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德寧推薦董華這本散文集《十里不同鄉(xiāng)》給我。書分四輯,分別書寫自己的師友和至愛親朋,以及難忘的鄉(xiāng)間童年。先讀書中的第一篇《正大圣殿,我的文學之母》。很長的篇幅,讀起來卻并不費力,幾乎是一氣讀完。寫的是四十年前的一段往事,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里,讓一個從農村走出來的農民,步入《北京文學》編輯部,以一個工農兵的特別身份,參與了一段新舊交替時代文壇的動蕩與變革;以一種別樣的視角見識并勾勒了當時的文壇風景。這樣的視角,頗有些像《紅樓夢》里劉姥姥以其別致的眼光看待大觀園,或《鐵皮鼓》中的那個小孩子的眼睛看到了特殊的歲月。盡管彼此時代背景不盡相同,但以這樣的視角為文,很有些意思,不僅書寫一段自己的經歷,同時也為那個時代留下一個旁注,很具有一些史的價值。這是在散文創(chuàng)作中非常難得的,讓我讀來興味盎然。讀完這篇文章,心里揣摩,作者董華這人,起碼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他的記憶力真好,四十年前的往事,歷歷數(shù)來如新,宛如昨日。他說的當時《北京文學》編輯部,我也很熟悉,和他一樣,當年我也是從那里起步。他寫到的編輯部門前有一棵茂盛的合歡樹,我卻不記得了。他記得那樣清楚,說是合歡樹在門前的左手,有五級大理石臺階,臺階兩側還有護階矮墻,記得多么細致入微。二是彌散在他的記憶中,更多的是溫情和美好,猶如花香,經久不散。對于曾經給予過他幫助的人,如周雁如、張志民等前輩,他一直銘記在心,滴水之恩,涌泉相報。這是一個善良的人,忠厚的人,感恩的人。三是他的文字很樸素,短句居多,不假修飾,無如今一些散文寫作中為文而文的刻意和矯揉造作,卻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一般,顯得清新,讓他敘述的人和事,讀來可信。四是他有幽默感。他寫編輯部的女同事藍春榮在浴室里唱評戲,走出浴室,他發(fā)現(xiàn)人家“腳丫很白,肥嘟嘟兒美”。他寫和編輯部當時新婚不久的趙金九一起到河南輝縣出差,看見了趙金九在筆記本上寫的情詩,他寫道:“看了想樂。四句近體詩,寫的是相思。正處婚后歡愛階段,離家一星期,他想家了。出自老趙心窩的語句,我記著呢,但我不跟你們說!” 寫得都很俏皮。這種幽默感,透著他對生活的態(tài)度,也顯示出他的性格的一個側面,有點兒蔫壞,當然也可以說是喝了磨刀水——周雁如曾經夸贊過他的內秀。五是他的創(chuàng)作路數(shù)基本上是他的家鄉(xiāng)房山周口店“從猿到人”的寫法,“小貓吃魚有頭有尾”,寫得津津有味。在這篇文章的后面,有一節(jié)《風流云散》,他不忘將曾經熟悉的編輯部的諸位人馬的最后去向一一交代清楚。這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是一個家里家外都會將方方面面料理得面面俱到的人。當我讀完董華這本《十里不同鄉(xiāng)》之后,我發(fā)現(xiàn),這樣五個特點,也是他這本散文集的特點。在這本散文集的后三輯“連根樹”“光陰河”和“童子說”中,那些親情與鄉(xiāng)情的篇章,更為感人。其中這樣的五個特點,情不自禁地在文字中跳躍,幫助他完成了對親人鄉(xiāng)里一往情深和難以割舍的情懷。不過,也應該這樣說,是家鄉(xiāng)這片土地,家鄉(xiāng)的這些親人,幫助他成就了今天文學的書寫。讀他的這些篇章,讓我想起放翁的一句詩:“百世不忘耕稼業(yè),一壺時敘里閭情?!