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馬來西亞的前世今生:早期歷史的馬來西亞都受到哪些國家的影響?

 世界歷史網 2021-05-15

早年的印度文明支配著馬來西亞。從印度輸入的印度教和佛教文化,主導了早期馬來西亞的歷史。

公元初馬來半島建立了羯荼、狼牙修、古柔佛等古國。

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刺加王國統(tǒng)一。從7世紀到14世紀,在蘇門答臘的三佛齊文明達到高峰,其影響力延伸至蘇門答臘、爪哇、馬來半島和婆羅洲的大部分地區(qū)。

伊斯蘭教早在10世紀傳至馬來西亞,但直到14世紀和15世紀,三佛齊覆滅后不久,伊斯蘭教才在馬來半島奠定根基。這個地區(qū)分裂成眾多以伊斯蘭教為主的蘇丹國,其中最突出的是馬六甲蘇丹王朝。伊斯蘭文化對于馬來人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同時它也受到馬來民族的影響。

馬六甲蘇丹王朝最后一位蘇丹的兒子逃到馬來半島南端的民丹島,并在那里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柔佛蘇丹王朝。馬六甲的統(tǒng)治消失后,馬來群島分裂為眾多互相爭戰(zhàn)不停的小國家,其中最重要的有亞齊、文萊、柔佛和霹靂。其它國家有萬丹、日惹、吉打、雪蘭莪、蘇祿和登嘉樓等。

16世紀末,歐洲商人在馬來亞北部發(fā)現(xiàn)了錫礦,透過錫的出口,霹靂變得富強起來。歐洲殖民勢力繼續(xù)在這個區(qū)域擴張。葡萄牙控制了對盛產香料的摩鹿加群島的貿易。1571年西班牙占領馬尼拉。

1607年,亞齊蘇丹國興起,成為馬來群島最強盛富裕的國家。在伊斯干達·穆達(Iskandar Muda)統(tǒng)治下,這個蘇丹國控制的范圍延伸到蘇門達臘與馬來半島的大部分地區(qū)。他征服馬來半島的錫礦產地彭亨,并將彭亨蘇丹擄往亞齊。他所向披靡的艦隊在1629年攻打馬六甲的戰(zhàn)役中瓦解,依據葡萄牙史書記載,當時葡萄牙與柔佛的聯(lián)軍設法摧毀他的所有船艦,殺掉19,000名戰(zhàn)士。然而,亞齊的軍力并未被摧毀,因為在同一年亞齊征服了吉打并把許多吉打人民遷到亞齊。這位蘇丹的外甥Iskandar Thani是彭亨的王子,后來成為他的繼承人。在Iskandar Thani統(tǒng)治期間,亞齊專注于鞏固內部及宗教上的統(tǒng)一。

這段期間,馬來亞各蘇丹國的虛弱,為從其它地區(qū)人民移入這些馬來故土創(chuàng)造了條件。從印度尼西亞東部來的布吉人海盜經常襲擊馬來亞海岸地區(qū)。1699年他們刺殺了柔佛最后一位馬六甲血統(tǒng)的蘇丹,控制了柔佛,其他布吉人控制了雪蘭莪。從蘇門達臘來的米南加保人也遷入馬來亞,最終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森美蘭。柔佛的覆滅在馬來半島上留下了一個權力真空。暹羅的大城王國部分填補了這個空缺,將北部的五個馬來國家——吉打、吉蘭丹、北大年、玻璃市和登嘉樓——變成自己的屬國。柔佛覆滅也讓霹靂成為馬來亞蘇丹國之中的領導者。

18世紀馬來亞對歐洲的經濟重要性快速成長。尤其英國與中國之間的茶貿易,增加了對馬來亞的高質量的錫的需求,錫用在茶葉箱的內襯,具防潮作用。馬來亞的胡椒在歐洲也享有盛譽,而且在吉蘭丹和彭亨有金礦。錫礦和金礦及其附屬工業(yè)的發(fā)展,導致了第一批外來移民涌入馬來人的世界,一開始是阿拉伯人和印度人,后來則是華人。華人定居在城鎮(zhèn)并很快掌控了經濟活動。這建立了往后200年的馬來亞。

