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是中國近代一個著名的人物,以一介女流之身執(zhí)掌了大清近半個世紀,她的手段和能力還是有的,但基本上都用于了內(nèi)斗。 咸豐1861年病死,在臨終前曾任命了御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大學士肅順和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這八人里有文有武,有漢有滿,看起來搭配非常合理。 但與此同時,他把“御賞”印章給了慈安,將“同道堂”印章給了皇子載淳(也就是后來的同治),往好了說這是制衡,大臣與后宮勢均力敵,從而保障皇權(quán)。但另一個方面其實就是讓各方爭斗,如果出現(xiàn)了極其強勢的一方,那最終的結(jié)果就是一方獨大,皇帝成傀儡。 很不幸,咸豐后宮中的兩位佳人都是強勢的人。 慈安、慈禧聯(lián)合恭親王奕訢等人發(fā)動辛酉政變,顧命八大臣之首的肅順被殺,載垣、端華被賜自盡,其余五人也全都被罷官??蓱z那八人在官場摸爬打滾一輩子,最后輸給了兩個女人。 此后慈安與慈禧開始“垂簾聽政”,不過慈安的權(quán)力欲望不大,很少插手政事,所以軍政大權(quán)就逐漸掌握在了慈禧手里。 雖然對外是一團糟,但對內(nèi)慈禧的統(tǒng)治是相當穩(wěn)固,這幾十年里內(nèi)亂就沒有斷過,捻軍也好,太平天國也好,在她當政期間基本都被擺平了;朝中輩出的牛人,像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等,她在世時也都非常老實。 即便是八國聯(lián)軍侵華,慈禧被迫出逃的路上,依然牢牢地掌控著大清政權(quán),這一點真是讓人不得不服。 那么慈禧是如何做到這一切的呢?主要在于她這兩大王牌。 一、善于聯(lián)合關(guān)鍵人物,步步為營 在咸豐死后,慈禧與慈安都不甘任幾位大臣擺布,但憑她們是無法斗得過“贊襄政務大臣”組合的,所以只能借勢。從哪里借呢?她們先把目光放在了朝中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以及軍機大臣瓜爾佳·文祥的身上。 奕訢是咸豐的弟弟,從小就有賢名,有賢名沒關(guān)系,但偏偏咸豐很平庸。想必在咸豐的成長道路上,沒少聽人夸弟弟,在他心里難免就會生出一種感覺:都是一個爹生的,為啥你就聰明我就普通? 等咸豐登上皇位后,對于這樣一個被群臣夸的弟弟,自然會心中猜忌,所以他重用肅順等人,有意地讓這些臣子排擠奕訢。奕訢不敢對咸豐怎么樣,但心里肯定是對肅順等人恨之入骨。 文祥本來也很受咸豐器重,他是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大臣,但是他與肅順等人有矛盾,英法聯(lián)軍侵華咸豐逃亡承德時,文祥和奕訢被命令留在北京與洋人議和。 這時誰都不知道洋人所求是什么,萬一洋人不接受議和,那文祥和奕訢還會被當作首犯給抓起來,所以這兩人被留下來心里一定會有怨恨。 再加上咸豐留下的八名輔政大臣中有四人是軍機大臣,軍機大臣一共也才五人,被排擠的文祥自然選擇了站在兩宮太后這一邊。 兩個后宮女子、一個被排擠的大臣、一個靠邊站的王爺,看起來還是無法與如日中天的輔政大臣相斗,但是慈禧很聰明地看出了關(guān)鍵所在,事成與否主要看兵部侍郎瓜爾佳·勝保。 勝保雖然只是侍郎,但他從1856年開始負責鎮(zhèn)壓捻軍,手里掌握著清朝大部分軍權(quán),他曾經(jīng)在八里橋與英法聯(lián)軍激戰(zhàn)還受了炮傷,對于逃跑的肅順等人心里是鄙夷的,所以加入了留守的奕訢集團。 任何一個時代有兵才能笑到最后,所以咸豐的遺命還沒熱乎,就被人推翻了。 斗倒了外敵,雙方瓜分勝利果實。在奕訢的授意下,勝保奏請“皇太后親理大政,并簡親王輔政”,于是就形成了太后垂簾、親王輔政的政治格局,暫時穩(wěn)定了下來。不過太后畢竟處于深宮,加上女眷的身份多被輕視,所以奕訢隱隱成為清廷的執(zhí)政者。 權(quán)力的天平漸漸傾斜,慈安倒沒感覺有什么,但掌控欲極強的慈禧就開始不安了,她的心里最大的敵人也由贊襄政務大臣變成了恭親王奕訢。 