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克的經(jīng)驗抵得上一噸的理論?!鳡?/p> 俗語,往往都隱藏著深刻的道理。俗語是一代又一代的人的經(jīng)歷總結,是祖祖輩輩的生活智慧。經(jīng)歷過歲月的沉淀,這些俗語對現(xiàn)在依舊適用。就如常常被提起的“父不進子房”。其實“父不進子房”還有下一句——“官不入民宅”,這句話更是這兩句之中的精華,是上一句的衍生和升華。俗語“父不進子房”,下一句才是精華,蘊含著深刻的道理。 首先,我們先來談談這“父不進子房”,字面上看是父母不應該走進子女的房間,但實際意義表達的要表面的深刻。這不僅是字面上父母不走近子女的房間,還表明:為人父母者,要尊重孩子的私人空間。這句話對于今天仍然使用,父母與子女之間,不管關系再好,也要留有隱私和尊重,不能總想窺探子女的隱私,總想將他們緊緊的抓在手中。和諧的親子關系往往是相互留有尊重與信任,尊重孩子有自己的秘密。并不是孩子年紀小,就可以隨意窺視孩子的隱私。適當?shù)慕o自己和子女留下適當?shù)目臻g,適當?shù)谋3志嚯x,才不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讓孩子產(chǎn)生不安全感。 特別是已經(jīng)結婚了的子女,父母與子女更要注意保持距離。子女已經(jīng)長大,總要離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有各自的難關要闖,不能以愛為名,將他們永遠的束縛在小小的天地里,一味地干涉,一味地反對。有贊成有反對,適當?shù)奶嵋庖?。當然肯定有人說,父母與孩子之間保持距離,就不會造成父母和孩子之間越來越疏離嗎。我認為是不會的,反而心會離的更近,試想當你有一個尊重自己隱私的父母,讓你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不以為你好而“綁架”你,你還會和父母鬧掰嗎?不會吧。尊重是相互的,愛也是。你的父母對你的愛,你不會因為一時的不理解而感受不到,為什么還會和父母疏離呢? 接下來要說的“官不入民宅”也是這個道理,“官不入名宅”表面上是當官的人不要隨意的跑到老百姓的家中,實際上暗示著:官和民走太近,對自己和那戶百姓都不會有好處。對于古代的百姓來說,當官的來自己家總是壞處比好處多。來的若是貪官污吏,那官入民宅就是來討要銀錢,或者巧取豪奪。若是兩袖清風的好官來自己家里例行公事,那要么是家里得人有出事了,要么就是犯事了??傊瑢τ诠賳T百姓總是懼怕的,自然是不希望官員隨意來到自己家里。 而對于官員來說,為官者總是到百姓家跑,哪怕真的是去體恤民情,也會被人傳閑話,扣上受賄的名頭。并且也會給那些心懷不軌,想走黑路的百姓機會,讓他們鋌而走險通過巴結當官的人,來得到他們所想要的。因此,為官者若是常常光顧百姓的家里,哪怕是真心為人民服務,兩袖清風,也會有不知實情的百姓被有心之人誤導,認為這當官的已經(jīng)失去了道德底線,不再公正廉潔。從而導致一個惡性的循環(huán),將事情愈演愈烈,越來越糟。 “官不入民宅”還暗示了官與民之間那緊張的關系,可以說是那個時代的一種遺憾。這種距離感,隨著時間的增長,在漸漸的縮短。在當今這為官者為人民服務的新時代里,真正為民服務的人不是多跑幾次普通百姓家就能體現(xiàn)的,而是把自己的姿態(tài)放低,和百姓一起解決問題,從百姓的角度考慮,解決百姓最擔憂最急切的問題。是心系百姓,急百姓之急,憂百姓之憂。總的來說,這簡簡單單的十個字,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將它領會到心里的人,總是受益匪淺。“父不進子房,官不入民宅”這簡簡單單的俗語,卻是話糙理不糙,為人處世的道理都濃縮在這十個字之中。這道理淺顯易懂,但影響深遠至今仍然適用,甚至還能與現(xiàn)在的一些事情相聯(lián)系。 俗語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結晶,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生活智慧。即使這些話語產(chǎn)生的年代離我們遠去,甚至還不知道它們流傳的源頭,但它們時時刻刻的提醒著我們,提點著一代又一代的人。這些通俗易懂的話語,在廣大群眾中口口相傳至今,教會我們?yōu)槿颂幨?,教會我們福禍相依,教會我們?nèi)诵员举|(zhì)。它們雖簡單,但蘊含的智慧足以讓我們少走些彎路,看清些人性。 因此,我們也應該如前人一般將這些俗語傳承下去,啟迪后世,不應該讓這些文化結晶都消失在茫茫的時間成河之中。俗語,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理應受到尊重與保護,當然若是一些已經(jīng)不合時宜的俗語自然要被淘汰。面對這些俗語我們也要批判繼承,不盲目的相信,不盲目的不信。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nèi)容,快來關注秀兒憶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