東南亞的幾個島嶼國家,早期都是歐洲幾個國家的殖民地,在二戰(zhàn)后隨著世界殖民體系的奔潰,這些殖民的國家開啟了獨立化浪潮。1945年,“新馬”作為整體實現(xiàn)了從殖民地向獨立國家的和平轉變,完成了國家機構、民主體制的初步構建。但是接下來由于各種復雜因素作用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分道揚鑣,走上了各自發(fā)展的道路。從脫離殖民管控到“新馬”的分分合合,馬來西亞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獨立的背后,那些本來屬于殖民地獨立的積極動力:譬如民族主義、身份認同乃至國家意識等等,接下來都成了“新馬”分離的矛盾根源。所以看似是和平轉變,實際上自我發(fā)展背后充滿了困難和艱辛。

殖民統(tǒng)治時代的困境,遺留長久分裂弊病

早在16世紀末,英國人為了在馬六甲海峽沿岸尋找和建立貿易基地,就曾和葡萄牙爭端不停,到了1786年,萊特率英軍正式占領檳榔嶼,才揭開英國入侵馬來亞的序幕。但是馬來亞的吉打蘇丹為了取得援助以維護獨立,答應出讓檳榔嶼,結果后來英國印度政府沒有履行承諾,吉打蘇丹非常生氣,雙方只得以武力說話。很顯然馬來亞賠了夫人又折兵,英國占據了檳榔嶼后又遷移到新加坡,將整個馬六甲納入其殖民版圖,建立起了“海峽殖民地”。由孟加拉總督管轄。也就是說馬來半島在1867年前屬于次殖民地,之后才成為直接的殖民地。

為什么英國能夠很順利的統(tǒng)治海峽殖民地三個地區(qū)?

馬來半島上主要是這些地方都以移民居多,大多是來自亞洲南方的移民,當時并未形成政治組織和團體,而馬來人又無法管理這些移民。也正是因為如此,英國對海峽殖民地實行直接統(tǒng)治,廢除了傳統(tǒng)的政治結構,設立了由總督掌握最高行政權力,另有行政會議和立法會議的殖民地。

海峽殖民地的建立奠定了英國在遠東的霸權,不過英國政府的霸權開始只對針對貿易,對馬來半島內陸各邦采取不干涉政策。隨著資本主義工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對原料市場的需求增大,英國才由資源轉移到干涉半島內部的政策和事務。這一干涉不要緊,因為內部爭斗的擴大化,馬來半島中部的4個州全部變成了英國的保護管轄地,成了名義上由世襲蘇丹統(tǒng)治,實際上上卻由英國外派官員總攬所以事務,其中包括外交以及國防。如此一來,便為接下來英國實施種族分離政策鋪平了道路。

英國分政區(qū)統(tǒng)治,實際上是分離政策

英國人在取得“四州府”的統(tǒng)治權后,進而取得了“五州府”的統(tǒng)治權,也就是把權力擴大化,控制了整個馬來半島。為了進行因地制宜的管控,英國殖民政府將馬來亞分成三個行政區(qū)統(tǒng)治:第一是海峽殖民地,屬皇家殖民地,由英國殖民大臣指定的總督在行政、立法兩個會議的協(xié)助下進行統(tǒng)治;二是馬來聯(lián)邦,即英國政府的保護國,設總駐扎官,向海峽殖民地總督負責。在初期,英國人在馬來聯(lián)邦各邦設立州務會議,討論宗教和馬來人風俗問題,蘇丹的權力受到削弱。后來為了緩和與蘇丹的矛盾,到了1909年,英國又設聯(lián)邦會議,蘇丹和英國駐扎官以及商人代表共同討論財政立法等事宜,但蘇丹沒有決定權和否決權。1927年聯(lián)邦會議改組,由官方議員13人、非官方議員11人組成,蘇丹不再參加。由于馬來蘇丹的抗議和反對,塞西爾·金文泰在任海峽殖民地總督時,下放了部分財政權和立法權給以蘇丹為主席的州務會議,各州蘇丹的權力地位才有所回升。第三是馬來屬邦,也是是英國政府的保護國,歸海峽殖民地總督管轄。馬來屬邦的施政也要聽從英國駐扎官的意見,但蘇丹的自治權相對比較大。屬邦沒有統(tǒng)一的立法會議,只在各邦設立以蘇丹為首的州務會議。

