處一開’則全胳膊之往來屈伸,如風(fēng)吹楊柳,天機動蕩,活潑潑地毫無滯機,皆系于此,此肱之樞紐,靈動所關(guān),不可不知”。 八、臂 1.兩臂相吸相系。 2.兩臂總要保持掤勁,總要保持半圓形。一支臂保持半圓形,兩臂也要形成一個半圓形(如“單鞭”、“白鶴亮翅”)或兩個陰陽半圓形(如“云手”、“前招后招”等),以做到“觸處成圓,非圓即弧”之要求。 3.肩、大臂、肘、腕、手,勁要節(jié)節(jié)貫串,發(fā)勁時要節(jié)節(jié)放松,如同把自己的手(拳)扔(拋)出去一樣。 4.臂之勁走三節(jié),出勁由肩——肘——手,人勁由手——肘——肩。三節(jié)勁體現(xiàn)了“擊首,尾相應(yīng);擊尾,首相應(yīng);擊中,首尾相應(yīng)”之技擊原理。 九、肘 1.松(沉)肩垂肘,松(沉)肩墜肘,為各式太極拳之共性要求,一般情況下肘都要下垂,肘總要低于肩,架肘是練拳中之大病。 2.特殊情況下,有“挑肘”之法,如“井纜直入”之動二,“穿心肘”之肘向前上擊,如“六封四閉”之動五等等,這是在敵身之左右兩側(cè)擊之。 3.有“肘不離肋”、“肋不貼肘”之說,也有爭議,其實兩者乃相濟互用之法。即肘既不要貼肋(便于運化),又不離肋(護肋)。平時兩肘總是處于下墜而外掤之勢。 4.打拳時要注意外三合、內(nèi)三合。外三合包括肩與胯、肘與膝、手與足,內(nèi)三合者,意、氣、力相合也。 十、腕 1.腕宜沉宜活。即“揚指坐腕”、“舒指塌腕”之謂,這樣有利于“沉肩墜肘”。不坐腕,肩、肘、手易犯飄??;不坐腕,則如寫字犯潦草輕浮之病。 2.凡手由順纏變逆纏,或逆纏變順纏,必須塌腕再轉(zhuǎn)化。順變逆,先走大魚際(塌上勁再走);逆變順,先走小魚際(塌上勁再走)。 3.折腕,分里折、外折、里下折、里上折等等多種變化。外折腕多系用小臂或掌根擊人;里折腕多系用腕背擊人,或系運用刁拿勁。 4.旋腕,多系在解脫對方拿住手腕或反拿時走螺旋勁,或變換手法走折疊勁時’也叫活腕’“轉(zhuǎn)關(guān)在肩,折疊在腕”之謂也。為了做到活腕,平時多練折腕,旋腕,抖腕’可通過擰太極尺,增強腕部的柔韌性。 5.從人體造型看,坐腕(塌腕),揚指(舒指)是一種健美的形態(tài),坐腕不是立掌’而是指斜向揚起,腕下塌。“舒指。即指關(guān)節(jié)放長,指肚松,從技擊上講’坐腕也體現(xiàn)出用掌根發(fā)人(如“懶扎衣”之動六,即右手放人之勢)。 十一、手 1·陳照奎老師重視手型,以及手型的變化、手的作用?!懊恳慌e動,其運化在胸,表現(xiàn)在手;主宰于腰,形之于手”。他認(rèn)為手指松散則表現(xiàn)神散、力散。 2.手型包括:掌、拳、勾。 (l)掌:要求瓦攏掌。即大拇指、大魚際都有向里與小指相合之意。手指松,不許張開如“五股鋼叉”,又不許死死并攏,也不要形成京劇演員的“蘭花手”。掌形變化:根據(jù)技擊含義的變化,掌形有各種變化。如按掌、推掌、撩掌、劈掌、摔掌、拍掌、穿掌、切掌、挒掌、絞掌、采掌、卷掌等所謂太極十三掌。掌還有順纏與逆纏的變化,順纏時,小指領(lǐng)勁大指合,突出小魚際,逆纏時則相反。另外,捋式則掌心瓦攏,前手順纏則中指、食指、無名指可以揚指后翻。按式則可以揚指突出掌根。拿式則五指向掌心虛虛合住等等。但上述變化都要注意氣貫到中指肚,或運勁松到中指肚,即陳鑫講:“中指勁到,余指勁也到?!?/p> (2)拳型:四指卷攏,大指扣到中指中節(jié),拳虛握,拳心要虛,但外型又不能散,有“運時散手,著人成拳”之說。要使拳頭渾圓一體,拳發(fā)勁時,腕不可軟,但也不可過硬,要有掤勁,松活彈抖。 (3)勾手:里下折腕,五指捏攏。但腕不可折過,要腕背形成半圓形,不可如某式太極拳勾手腕折九十度。腕部要松要圓,定勢時,勾手虎口圓,掌心要空,以示內(nèi)氣鼓蕩之意。大指要與食、中、無名指尖合攏,小指貼附于無名指之側(cè),不許散,不許某一指尖翹起。 