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死后,他的四十余名妃嬪被集中到大殿中,在太監(jiān)的監(jiān)視下勒令自盡?,F(xiàn)場哭聲震天,凄慘無比,不忍卒聽?!八艑媽m人盡數(shù)殉葬”,隨同朱元璋葬入孝陵。 多年后,朱元璋的子孫,英宗朱祁鎮(zhèn)終于決然廢除了殉葬這一慘無人道的祖制。 “自高皇帝以來,但逢帝崩,總要后宮多人殉葬,我不忍心這樣做,我死之后不要殉葬,你記住,今后再也不能有這樣的事情?!?br> 跪在床前的太子朱見深,鄭重地允諾了父皇的遺愿:“我一定會照辦的。” 天順八年(1464),38歲的明英宗朱祁鎮(zhèn)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無數(shù)刀光劍影、權(quán)謀斗爭,很快都將化為過眼云煙。 朱祁鎮(zhèn)這一生不算光彩。寵信奸臣、兵敗被囚、奪門之變,經(jīng)歷過種種艱難曲折。有過輝煌,也受過屈辱;原諒過兄弟,也殺戮過忠臣。 但他在臨終之際所做的這件事,廢除殉葬制度,卻令后世對他高看三分。朱祁鎮(zhèn)這個名字,也因此有了溫暖的色彩。 ▼ 殉葬是古代社會最殘酷的制度,最早興起于商周時期,最晚結(jié)束于清康熙朝。但是,在唐宋兩朝,其實是沒有妃嬪殯葬的。北宋讓先帝的妃嬪守陵寢,南宋的皇帝駕崩后,年少無子的嬪妃可以重新嫁人。 到明朝朱元璋時期,卻又恢復(fù)了這一慘絕人寰的制度。明史記載,朱元璋死后,四十余名妃嬪,被集中到大廳,在太監(jiān)的監(jiān)視下勒令自盡,“伺寢宮人盡數(shù)殉葬”,隨同朱元璋葬入孝陵。 朱元璋以“淮右布衣”起家而據(jù)有天下,為人兇狠毒辣,一生殺戮無數(shù),威權(quán)極盛。但在他內(nèi)心里,卻始終隱藏著恐懼和不安,他害怕失去既得的一切。 他廢除了丞相,清掃了權(quán)臣,懲治了貪官,制定了嚴刑峻法。每一個可能影響帝國安定的細節(jié),他都考慮得非常周全。 朱元璋是個極度自律又簡樸節(jié)儉的人,去世之前就已吩咐葬儀從簡。讓自己的嬪妃殉葬,應(yīng)該是為了帝國的長治久安。 歷史上,后宮干政、爭權(quán)奪利,導(dǎo)致朝綱敗壞者不計其數(shù)。朱元璋擔心重蹈歷史覆轍,為清除隱患而讓嬪妃悉數(shù)陪葬,這種可能性最大。 ▼ 從殘暴的朱元璋,到狠毒的朱棣,甚至連老實巴交的朱高熾,寬厚仁道的朱瞻基,死后都讓嬪妃們殉葬。唯有朱祁鎮(zhèn),他沒有偉大的成就,卻做成了先輩們沒有做的事,廢除了殉葬制度。 這并非偶然。只因他具備他的先輩們所不具備的一種能力——理解別人的痛苦。 他曾是一個錦衣玉食的皇帝,也曾是一個寄人籬下的囚徒。他深知弱者生存的不易,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決定違背祖制,去解救那些無辜的生命。這是一個勇敢而偉大的行為。 他一生中做過很多錯事和蠢事,但他比那些雄才大略的帝王更像一個“人”。他不是一個好皇帝,但他是一個好人。 天順八年正月,明英宗朱祁鎮(zhèn)結(jié)束了他傳奇的一生,終年三十八歲。太子朱見深繼位,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朝代就此拉開序幕…… ▼ 每次重讀《明朝那些事兒》,內(nèi)心總會掀起情感的波瀾。為帝王的雄才大略而感奮,為臣子的忠貞不貳而動容,為普通人的悲歡離合而掩泣,為大人物的家國情懷而感動。 《明朝那些事兒》是部好書,語言風(fēng)趣幽默,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jié)曲折,敘事如行云流水,讀來令人欲罷不能。 又有別于一般的歷史小說,內(nèi)容取材于正史,行文嚴謹,所述皆有出處。只要讀完此書,對明朝近三百年的歷史,就可以做到了然于胸。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作者石悅(當年明月)寫作《明朝那些事兒》時,還不到三十歲,正是思想最活躍的年紀。又純粹是出于愛好與興趣,沒有功利目的,因而寫作之時毫無拘束,才能將自己的才華發(fā)揮到極致,達到了一生難以自我超越的高度。 《明朝那些事兒》剛出版的時候,讀者爭相購買,一時間洛陽紙貴。迄今為止,累計售出一千多萬套,十多年來一直高居“中國暢銷圖書榜”前5名??梢娺@部書有多么受歡迎。 ▼ 在石悅寫作《明朝那些事兒》之前,明朝這段歷史是面目模糊的:特務(wù)暗殺,黨同伐異,皇帝昏弱,大臣無能,明明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萌芽,卻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沒有進入現(xiàn)代工業(yè)化時代,為近代百年屈辱史奠定了基礎(chǔ)。 事實果真如此嗎?《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拂開重重迷霧,還原了簡單結(jié)論背后復(fù)雜的歷史,向我們展示了人物內(nèi)心的掙扎與無奈。讓我們看到了個人力量在時代面前的渺小,也看到了讀書人家國天下的情懷。 讀完《明朝那些事兒》,對人性的認識更全面,對世事的洞察更深刻,對歷史的了解更客觀。 感謝石悅,感謝他的生花妙筆,讓我們能以如此輕松的姿態(tài),投入地閱讀一段厚重的歷史,并收獲滿滿。 《明朝那些事兒(最新增補版套裝共9冊)》已經(jīng)問世,新版做了百余處的修訂,近八十歲高齡的明史專家毛佩奇老先生親自審定。自己閱讀,作為藏書,或贈送給親友的孩子,都非常合適。 有興趣的朋友,可點擊下面的“看一看”了解一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