也就是說,雖然英國在馬來亞設立了各種形式、不同級別的立法會議,但殖民地總督和各級駐扎官對殖民地和保護國的重大問題,始終擁有絕對的決定權。英國的分區(qū)統(tǒng)治制度使馬來亞長期處于分裂狀態(tài),這對后來馬來亞獨立以及獨立后各族群之間分分合合埋了一個定時炸彈。

反殖民浪潮,獨立運動背后是“各自為營”困境

英國對于海峽殖民地的管控模式是:讓馬來人享有優(yōu)先權,殖民政府承認馬來人是當?shù)氐闹魅?,并維護他們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特權;而讓亞洲南部移民們自主管理,設立專門的事務司,經濟上移民是曠工;對印度人,殖民政府主要通過其移民機構進行管理,經濟上讓印度擔任各個橡膠園的工人。這種統(tǒng)治結果是長期把當?shù)氐娜齻€族群隔絕開來,各在保留獨特的經濟領域、文化傾向和社會生活,這些都與殖民政府分而治之政策和多元種族社會結構相適應。

英國殖民統(tǒng)治引發(fā)了當?shù)孛癖姷牟粷M,20世紀初,馬來亞掀起了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馬來亞的政治運動具有明顯的分散性、種族性和外向性。

比如1904~1926年率先發(fā)起獨立運動的馬來人,受埃及和土耳其改革運動的影響,馬來人興起了宗教改革運動。到了1926年,新加坡的馬來人開始注意當?shù)伛R來人經濟落后的社會問題,在海峽殖民地率先成立了維護馬來人經濟地位的“馬來人協(xié)會”。1937年以后,在馬來亞涌現(xiàn)了不少馬來人協(xié)會,都以抵制兩大移民的影響,保護馬來人政治經濟權益為目的。

特別是受到在印尼民族主義的影響下,曾有一些激進的馬來人建立激進組織——馬來亞青年聯(lián)盟,抨擊英國殖民統(tǒng)治,提出馬來人與印尼人聯(lián)合建立獨立國家的主張,但追隨者不多。很顯然,馬來半島上的獨立運動和千島之國的印度尼西亞的反殖民依托基礎截然不同:后者是高舉了“民族主義”和宗教意識來凝聚民眾,而前者由于長期以來的“分而治之”政策,使得三者各自為營。雖然說此時三大陣營都有一個共同目標——爭取獨立,但是一旦爭取到了各自的權益后,他們根本沒有一個所謂的共同體來維系,使他們團結和睦。

加上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本短暫的侵入,后來英國重返馬來亞,為了護住自己的利益,前后施行了多種政策:從“馬來亞聯(lián)盟”到“馬來亞聯(lián)合邦”,三大陣營總是被英國殖民當局拉攏來去,造作族群之間矛盾的深化。