蔽乙詾?,放翁的這句詩,是董華文章與心地的寫照。這樣世代傳遞的濃郁質樸的鄉(xiāng)土之情,成就了他的文學茂盛的田野;他的文學作品,又呈現(xiàn)出家鄉(xiāng)的那一片田野,在那里,他筆下的至愛親朋、耕織稼穡、農家風物、家長里短,更為美妙和美好,因為那是屬于他董華再造的文學鄉(xiāng)野??此摹稙猷l(xiāng)里翟啟父母寫碑文》和《董宅重修記》這樣在如今散文寫作中極少見到的品種,就能夠見識到他的家鄉(xiāng)在他的文學世界中的重要位置,他愿意為這樣的人與事記錄,見心,見志。在這些篇章中,寫他的親人,爺爺奶奶父親母親兄弟妻子,最為感人。由于是耳濡目染,是血脈相連,便筆蘸熱血,心含真情?!赌棠蹋h去的慈愛》一文,他寫奶奶,為表達對奶奶的感情,秋后爬到山坡上的桃樹上,不怕挨摔,摘下最甜的桃奴兒,“我一個也不舍得吃,只將一個桃兒咬下了一塊皮,咂了咂甜汁兒。然后,一路小跑,汗水淋淋地跑回家,將兜里全部的桃兒都掏給了奶奶”,寫得多么的生動,干凈的筆墨,無限的深情。《長在媽媽的諺話兒里》一文,他寫母親,寫得更好,好在比前者有了一個構思的新鮮的角度,將對母親的感情全部濃縮在母親的諺話兒里,文章便更為集中,如同將家鄉(xiāng)的清泉水裝進一個質樸卻別致的瓦罐里,而不是讓泉水無節(jié)制地漫流。小時候,有人向母親告他的狀,母親的關愛,說的諺話兒是“哪個牛兒不牴母”;弟弟說一個伙伴往自己家里拿公家的東西,母親教育他們兄弟的諺話兒是“小時偷針,長大偷金”;教育孩子守住本分,母親的諺話兒是“寧讓身子受苦,別讓臉兒受熱”;和鄰里交往,母親用的諺話兒是“別人給了一根豆角兒,要還人一根黃瓜”;長大以后,母親維護兒媳婦,用的諺話兒是“門口兒一條河,兒媳婦隨婆婆”,然后責備兒子“自己臉上有灰自己看不見”……這些鄉(xiāng)間流傳的質樸卻生動的諺語,是沒有文化的母親的文化,成為孩子們道義的啟蒙,串聯(lián)起母親的一生,寫得不俗。《夏天和秋天滋味》一文,寫得很有點兒意思。全書寫人的篇章,大多用“從猿到人”和“小貓吃魚有頭有尾”的寫法,這一篇是少有的寫法不同的篇章之一,便顯得格外顯眼。他寫一個叫四老頭子的一年四季看莊稼的人,卻只寫夏天跳水吃西瓜和秋天放驢拔花生兩個情景,最后寫四老頭子老的時候,他帶著兒子去看望他,一起回憶這兩件往事的情景。不再全景式,而是片段的三段式,卻將一個人寫活,將自己的感情表達出來。剪去了枝枝蔓蔓,寫得干干凈凈,人和情更為突出。這便是雕塑家羅丹的說法:將一塊石頭多余的部分去掉,就是雕塑。看來,“從猿到人”和“小貓吃魚有頭有尾”的寫法,是一種寫法;羅丹雕塑的寫法,也是一種寫法。如果董華能夠變換一下已經手到擒來的熟悉的方法,多幾種筆墨,或許可以讓他的散文寫作更上層樓。我與董華素不相識,他信任我,囑我為他的這本散文集《十里不同鄉(xiāng)》寫序。但在電話里,董華對我說,我們認識,四十年前,我們見過一次面。看來,他確實記憶力比我好。記憶力,是寫作者所應該擁有的重要的品質。納博科夫曾經說:“任何事物都建立在過去和現(xiàn)實的完美結合中,天才的靈感還得加上第三種成分,那就是過去。”納博科夫所說的過去,是要靠記憶力來完成的,這是寫作必不可少的第三種成分。難得董華擁有,愿他珍惜,并能深入挖掘。 作者簡介:肖復興,1947年出生,中國著名作家,原籍河北滄州,現(xiàn)居北京。當過大中小學教師,曾任《小說選刊》副主編,《人民文學》雜志社副主編,國務院新聞辦《中國網》專欄作家、專家。
燕鼎文化 北京燕鼎文化傳播 涿州作協(xié)合辦 顧問:凸凹 穎川 袁學駿 總編:劉澤林 執(zhí)行主編:劉劍新 陳玉泉 副主編:張佃永 黃長江 熔 巖 編輯:釗琋 思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