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AMC95%的回現來自“三打”。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三重”變成了不良資產行業(yè)論壇、會議的熱門議題;領導們紛紛表示不良資產處置要運用投行手段,要從“三打”轉變?yōu)椤叭亍?。好像“三打”就對不起我們金融機構高大上的形象? 傳統(tǒng)不良資產處置的“打折、打包、打官司”,素有“三打”之稱。四大成立時,對不良資產的處置并沒有什么歷史經驗可以參考,據說四大曾一度曾飛往日本、歐美學習先進的處置經驗,學到的本質說到底還是想辦法把錢收回來,討債就成了一線員工特別是分公司的日常工作,四大經常自嘲為“討債公司”。 實際上,AMC內部對于不良資產業(yè)務,有著一條內心深入的鄙視鏈: 投行>資管>非金債>特殊機遇>債轉股>傳統(tǒng)不良(打折買、打折賣、打官司) 大致如此,既有20年走過來的心路歷程,也有現實的利益考量。老一輩的不良資產人,從銀行到了AMC,一下從放貸變成要債的,在司法不健全的情況下,向國企討債,欠錢的大爺,討債的孫子,難怪老一輩的不良資產人會向往投行的感覺。資產管理公司經過20年的發(fā)展,基本都形成了金控集團,集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基金全牌照業(yè)務。曾有領導感嘆,“我們資產管理公司終于做得像金融機構了!” 股改、引戰(zhàn)、上市,不良資產是核心、是概念,丟掉了傳統(tǒng)不良肯定是不行的,但依然講“三打”又不能展示AMC金融機構的專業(yè)水準。開會都不稀罕提“三打”了,太low!“三重”、“投行化”就立刻高大上。 為什么強調三重? 重整、重組、重構!具體來說: 重組,說白了是債務的重新安排,約定新的合同條款,包括期限、利息、擔保條件等等;資產公司的附重組條件的非金不良業(yè)務屬于這一類。當前,金融機構這一波不良爆發(fā)到現在,銀行等機構還比較喜歡跟資產公司合作為一些大客戶做類似安排。 重整,即利用重整程序的法定性,統(tǒng)一暴露所有債務,凍結鎖定所有資產,根據資產負債情況,對資產進行出售、剝離、運營或增值運作,整合資源,最大化實現資產價值,從而一攬子徹底解決所有債務; 重構,即對問題企業(yè)或機構的資金、資產、人才、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重新配置或外部引進,構建新的生產經營模式,幫助企業(yè)擺脫困境,實現企業(yè)價值再造和提升,使企業(yè)獲得重生。 一般而言,能進入三重的項目,大部分有規(guī)模,單個項目的成功,在不需要投入太多人力的情況可能獲利豐厚。相比,“三打”有點像來料加工,掙的是牌照、信息不對稱、資金成本低的錢;但當前資產偏貴,2017年以來AMC傳統(tǒng)不良成本高企,利潤空間有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觀察一下信達、華融年報上,傳統(tǒng)不良資產IRR的下滑趨勢。 再從講故事的角度來看,“三打”簡單粗暴,打官司、打折、打包能講出什么來,講出來資本市場也不相信這有什么技術含量(筆者強烈不認同);“三重”的項目則正好相反,項目背后的故事性往往跌宕起伏,交易結構做出來往往自己都陶醉(如此完美),財務模型上結果獲利豐厚,項目組還能調動公司各部門、分子公司資源。如此更能體現AMC的金融專業(yè)能力,項目干好了,幾個成功案例拿出手,領導對外宣講好說又好聽;干一個幾十上百億的項目可以吹一輩子。 “三重”雖好,“三打”依然是處置基本盤 故事講多了,往往自己都信了! 重整、重組、重構往往要調動大量資源,包括資金、資質(牌照)、社會關系、政策支持等等,所需的專業(yè)能力往往跨領域,金融、法律、融資、產業(yè),不良資產往往只是金融工具。不良資產市場格局的現實,是頭部企業(yè)強大的資源能力,說白了,“三重”雖好,玩得起“三重”的機構卻寥寥有限。 再就是“三重”業(yè)務機會的稀缺,不良資產的涉及企業(yè)以民營的中小企業(yè)為主,多數是加工制造業(yè)與貿易流通業(yè),產業(yè)結構決定了三重的可行性不高。一個近乎絕對的“賣方市場”,銀行等上游機構開始向不良要利潤的當前,AIC的出現,四大資產的“三重”機會都越來越少了,更別說市場機構了。 從企業(yè)經營的策略來說,三重項目往往歷時少則2年,多則數年,不確定性很大,成功率也不高。媒體往往只看到幾個成功案例的市場宣傳,而背后還有多個項目焦頭爛額,遙遙無期。 “三打”怎么了,打包打折快速回收資金,打官司司法拍賣每年處置掉數千億資產,養(yǎng)活了我們這個行業(yè)大部分從業(yè)人員,四大資產95%的回現來自“三打”。所以,別嫌棄“三打”的low,別嫌棄“三打”的簡單粗暴,這是我們不良資產處置的主流方式,是我們的基本盤。 E N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