1942年至1945年日本占領這個地區(qū),馬來亞被日本占領。雖然日本占領的時期相當短,但是它激起了馬來亞和其它地區(qū)的反殖民民族主義。馬共在英軍的召集下成立人民抗日軍,進行抗日游擊戰(zhàn),在日軍后方展開游擊戰(zhàn),成為馬來半島日據時期的抗日主力之一。馬共采取聯(lián)英抗日政策,馬共領導的人民抗日軍發(fā)展到1萬多人,成員除了華人,亦包括馬來人和其他少數(shù)民族,在共同努力之下,解放了馬來亞一半土地。1945年日本投降后,馬共開始轉為進行反英殖民活動,進行罷工、罷課,與英殖民政府關系日益緊張。1948年6月,霹靂和豐有三名歐洲籍的園丘主管被殺害,英殖民政府宣布馬共等多個左冀政黨為非法組織并展開取締,馬共從和平斗爭轉為武裝斗爭,再次走進森林展開游擊戰(zhàn),全馬進入緊急狀態(tài)。1949年,馬來亞民族解放軍(后改名馬來亞人民解放軍)成立,游擊戰(zhàn)一直堅持到1960年代,之后漸漸退守于馬泰邊境的森林之中。在英國軍方的強烈鎮(zhèn)壓,馬共相繼放下武器向東南亞各國政府投降。1957年多民族的馬來亞聯(lián)合邦宣告獨立。

1959年6月3日,英屬的新加坡被英國殖民政府授予自治地位,英屬砂拉越和英屬北婆羅洲(沙巴州)也分別相繼在1963年7月22日和8月31日被授予自治地位,三者自治時期其國防、外交、財政、內政等事務仍由英國政府所掌管,但并未從法律上獲得正式獨立。經多次爭論對抗,馬來半島十一州、沙巴州、砂拉越州及新加坡終于于1963年9月16日組成馬來西亞。

隨著以華人為主導的新加坡的加盟,整個馬來西亞華人人口數(shù)量也持續(xù)增長,當時華族約占馬來西亞人口的42%,和馬來族人口的比率不相上下。后來“馬來人至上”的觀念越來越強烈,他們認為馬來族是馬來西亞或馬來亞的主人或特權者,華人和印度裔被認為是承蒙馬來族的恩惠。

獨立后的“新馬”困境,分分合合到徹底分離

太平洋戰(zhàn)爭初期,英國在馬來亞,特別是新加坡的軍事慘敗,引發(fā)了公眾、國內外媒體對英國殖民政策的抨擊。英國不得不調整政策,甚至于認為正是戰(zhàn)前的殖民統(tǒng)治存在諸多缺陷,馬來半島的迅速失利很大程度上在于馬來亞的分散統(tǒng)治方式。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英國戰(zhàn)時內閣決定成立馬來亞計劃小組,負責重新制定計劃,甚至于試圖大力削弱當?shù)靥K丹的勢力,這些新政策導致的結果是:馬來亞一開始是作為整體走向獨立的,但是由于英國對其的過多干涉,引發(fā)了兩邊的沖突。

當時英國最大的的目的是打算把新加坡從馬來半島上分離出去,這主要是源于歷史契機:一是馬來人擔心政出新加坡。在歷史上,馬來亞的高級專員和海峽殖民地總督是同一個人,而且其官邸設于新加坡,馬來人對此一直耿耿于懷。如果新加坡包含在聯(lián)邦之內,那它將成為聯(lián)邦事務的中心,馬來人在心理上將難以接受這個計劃。如果從一開始就把新加坡分離出去,把政府設在吉隆坡,馬來人就比較容易接受這個現(xiàn)實。

二是馬來亞的族群人口比例,馬來人占比更重,但是亞洲南部移民也是一個重大的族群,如果把新加坡和馬來半島合成一個統(tǒng)一的聯(lián)邦,移民將成為第一大族群,必然會引來馬來人的不安。

所以計劃制定后,并沒有立即對外宣布,而是直到1946年才正式公布,沒想到立馬引來了強烈的反應。不管是英國國內,還是馬來半島三大族群之間都表示不滿,尤其是新加坡的馬來人,認為這種分離手段已經上升到了民族分離,于是整個馬來民族主義者在英國和馬來亞兩地同時展開抗議活動。

