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雄老師聊太極389 陳雄老師太極拳體悟在“和美太極”平臺會不斷更新完善,轉(zhuǎn)載請標注作者“陳雄”和“和美太極” 點擊訂閱陳雄老師的太極拳體悟 楊式太極拳研練隨 拳勢下盤的沉穩(wěn)、牢固與平衡,與腳的功能部位有密切關(guān)系。腳的主要功能是承載體重、重心對應、吃勁受力和根勁運作,弄清楚這四個主要功能的作用和功能部位在腳哪處,對于太極拳初學者來說,是有必要的。 在太極拳的步型,是按一定要求所展示出一種靜止的下肢型態(tài)。步型的腿腳承載了全身重量,保持身體內(nèi)外的中正,使人身重心投影線落在重心支撐面內(nèi),是下盤穩(wěn)定的重要條件。不少太極拳初學者在理解認識下盤的技術(shù)問題時,容易把腳底的“承重部位”、“吃勁部位”混為一談,以為“承重受力”等于老練家所說的“腳底哪處吃勁”,其實是有所不同的技術(shù)內(nèi)涵,有如汽車底盤之承重力與發(fā)動機驅(qū)動車輪之行走力是不同的那樣。弓步兩腿腳如果以承重分虛實來說,前腿腳相對為實承載大約七成體重,后腳相對為虛承載大約三成體重。弓步兩腿腳如果以吃勁分虛實來說,若以后腿松腰塌胯接住對方雙手推按胸膛之力,那么后腿腳就會相對為實的吃住七至八成的松沉根勁,前腿腳相對為虛的吃住二至三成的松沉勁。若以前腿松腰落胯接化對方手扒肩背之力,那么前腿腳則是相對為實的吃住七至八成的松沉勁,后腿腳相對為虛的吃住二至三成的松沉勁。如果半馬步兩腿腳以承重分虛實來說,前腿腳相對為虛的承載大約四成體重,后腿腳相對為實的承載大約六成體重。如果以半馬步兩腿腳以吃勁分虛實來說,若以后腿松腰坐胯接化對方雙手推按胸膛之力,那么后腿腳就會相對為實的吃住大約七至八成的松沉勁,前腿腳相對為虛的吃住大約二至三成的松沉勁。若以前腿松腰收胯接化對方扒肩背之力,那么前腿腳則會相對為實的吃住大約七至八成的松沉勁,后腿腳相對為虛的吃住大約二至三成的松沉勁。腳吃勁的部位,應根據(jù)拳勢變化而轉(zhuǎn)換所定。比如承上一式左摟膝拗步練到右摟膝拗步左腳往外碾轉(zhuǎn)時,對于楊氏太極拳115式等大架來說,這是實腿腳碾轉(zhuǎn)的練法。腳往外碾轉(zhuǎn)時,腳跟為實吃勁大約七成,腳跟碾轉(zhuǎn)有利于在身體骨架上傳遞勁力,碾轉(zhuǎn)時與地心吸力相接;腳掌為虛吃勁大約三成,腳掌鋪地要保持敏銳的知覺,這樣處于支持轉(zhuǎn)換吃勁虛實的待命狀態(tài),謂之“虛中有實”。腳底虛實的吃勁部位,不是一成不變的,應根據(jù)拳勢變化而定,腳掌吃勁可以由虛變實,腳跟吃勁亦可由實變虛。比方說楊氏太極拳115式大架“轉(zhuǎn)身擺蓮腳”中的轉(zhuǎn)身動作,先是左腳跟往右外碾轉(zhuǎn),再是右腳跟接著往右外碾轉(zhuǎn),最后是以右腳掌為軸心的繼續(xù)往右外碾轉(zhuǎn)。腳起承重作用的部位,當然有合理受力的感覺,但是與“腳之吃勁”受力部位的感覺相比較,是有所不同的。在練功習拳中,是以腳跟為主腳掌為輔的吃勁還是以腳掌為主腳跟為輔的吃勁?這個問題不妨在生活中體驗一下,就會心中有數(shù)了。例一、當你幫人家推一輛載重三輪車爬坡,你出最大力氣推車時,感覺到腳哪里的支撐勁最大就應明白了。例二、當你參加拔河比賽時,感覺是用腳跟蹬力大啊還是用腳掌蹬力大。例三、當你扛著較重的煤氣罐行走時,感覺是使用腳跟為主吃勁走得穩(wěn)還是用以腳掌為主吃勁走得穩(wěn)。體驗腳的支撐勁也好,體驗腳的蹬力也好,體驗腳哪處吃勁走得穩(wěn)也好,都要找準身體重心對應作用于腳的部位(腳弓最高處至腳心)才能使腳底有關(guān)部位較好地吃勁。倘若或站或走時重心不穩(wěn),勢必影響到腳底有關(guān)部位的吃勁。再回到練功習拳上體驗一下,如果身體重心對應作用于腳跟給人推胸時,就會感覺到容易被人推得后仰失重,就是說抗推力較弱;如果身體重心對應作用于腳掌給人扒肩背或拽向前時,就會感覺到容易被人或扒或拽得前俯失重,就是說抗拉力較弱;只有當身體重心對應作用于腳弓最高處至腳心時,腳底有關(guān)部位才能較好吃勁而相對站穩(wěn)。