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穿越回1949,你會選中哪面旗幟? 中國的國旗是五星紅旗,這是所有中國人都知道的常識。也正因為太熟悉了,所以往往不會去想這樣的問題——為什么國旗的圖案會是這樣?誰設計的?從來都是這樣嗎? 其實,不要說五星紅旗,就是“國旗”這個概念,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也是一個很年輕的新事物。古代中國有軍旗、王旗,沒有國旗,因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國是天下之中,沒有必要搞個形象來代表。 但隨著晚清時期國門被列強打開,中國被迫加入了近代國際體系。在這種情況下,搞一面可以標識國籍,代表國家整體的國旗就非常有必要了。 1889年,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面國旗——大清的“黃龍旗”出現了,也稱“黃底藍龍戲紅珠圖”。黃天,青龍,紅日,倒也頗具“中國特色”,就是太難畫了……1912年,隨著大清的垮臺,這面使用了24年的國旗走入了歷史。 取代黃龍旗的是北洋政府的“五色旗”,用紅、黃、藍、白、黑分別表示漢、滿、蒙、回、藏五個民族,也有傳統文化中“五行”的寓意。隨著北洋政府在1928年的覆滅,五色旗被青天白日旗取代。 ▲圖案比較復雜,但意義一目了然 1931年11月19日,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第一個社會主義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江西瑞金成立。這個新生政權當然也有自己的國家和國徽,國歌就直接采用了《國際歌》。直到紅軍長征到達陜北,達成國共合作前,紅軍一直都是在這面旗幟下奮戰(zhàn)的。 1949年,經歷了艱苦抗戰(zhàn)和解放戰(zhàn)爭的中國人民,終于迎來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腐朽的國民黨政府被打垮了,一個新政權,一個新國家將要建立,中國人需要有一個全新的形象來代表自己——這個新國家,要叫什么名字?用什么旗幟,什么徽章,唱什么歌? 1949 年 6 月 15 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北平召開。 籌備會設立6個工作小組,其中第六小組的任務是研究草擬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等方案。組長是馬敘倫,副組長為葉劍英(后增加了沈雁冰),組員有張奚若、田漢、錢三強、李立三、廖承志等14人。 那么,國旗、國徽、國歌,就是這十幾位代表關起門設計出來的嗎?并非如此。 這十來位雖然都是頂尖人物,但這個形象設計可是要代表全體中國人的,最靠譜的辦法,還是要發(fā)揚民主,依靠群眾智慧。畢竟,這是個包含了政治、民族、文化、審美等諸多因素的技術活,閉門造車不可取。 7月15日至26日,《人民日報》、《新民報》、《光明日報》等各大報紙相繼刊登了第六小組發(fā)出的征集國旗、國徽和國歌的啟事,列出了國家象征設計的原則,比如國旗國徽要反映中國特征、政權特征、以莊嚴簡潔為主、圖案以紅色為主,國歌要反映新中國之遠景、不宜過長等。 在第六小組的工作中,國號是最先解決的。 在政協籌備會上,有各種各樣的國號提案——“中華人民民主國”、“中華民主共和國”、“民主主義人民國”、“中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學蘇聯)、“中華聯邦民主國”(學美國),還有干脆就叫“共和國”的。 ▲這位“降將”對新中國的標志設計貢獻頗多 經過討論,最后集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人民民主國”這兩個選項上。 到底叫什么好呢?這時候,兩位黨外人士起到了關鍵作用,一位是“降將”張治中,不久前他還是國民黨政府派來談判的首席代表,后來卻因為對國民黨失望而留在了北平,現在已經是人民政協的一員了。 