英國感受了極大的壓力,于是不得不轉變態(tài)度,選擇偏向于馬來人,向民族主義者做出退讓,放棄了馬來亞聯(lián)邦計劃,取而代之的是“馬來亞聯(lián)合邦計劃”,維護了蘇丹的權利?!榜R來亞聯(lián)合邦”計劃之后,政府就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更加偏袒馬來人,這使得非馬來人處于不利地位,也就是說應該試圖把馬來亞重建成一個馬來人的國家,蘇丹擁有更大的權力,而新加坡似乎非馬來人更多,受到的移民的參政占比也更高;新加坡和馬來亞之間的裂痕已經累加到了難以挽回的地步。

“新馬”分治到試圖談合,最終又分道揚鑣

在英國的“馬來亞聯(lián)合邦”此計劃下,新馬依然保持分治,新加坡仍是皇家直轄殖民地。持續(xù)的分治手段以及世界獨立浪潮的掀起,馬來西亞于1957宣布獨立,后來新加坡又在1965年選擇自治。

但是新加坡與馬來半島之間僅隔著柔佛海峽,在歷史、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都曾是天然的整體。雖然兩者被分離治理著,但是這種分離并非絕對的,戰(zhàn)后新馬兩地依然保持著密切的關系。在新加坡的推動下,東姑拉曼于1961年5月27日發(fā)表聲明,希望加強馬來亞地區(qū)間的聯(lián)系,不管是從政治還是經濟上,雙方都有著“同屬性”的條件,兩地合并的呼聲從1946年新馬分離時起就從未間斷過,不幸的是各種努力最終都以失敗告終。主要原因是從殖民時代的族群分離到戰(zhàn)后的政權分離,歷史的意識分離已經太久太久。加上雙方陣營各派的看法和關注的焦點不同,從雙方自身身上都沒有看到很強的合并態(tài)度,也沒有自信。只得讓這種呼聲停留在上空,慢慢消失。

 分開不等于是件壞事,因為突破獨立的重重困境后方能見彩虹

新馬分家后,雙方分別走上了不同的發(fā)展道路,但是兩個唇齒相依國家間的關系卻非一紙分家協(xié)議就能了斷清楚的。馬來西亞獨立發(fā)展后,很大層面上都效仿了新加坡的先進調整,特別是對于族群問題的處理。畢竟在20世紀60年代出,馬來西亞因為族群矛盾,社會長期動蕩不安,給整個獨立國家造成了很大的沖擊,直到馬來西亞政府推出了“新經濟政策”,學習了新加坡的先進文明之處,才從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對族群做了一系列調整,解決了長久以來的族群沖突問題。

1971年到1990年是戰(zhàn)后馬來西亞經濟發(fā)展最快的階段,三大民族的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都旗鼓相當,但是這都是基于經濟層面獲得的安穩(wěn),實際上一旦經濟出現(xiàn)問題,族群的矛盾可能會再次凸顯。

說了這么多,不知大家有沒有心動呢?不管你有沒有心動,今天的重點來了:馬來西亞的這些知識,你到底知多少?

一、馬來西亞的國土由東、西兩部分組成,而且這兩部分中間隔著一個遙遠的南海。大家有興趣可以打開地圖看下:西邊這一部分北與泰國接壤、南與新加坡只隔了一道很窄的海峽(即柔佛海峽)。東邊這一部分(沙巴、砂拉越兩州)與印度尼西亞共處一個島嶼——加里曼丹島。而這個加里曼丹島就是史書里的婆羅洲,想必大家在歷史課本中都讀到過這個名詞。

二、歷史上(1963年-1965年),新加坡曾經是馬來西亞的一部分。后因為矛盾不斷升級,新加坡最終獨立。

三、馬來西亞是一個將伊斯蘭教定為國教的國家。雖然這里的華人很多,但伊斯蘭教民更多,就連國家元首都是伊斯蘭教民。

四、馬來西亞是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

綜上所述,馬來西亞的一部分屬于婆羅洲。雖然中國離馬來西亞很近,而且自古就與婆羅洲有密切往來,但這里如今卻是伊斯蘭教的天下。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