腳弓最高處至腳心是身體重心對應作用于腳的部位,也有不少人說是重心落在那個部位的,有些拳師在文章中說:“以松功使意氣與重心沉入腳底”、“重心從軀干落在腳跟”、“重心從腰腹往下松沉落到涌泉”等等。以松功確能使意氣沉入腳底的,但是從科學上說,意氣松沉到腳底不等于身體重心落到腳底,身體重心順著松沉勢下降是有限度的,不管是架勢下多么低還是松沉功夫多么高,身體重心都是落不到腳底那么低的,都不能把身體重心移至腳底,僅是以意識引導拳勢動作之練法的假借追求和練拳感覺而已。以意氣松沉的手段由肩、脊腰、胯、腿后及內(nèi)側(cè)、膝窩、小腿后及內(nèi)側(cè)、腳踝、腳盤來導入腳底涌泉穴培養(yǎng)根勁,謂之師爺雅軒公說的“與地面過電打通”。實腳是垂直支撐身體之根,謂之主根;虛腳是斜向支撐身體之根,謂之副根。得法練松出根勁,有了根勁更放松。由此練出根勁后,再進階學練接勁、化勁、發(fā)勁,這是楊氏太極拳較為重要的練法。行拳時身體重心落在腳跟,不要把涌泉穴踩死,空出足心,涌泉吻地,意氣勁才走得順暢。如果涌泉穴并沒有被身體重量壓死,則能保持敏銳的知覺去吻地相合,腳底根勁才可以由涌泉正常運轉(zhuǎn)。腳下之根不是僵死的,而是靈變的活根,所以得靠涌泉一吸一放運作好。放松照海穴有助于腳之沉彈轉(zhuǎn)換,尤其是腳內(nèi)側(cè)的一沉一彈之勢;亦有助于腳內(nèi)側(cè)、腳外側(cè)的陰陽平衡。腳外側(cè)是習慣有力貼地的,腳內(nèi)側(cè)則是習慣沒用勁與地相合,如果以照海穴松沉帶動腳內(nèi)側(cè)意氣沉實于地而由弱變強,那么腳外側(cè)、腳內(nèi)側(cè)就會陰陽平衡了,腳就會站得更沉穩(wěn)。前輩說的“根起根落”,體現(xiàn)了腳的松沉和腳的輕靈,都需要松腰、松胯、松膝、松踝與沉彈、虛實功夫的有效支持?!叭缏谋”?、“足如輕踏在棉絮上”,是指腳下輕靈功夫的較高境界,要求我們行拳時把腿腳往下落地的作用力降到最小限度。 “先在心,后在身”的練出腳之沉輕兼?zhèn)涔Ψ颉?/span>通過運動生物力學剖析讓我們知道:習拳者在站立時,重心線(指通過人體重心向地面所引出的一條垂直線)在兩腳的中間位置,有些人說某個姿勢動作時重心就會在兩腳中間,這種說法也是不大科學不夠嚴謹?shù)?,位于兩腳中間的不是重心,而應是重心線。重心(簡單的說是人物重力的中心,地心引力的存在就會有重心)一般在身體正中面上第三骶椎上緣前方7厘米處,由于性別、年齡、體型的不同,身體重心位置會略有不同重心也會隨姿勢動作變化而移動改變一點。當身體重心對應作用于腳弓最高處至腳心的部位時,身體是最穩(wěn)定的,又是用力和消耗體能最少的狀態(tài),所以練功習拳時身體重心要對應作用于腳弓最高處至腳心。五、身體重心對應作用于兩腳的移動要以重心線為中軸保持對稱平衡比方說楊氏太極拳108式小快架中的“右飛踢”動作,起跳時的身體重心應該是垂直向上,當身體重心對應作用于兩只腳中間的時候再起跳,這樣才能在起跳過程中控制住好重心,如果你起跳的時候就已經(jīng)失去重心,試問你還能跳起來嗎?可以看出,正確調(diào)整人體重心線是較為重要的。垂直上下穿過人體重心的那根無形的線,我們稱之為人體的重心線。直立運動中的人體由兩腿腳支撐全身的重量,并通過換步移動維持身體的平衡。也就是說要始終以重心線為中軸保持對稱與平衡。由于兩腿腳在運動中支撐全身重量的方式不同,則重心線的位置也有所不同。綜上所述,在練功習拳的多數(shù)情況之下,以腳跟為主、腳掌為輔作為承載體重的部位;腳弓最高處至腳心是身體重心對應作用于腳底的受力部位;以腳底涌泉穴吻地開合勢為主、照海穴沉彈勢為輔作為松沉根勁的終端和“勁起于足”及松彈勁的源頭,初學者宜著重體悟太極拳經(jīng)中的“由腳而腿而腰”和楊式太極拳名家鄭曼青說的“一切運作在涌泉”,一切運動都從涌泉帶動,由腳底根勁出發(fā)。 修改于2021年6月8日
評論處大家可以補充文章解釋不對或欠缺的部分,請勿謾罵。這樣下一個看到的人會學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