張治中認為,“'共和’這個詞的本身就包含了'民主’的意思,何必重復?不如就干脆叫'中華人民共和國’。” ▲張奚若,無黨派民主人士 清華大學教授,新中國第二任教育部部長 另一位無黨派人士張奚若指出,民主一詞來自希臘,原意與人民相同,“豈有'人民’而不'民主’的呢?,所以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最恰當?!睆堔扇羰菂⒓舆^辛亥革命的老同盟會會員,又是愛國民主運動和反對內戰(zhàn)的中堅人物,說話是很有分量的。 兩位民主人士的意見最終被采納,在政協的第一屆全體會議上獲得高票通過,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了正式國號。 國歌的選取略有曲折,因為最初的設想,是新譜一首歌曲。在三個月的時間里,共收到歌譜632件,歌詞694件,經過甄選,只有少數符合要求,但經樂隊試奏后,均感覺不令人滿意。 ▲國歌的曲作者聶耳和詞作者田漢(右) 看來,在短時間內新做一首歌曲是比較困難了。于是,經周恩來提議,眾代表討論,一致同意將《義勇軍進行曲》定為代國歌。為什么是代國歌呢?因為最后的決議是這樣寫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strong> 這一“代”就是55年,中間還經歷了受政治運動沖擊多次刪改歌詞的風波,直到2004年第十屆全國人大,《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正式寫入了憲法。 競爭最激烈,也最有意思的一項,還得說是國旗的設計。 旗幟的設計相對簡單,門檻不高,一旦被選中,絕對是青史留名的光輝事跡,又是面向大眾公開征集,所以一時間應者如云——上至元帥,下至黎民,都紛紛獻上了自己的設計,甚至從遙遠的美洲也寄來了23件應征稿。 一共收到了多少呢?稿件1920件,圖案稿2992幅(一說3012),相當于第六小組每人攤187幅。當然,這只是第一階段的“海選”,可想而知,其中大部分是不行的,經過復選,共有38件進入最后一輪評選。 這些方案五花八門,基本上也都滿足要求——反映政權特征(五角星)、以紅色為主,那些圓、條、杠、穗,就是用來表現“中國特征”的元素。 下面舉一些例子來解讀一下,可以看出當時人們的熱情是多么高漲,但真要設計出一面大家都滿意的旗幟又是多么難。 ▲可能是受了中華蘇維埃旗幟的影響 “復字第26號”,余卓生(生平不詳)設計。其寓意為:紅色——革命,黃色——中國人,嘉禾——農業(yè),錘斧——工業(yè),五角星——黨和解放軍,五角——五億人口。 ▲未卜先知的WIFI? “復字第33號”,作者陳多,寓意基本與上面一樣,但有五顆星和四條線——五顆星代表中國五千年歷史和五億人,四條線則象征自由、平等、博愛、和平,合起來又代表了“五四”。 “復字第15號”,這個設計者可不得了——朱德!星象征黨的領導和解放軍,星的五角代表中國五千年文化和五億人口,紅色象征革命,藍色象征天空。 與朱老總相似的方案還有兩個,“復字第18號”(上)和“復字第13號”,作者為包起權和張仃、鐘靈等,寓意都差不多,只是黃色代表膚色,白色象征光明。 “復第28號”,作者包起權。紅色代表革命,黃色代表中國人(黃種人),錘和鐮刀代表工農聯盟,齒輪代表新民主主義政權,三顆星寓意不詳——軍武菌覺得,幸好最后也沒選中,否則豈不是要叫“三星旗”? ▲客觀的講,這兩個方案是比較美觀大方的 “復字第19號”和“復字第23號”,作者為原魯迅藝術學院院長吳玉章,紅色依然象征革命;黃色代表黃種人;五角星象征黨和人民解放軍。比較特別的是用嘉禾來代表農民,用“工”字來代表工人。 “復字第20號”和“復字第9號”,寬黃條一橫一縱,寓意同上,造型與現今某些非洲國家國旗類似。 “復字第11號”(上)和“復字第14號”,同樣是紅白色的姐妹圖案,白色象征光明。 還有三角形方案,“復字第21號”(艾青設計)和“復字第22號”(龐薰琹設計),三角形象征工農聯盟。 還有兩個讓人感到疑惑的“十字”設計,作者蕭淑芳??瓷先ゾ拖癖睔W系的各種十字旗,莫非是想讓中國人都信基督? 