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靈隱燒香,必過一橋。此橋名曰回龍橋。 過回龍橋右拐,穿過大墻,就到了北高峰的山腳。 山腳西側有一條便道,緩緩而上,不過二百步許,你會看到有一座殿堂。這里喬木深深,芳草萋萋,游人鮮至。比一墻之隔的大雄寶殿更平添一分佛門的肅穆和清幽。 是的,上山了。 杭州電視機廠,尤其是在一些老職工中談起“山上的時候”,那么,“山上”的含義是不言而喻。之所以能帶來人們對歲月的回顧和感念,是因為杭州電視機廠從1973年建廠始到1978年搬遷止,有五年多的光陰是在這靈隱寺方丈殿度過的。以后人們總是習慣地把這段歷史稱為”山上的時候“。杭州電視機廠就是在這里誕生、起步并得到初步發(fā)展。 今天,殿堂里佛像端坐,裊裊青煙中梵語聲聲,“山上人”恍若隔世。在這里探尋一家企業(yè)的淵源,實在令人思?萬千,如果是社會學家、歷史學家肯定可以發(fā)掘更深刻的內(nèi)涵,即使只是粗略地向朋友們介紹杭州電視機廠的一段歷程,也無法避開一個癲狂時代的驚風暴雨。 從歷史上看,古剎靈隱曾多次焚毀,眾菩薩能過”文革“劫難,實屬天大造化,只是那吃”白食“的和尚豈能再留,于是乎僧人們紛紛打點行裝各奔東西。方丈殿由此冷落。春去秋來,風剝雨侵,古廟已殘破不堪。 1969年夏天,”五七“道路的口號聲震天價響,大批干部涌向農(nóng)村戰(zhàn)天斗地。當時市級機關”五七“干校設在喬司,但有些老弱病殘人員實在不宜農(nóng)活,當權動了慈悲,那就留在城里辦個廠吧。 辦工廠要場地,轉了幾圈,最后看中了這空空蕩蕩的方丈殿。廟破又何妨,更好煉紅心,大腿一拍,定了!于是有了白手起家,五個背包辦工廠的佳話。接著新鮮血液也不斷涌進,招進40名豆蔻年華的初中生。 要說神也真神,雖說是半路出家,小廠卻辦得有模有樣,從生產(chǎn)話筒到5瓦擴音機,三路載波機,一直產(chǎn)銷兩旺?!拔迤摺备尚T臼且恪跋葱母锩妗保苍S是山高皇帝遠,這小廠一來二去,竟賺了一筆錢。哈哈!足有25萬,那年頭可不是小數(shù)目了,儼然是個小財主了,足讓人刮目相看。看來第一個來“山上”安營扎寨的非“五七”干校莫屬了。 盡管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但要想做電視機的夢,恐怕還未必。要說是哪路英雄來闖山門,還須細細道來。 如果說電視機和王星記(扇廠)也有一段因緣,那今天的朋友可能更為不解了,還是長話短說。 1969年的下半年到1971年間,浙江電子行業(yè)部門有一場會戰(zhàn),組織全省廣播電視設備、基礎原材料、半導體器件協(xié)作攻關。由于廣泛宣傳電子技術的發(fā)展前景和應用,使得各行各業(yè)人士大開眼界。電子技術在國民經(jīng)濟、國防建設與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人們贊嘆不已,從而激發(fā)了一個發(fā)展電子工業(yè)的熱潮。 電子技術神奇而不神秘,上?。∮谑谴笮S家爭相一顯身手。當然,產(chǎn)生在那個年代里,這種帶有會戰(zhàn)色彩的生產(chǎn)運動其利弊得失已有定論。在這股生產(chǎn)熱潮中,東風扇廠不愧為佼佼者,在眾多好手中搶到了電視機這個試制項目。 扇廠把調來的一批無線電技術人員和部分工人組成一個電視機車間,瞄準國內(nèi)唯一的黑白14英寸電子管電視機,模仿地進行生產(chǎn)。在當時的條件下,人們付出的代價是可想而知的?!百u了孩子買合籠,不蒸饅頭蒸(爭)口氣。至今回味,仍讓人感嘆不已。 這樣浙江第一臺東風牌電視機就在東風扇廠問世了。 不過,電視機和扇子畢竟風馬牛不相及。