勾手含有手掌解脫,以及擒拿、刁腕、腕背擊人等技擊含義。 3.行功中,兩手要常常相吸相系,有時兩個掌心相合,或者指尖與指尖,虎口與虎口相合。 4·凡右(左)手向平行線以下走采勁時,右(左)腳必須是虛。手向前、上、側(cè)上時,下邊之足可以為實。 5.凡雙手(雙腕)由交叉變向分開時,都要先坐腕,向外加掤勁(撐),然后再展開。即所謂“逢開必掤(撐)'。 十二、頭 1·頭部要端正。百會穴要上領(lǐng),即虛領(lǐng)頂勁,下頦微里收,眼平視。切忌:低頭、昂頭、歪頭、晃頭,頭正有利于保持身正平衡、重心穩(wěn)定。 2.虛領(lǐng)頂勁,是太極拳的綱,提綱挈領(lǐng)才能領(lǐng)帶全身,其意義很重要。頂勁上領(lǐng),身軀輕靈。是整個運動的關(guān)鍵。從氣功角度考慮頂勁上領(lǐng),有利于通督脈,有利于精髓上升人腦,而有“還精補腦”的健腦作用?!澳X為髓之海”,精髓上提則“髓海有余,則增勁多力。,但頂勁不可無也不可過,過則僵硬。 3·百會穴的頂勁與丹田、會陰穴的沉勁,上下形成一條相吸相開的軸心線。上有提勁,下有沉勁,物必自直而端正。頂勁領(lǐng)起來,自然會有靈機,如雞沖、蛇行、馬跑,都是頂起頭來。 4.項部要直,但不可硬挺。同時“項要靈,靈活則左右轉(zhuǎn)動自易”(陳鑫)。 十三、眼 1·眼睛是五臟的精華,精氣、神的窗口,因而眼要有神,不可呆滯。 2·打拳時,眼注視方向,其論不一。有人主張眼以注視自己某手為主,或中指肚,或云“注視前邊的手,上邊的手”等等。陳照奎老師則主張,“視敵方為主,同時以眼的余光左顧右盼”。一般講,交手時,多注己手,但向右側(cè)捋敵右臂時,則要注視前面之?dāng)常灰暭菏郑ㄈ纭敖饎倱v碓”動三)?!把谑蛛糯贰薄ⅰ暗咕黼拧苯詾檠圩⑶胺街?dāng)?,不?zhǔn)眼往后看己手。 3.眼為心之先鋒,也是陰蹺脈與陽蹺脈交會之所,故練功家都注重眼的調(diào)攝。 4.眼要平視,即如陳鑫所云,“目平視前,光兼四射”,不能低頭下視。在“指襠捶”、“擊地捶”中,目光下掃也不能低頭,不能丟掉頂勁。 十四、耳、鼻、口 1.耳要聽身后,兼顧左右,以防敵人突然偷襲。 2.打拳一般鼻吸鼻呼,發(fā)勁時可以口呼,但以自然為準(zhǔn)。運動過程中要注重內(nèi)呼吸(腹式逆呼吸)與肺呼吸配合好。一般呼氣突腹,吸氣收腹,吸氣時氣上走命門,氣貼脊背。呼氣為出勁,吸氣為人勁。一般掌握提吸沉呼,但不要絕對化,有時肢體合勁時也要呼。另外,一個動作過程中,也可能有吸有呼,呼吸頻率與動作不一定一致,有時一個慢動作運行之中,可能呼吸幾次,有時一呼之中連發(fā)幾個動作(如“連珠炮”)。呼吸問題可參考拙作《周天開合論》。 3.打拳時口輕閉,舌尖抵上顎,但也不要過于著意。 4.打拳發(fā)力時,可以張口吐氣發(fā)聲,但不宜做作,發(fā)則必出自丹田。 5.打拳時面部神態(tài)也很重要,往往打拳時可以表現(xiàn)出一個人的氣質(zhì),因此,打拳時神態(tài)要自若。要從容不迫,不要擰眉瞪眼,也不能松松散散,或矯揉造作,故忌繃嘴、張口、吐舌、咬牙等病。 十五、周身各個部位之間的整體觀 打拳時要樹立周身一家,內(nèi)外一體的整體觀,防止“單擺浮擱’’之病。這就要注意在一系列的螺旋形式之中的各部勁力對立統(tǒng)一,對稱和諧是太極拳種種規(guī)矩的基本原則(基礎(chǔ))。為此,周身各個部位在運動中,要注意從總體上把握端正和諧、對稱統(tǒng)一的美的造型。當(dāng)然,太極拳之美,不僅在于造形,而且在心、在神、在韻、在功,做到美的造型與美的意境相統(tǒng)一。打拳的人要心意純正,拳勢工整,陰陽合德,天機活潑,一片神行。從而使自己在運動中得到健身健腦、積精提神、氣充勁足,以致能發(fā)揮出太極拳神奇的技擊力量和養(yǎng)性延命的功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