如果你這樣想就錯了,左半邊其實是個“田”字,用來象征農民,一點也不洋。軍武菌覺得,要是給左半邊加個框,就不會引起誤會了,但那樣又不好看…… 其余方案就不一一列舉了,但總的來說,多數都不盡如人意。 左上角帶方塊的圖案,與美國國旗相似。鐮刀斧頭式,與蘇聯國旗相似。紅底白條式,與印尼國旗相似,華僑領袖陳嘉庚特別指出,白色在上,遠看就象紅旗下了半旗,不妥。 眾多方案中,經籌備會投票表決,呼聲最高的是“復字第3號”和“復字第4號”。 原因是形式簡潔——“紅色旗面三分之一處加黃色長條而以五角星位于左上角”,“紅色象征革命,五角星象征共產黨領導的聯合政權,黃色長條則可以代表中華民族發(fā)祥地的黃河?!?/strong> 但是這個橫條、橫杠代表黃河,也有不同意見。陳嘉庚就表示了反對,他認為紅旗上出現了其它顏色的條塊,會給人以革命不徹底的誤解。 ▲加成兩條變這樣 再說了,雖然黃河是母親河,可是長江也一樣重要啊,要不要也表現出來呢?那就再加一條變兩條。 但這樣下去就打不住了——珠江算不算呢?OK,再加一條變三條,松花江也要吧?再加一條變四條,同理,漢水、淮河、烏蘇里……七七八八都加上,不就成了紅黃“星條旗”了嗎? ▲三條已經顯得很多了,要是再加…… 關鍵時刻,又是張治中直接建言:“我反對這個黃河圖案,紅色國旗代表著國家和革命,中間這一杠,不就變成分裂國家、分裂革命嗎?同時,以一杠代表黃河也不科學,老百姓會聯想到一根棍子,像《西游記》里孫猴子的金箍棒?!?/strong> 但也有代表提出,如果不要橫杠,旗面倒是完整了,但只剩下一個大星,不是太單調了嗎?張治中只是反對加橫杠,但他自己也提不出更好的方案,局面有些僵住了。 這時候,一個原來不被看好的“復字第32號”方案開始被注意到了。 此設計在第一輪投票中僅有5人贊同,而在更早的海選過程中,還險些被淘汰,是因為田漢的堅持才得以進入決賽圈。但這個32的排位,也顯示出此方案并不被重視。 入圍的38份設計中,作者不乏專業(yè)美術家,文化名人,甚至還有元帥。但“復字32號”的設計者卻是一個小人物——曾聯松。 曾聯松,浙江瑞安人,生于1917年12月17日。青年時代參加過一二·九運動,中央大學法學院經濟系畢業(yè)生,1938年入黨,皖南事變后被迫離校,回到家鄉(xiāng)當了中學教師,后由同學介紹來到上海,在現代經濟通訊社做秘書工作。 當他看到報紙上的國旗征稿啟事時,心情非常激動——祖國新生,群策群力,我為何不能一試? ▲曾聯松書法 其實曾聯松本人是有美術書畫功底的,中學時向畫家金作鎬學過書畫,大學時上過美學家宗白華的課程,寫得一手好字。 然而,僅有熱情還不夠,對一個非專業(yè)人士來講,短時間完成設計并非易事,為了設計出滿意的方案,他把自己關在閣樓里閱讀《論人民民主專政》,按照啟事要求,反復琢磨推敲。 ▲國家博物館收藏的曾聯松設計原稿 曾聯松回憶:“當我一進入具體構思。便感到這不是易事,十多天里時而浮想聯翩,時而伏案涂畫,廢棄的圖紙有一大堆?!?/strong> “我首先著眼于政權特征……設計以紅色象征革命;以一顆內含鐮刀斧頭的大五角星象征共產黨,象征人民軍隊;以四顆小星代表廣大人民,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每顆小星均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的中心,大星引導在前,小星環(huán)拱于后,象征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大團結?!?/strong> ▲“復字第32號”的圖樣 “以五星結構象征政權特征的考慮定下以后,接著考慮如何表達中國特征。為簡潔起見,力求寓意于五星之中。我將五星結體排成橢圓形,像海棠之葉,寓表疆土版圖;四顆小星則兼指四千年歷史和文化;星呈黃色,象征黃色人種。構思至此,我開始得意起來。 “最后設計五星在旗面上的位置。我剪好大小五顆星,在旗面安排各種布局,注意大小呼應,疏密相間。當安置到左上方時,頓感全局豁然開朗,眼前星辰金碧輝煌,神州河山遼闊。凝視著這個圖案,我感覺莊嚴而顯華麗,簡明而具氣勢,頓時興奮得手舞足蹈。” 