奕訢掌握了朝政以及外交大權(quán),看起來是無法斗得過,慈禧也沒有直接爭鋒相對,而是通過聯(lián)合幾方慢慢削弱奕訢。 因為與西方人打過交道,奕訢很明白靠一個腐朽落后的大清是無法反抗的,所以極力推行洋務運動、興辦新式學校。 這些舉措對中國來說是好事,不過朝中也有反對力量,比如烏齊格里·倭仁等頑固保守派認為學習西方就是誤入歧途,長此以往會“變夏為夷”,以至于亡國滅種。倭人這些人雖然沒多大實權(quán),但卻是當時不少讀書人的代表,聲勢比較大,這是慈禧拉攏的其中一方。 而且奕訢是滿清皇族,他推行洋務運動本質(zhì)是為保全皇室的權(quán)力,所以他也主張打壓、削弱地方豪強,這樣就引起了曾國藩、李鴻章為代表的湘淮勢力的不滿,又給了慈禧機會。 聲勢有了,實力也有了,慈禧就開始發(fā)難,暗中支持頑固保守派向奕訢施壓,使得奕訢答應西方列強的一些事情無法做到,無法滿足列強的要求,列強也開始對奕訢不滿。 最絕的是,奕訢的根基在于皇室宗親,慈禧就提拔惇親王奕誴、醇郡王奕譞來釜底抽薪,使得皇室宗親也各懷心思,沒有全力支持奕訢。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奕訢毫無還手之力。最終在1865年3月初五,一個毫不起眼的編修彈劾奕訢攬權(quán)納賄徇私驕盈,7天后奕訢就被免去議政王和其他一切職務。 奕訢之后,靠著平定太平天國而崛起的曾國藩及其背后的湘軍,又成了慈禧的心頭大患。 如果湘軍是鐵板一塊,那大清估計要提前滅亡,慈禧便拉攏了左宗棠,扶持了李鴻章創(chuàng)立淮軍,讓湘軍不得已走向了裁軍之路。在曾國藩后李鴻章強大起來了,慈禧又扶持起張之洞。 總之,慈禧極為老辣,沒有勝機絕不出手,通過步步蠶食掌握局勢。等到要出手時絕不含糊,機敏果斷,將一眾人杰都玩弄于鼓掌之中。 二、垂簾聽政,站在權(quán)力的制高點 任何一個封建王朝,除了明目張膽地造反,基本上都會對皇權(quán)恭敬。咸豐死后,年僅6歲的載淳繼位,是為同治皇帝。慈禧是同治的生母,有這層身份在她能夠代行皇帝職權(quán),這直接讓慈禧站在了權(quán)力的制高點。 即便大家都知道圣旨或許是慈禧下的,但圣旨在,不聽就是造反,誰敢不聽?一些人為了得到權(quán)力也就自動向慈禧靠攏了。 不過垂簾聽政也是有時限的,畢竟同治也在長大,然而在十來年的時間里,慈禧羽翼已經(jīng)豐滿??滴?歲登基,14歲親政,但慈禧硬是拖到了兒子18歲才讓他親政,即便名義上親政了,權(quán)力還是在慈禧手中。同治19歲就身死,跟心中的抑郁也有很大的關(guān)系。 對于自己的親兒子,慈禧并沒有太多的感情,兒子死了不要緊,麻煩的是該如何繼續(xù)鞏固自己。如果是其他宗親來當皇帝,慈禧就沒理由繼續(xù)掌控權(quán)力中樞,所以她做了一個'違背祖宗的決定’。 慈禧在同治駕崩后的御前會議上,欽點了年僅4歲的載湉為帝。這個人物的選擇非常重要,如果皇帝是同治的侄子輩,那慈禧就成了“太皇太后”,這個身份自然無法再垂簾聽政;而如果皇帝是同治的成年同輩,那慈禧就自動失去了理政之權(quán)。 所以載湉對慈禧來說,是再也合適不過的皇帝人選,年紀小好控制,與同治載淳是同輩,慈禧也能當他的“母親”,繼續(xù)垂簾聽政。 唯一的麻煩是大清皇位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兄終弟及的情況,讓載湉登基有違祖訓,但此時皇室宗親里最大的實權(quán)人物是醇親王奕譞,此人就是慈禧扶持起來的,對于慈禧的決定沒發(fā)表任何意見。宗親領袖都如此,其他人更不可能去觸霉頭。 因此載湉順利繼位,是為光緒,慈禧又得到了數(shù)十年的權(quán)力延續(xù)。 靠著這兩張王牌,慈禧的地位無比穩(wěn)固,其實客觀地說,她的手段確實爐火純青,若是在時間更遠的古代,她或許能成為一個不錯的執(zhí)政者,奈何晚清的時局不比往昔,她再只顧自身權(quán)力,害的卻是整個國家! 千萬不要把你同事當朋友情商高手李鴻章的成事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