從生產(chǎn)管理到原材料調配都存在一系列問題。上頭終于發(fā)話了,還是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多用點力氣吧。上級指示,扇子廠還是做扇子。 這樣,東風扇廠”橋斷路絕“,產(chǎn)品技術唯有轉讓。忍痛割愛,但求有個好人家。 ”五七“干校無線電廠在靈隱,東風扇廠在鄰近城站的葵巷。拉拉夠不著,喊喊聽不見。俗話說,無巧不成書。但真要得到這個”巧“,也是要有條件的。 跨入上世紀70年代不久,杭州市有關部門就制定了杭州工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電視機就是其中一個項目??吹叫值苁∈性陔娮赢a(chǎn)業(yè)的步伐日趨加快,杭州電視工業(yè)上馬也是迫在眉睫了??烧嫦胍顿Y一個專業(yè)電視機生產(chǎn)廠,那還得拍拍自己的口袋,沒錢! 但解決不能光拍口袋,要拍腦袋。有人提議了,能不能在現(xiàn)有的基礎上動動腦筋,無非是少花錢多辦事,不花錢也辦事。想來想去,果然,得出一個萬全之策。 ”五七“干校那個廠不是有場地、有資金嗎?扇廠處境尷尬,但有技術有產(chǎn)品啊??磥磉@本是水到渠成的事。一張紅頭文件,兩家就合成了一家。 1973年1月,五七干校更名為東風電視機廠,性質為全民所有制企業(yè),歸口杭州市電子儀表工業(yè)局。鑼鼓聲中,東風扇廠電視機車間一行40余人,高高興興”上山”入了伙。 扛來”東風電視廠“這面大旗,山頭上一矗,即刻招兵買馬。怎么說呢,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啊。委實百十來號人,三個車間一分,三個科室一攤,人手處處捉襟見肘。于是,火燒眉毛地從杭州無線電四廠搬來救兵22人。人是世間第一個最可貴的,什么時候也沒有比眼下更有 體會了。 也許有人要發(fā)話了,趕緊招工啊。招工,門都沒有!那年頭是要有指標的。 還是”婆婆“沉得住氣,沒有指標,又有何懼哉,我電子儀表局自有辦法。 說來杭州電子儀表局有個寶貝疙瘩,因為太寶貝了,藏在了深山冷塢里。杭州無線電二廠,是電子儀表局的第一廠,生產(chǎn)晶體管,那年頭這可算得上”天子驕子“了,作為小三線,遠遠地窩在昌化大山溝里。 實在是生不逢時啊,居然英雄無用武之地。 因無產(chǎn)品,工人曬日頭,打撲克,天長日久如何了得。電子儀表局決定從二廠抽部分人員充實杭州各廠家。 好事啊,用今天話來說是雙贏。能跳出山溝自然是喜出望外,接收廠家更是求之不得。這就叫皆大歡喜。 這樣,山上的破廟里又駐進了一彪人馬。對以后發(fā)展到四五千人的大廠來說,這區(qū)區(qū)60余人何足掛齒,用杭州話來說,”花兒不起“。但在當時,卻是增添了三分之一的人力。這部分工人大多有幾年工齡,有一定技術,能適應工廠的生產(chǎn)和管理,不能不說是支生力軍。 主力就說得差不多了,但還有一支精干的小分隊萬不可遺漏。同年7月,又從杭州電池廠接收了一個電視機試制小組,約10人。別看人數(shù)少,但都是精兵強將,帶來的”小寶貝“好生了得,日后大展宏圖,亦悲亦喜,全在其中。 話說到此,告一回合。 總之,1973年底,全廠職工人數(shù)為191人。為了一個共同的事業(yè),一聲令下,四面八方會聚”山上”。 千言萬語一句話——社會主義好! 從那時起,這家企業(yè)翻開新篇章。至于,以后數(shù)十年的風風雨雨,甜酸苦辣,幾多風花雪夜,幾多電閃雷鳴,一言難盡,且看下回。 |
|
來自: 龍在飛op4opwes > 《杭州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