1949年8月中旬,曾聯松將設計稿寄給了政協籌備會。在初選時,代表們認為大星內的鐮刀錘子圖案太像蘇聯國旗,于是去掉了,最后以微弱優(yōu)勢入選了最后的38幅。 當張治中提出反對“一條杠”后,曾聯松的方案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的重視,認為“復字32號”很好的表現了中國革命人民的大團結,應該作為國旗的首選。 “過去我們老想著在國旗上畫上中國特點,因此畫上一條黃河。其實許多國家的國旗不一定有什么該國家特點。五星紅旗這個圖案表明著人民大團結,現在要團結,將來也要大團結。” 這一提議受到了全體代表的贊同。 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關于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四個決議案》,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為紅地五星旗,象征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p> 注意,這時候還叫“紅地五星旗”,不過在第二天的《人民日報》上,就改為了“五星紅旗”。 至此,我們熟悉的五星紅旗誕生了,曾聯松從此有了“國旗之父”的美譽。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上,在兩天內被趕制出來,長5米,寬3.33米的五星紅旗緩緩升起,迎風飄揚——新時代,開始了! 一年以后,曾聯松收到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辦公廳發(fā)來的1137號文件: “曾聯松先生,你所設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業(yè)已采用。茲贈送人民政協紀念刊一冊,人民幣五百萬元(當時幣值),分別交郵局和人民銀行寄上,作為酬謝你對國家的貢獻,并致深切的敬意?!?/strong> 曾聯松的好友們很驚訝:“當我曉得他要設計國旗,覺得他太天真了,一國之旗怎么會由小百姓來畫呢……做夢也想不到,這國旗真就采用了他的設計?!?/strong> ▲國家興旺發(fā)達,曾老的晚年非常幸福 作為新中國國旗的設計者,曾聯松從不居功自傲,不拿這些當資本,繼續(xù)兢兢業(yè)業(yè)的從事本職工作,直到退休,他的職務也只是上海日用雜品公司副經理。有人想用曾老的名字開一家“曾聯松旗幟商店”,他始終沒有同意。 50年后的1999年10月1日,在建國五十周年慶典上,五星紅旗又一次在天安門廣場升起。18天后,曾聯松在上海逝世,享年82歲。 這面漂亮大方的新國旗,如同這個新國家的縮影,是普通公民、國家領袖、民主人士、各界代表共同創(chuàng)造出來,代表全體中國人的偉大象征。它的設計者,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百姓”——人民,永遠是這片土地上的主人,永遠是這個國家的動力! “要畫心中的國旗,最重要的是你心里有沒有對國家的那份情感?!?/strong>——曾聯松 參考資料 【1】象征性與民族化: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形象的設計思想與案例分析 郭秋惠 裝飾 2019.09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誕生始末 霞飛 黨史文苑 2009.07 【3】1949年國旗落選方案 歷史研究 【4】揭秘國旗誕生幕后:五星紅旗為什么能從約3000份投稿中脫穎而出?周楠 上觀新聞 【5】浪跡天涯路幾千 國旗的設計者曾聯松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6】不朽的歷史記錄——國旗、國徽、國歌誕生紀實 中國政協文史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