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由經(jīng)益中醫(yī)學院「專業(yè)審稿團」審核 ▼ 你有沒有過這種感覺? 上半身熱,下半身涼; 上半身是火焰,下半身是冰山; 上半身動不動就上火,長痘痘、口腔潰瘍、牙齦出血,還流鼻血…… 下半身則冷如冰窖,手腳冰涼,大便不成形,便溏尿頻,還有宮寒痛經(jīng)…… 等等這些類似的情況,其實屬于中醫(yī)里典型的“上熱下寒”,且現(xiàn)代人尤其容易上熱下寒。 熬夜、胡吃海塞、吃藥抗生素、食品中的各種添加劑、空凋冷飲、宅家久坐......種種常見的生活因素,造成大部分現(xiàn)代人都存在上熱下寒的問題。 女性上熱下寒表現(xiàn)的尤其突出,不論什么季節(jié),下半身總是冰冷,很多體寒的女性,也多是下半身寒,很是讓人發(fā)愁。 那么,上熱下寒到底是個什么鬼,如何對付它?今天徹底講清楚。 為什么會“上熱下寒” 中醫(yī)用一句話概括了上中下三焦的主要功能: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上焦如霧:上焦心肺敷布氣血,猶如霧露彌漫之狀,灌溉并溫養(yǎng)全身臟腑組織; ?中焦如漚:中焦脾胃腐熟、運化水谷,進而化生氣血; ?下焦如瀆:下焦傳導糟粕,排泄二便。 簡單說,上熱下寒是由于中焦不通、陰盛于下、虛陽上浮等導致的一系列癥狀。 中醫(yī)認為天地是一個整體,地氣上揚,天氣下降,于是天地交泰,乾坤一體,才有一年的春夏秋冬,十二節(jié)氣,才有那么多豐富的生命。 人也是一個整體,人體內心火往下,溫暖下身,腎水往上,滋潤上身,身體才有了陰陽循環(huán),陰陽交融和平衡,成為一個和諧統(tǒng)一的整體。 當身體的火下不去,下面的水無法上升,心腎不交,陰陽離絕,身體自然就上熱下寒,產(chǎn)生各種各樣讓人頭痛的癥狀疾病。 由此可見,中焦的脾升胃降維持著上焦心肺和下焦肝腎的能量交換——脾氣升則下焦腎水升騰,胃氣降則上焦心火下降,心火腎水就能交于中焦。 同時,脾氣升則清氣上升,營養(yǎng)心肺頭腦,胃氣降則濁氣下降,排出垃圾糟粕。 上熱下寒,最宜艾灸 有些上熱下寒體質的朋友服用補品后,往往加重了上火癥狀,這是為什么呢? 其實就是因為單純地補了陽,但沒有把陽氣拉下來,陽氣沒有歸位,不但發(fā)揮不了應有的作用,反而會壞事兒。 既能補陽又能潛陽的方法非艾灸莫屬: ?一則:上熱下寒出現(xiàn)的火是虛火,說明體寒,而艾灸最擅治療虛寒之癥,最為適合; ?二則:把陽氣拉下來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多灸腿; ?三則:艾灸可以陰陽同補,既能補陽,又能滋陰,還能祛除寒濕瘀,消除中焦瘀阻,同時補足中氣,幫助脾升胃降……這些都在推動心腎相交。 這樣艾灸:補陽潛陽,雙管齊下 第1步:打通中焦 打通中焦,祛除濕寒,補足中氣,讓上下氣路暢通,這樣火才能下行。 否則,艾灸之后,火全堵在上面下不來,上火癥狀會更加嚴重。 ?方法如下: 首先,如果上火癥狀嚴重,先艾灸膏肓,將陽氣引到胸腔; 接著,重灸關元——關元為元陰元陽之氣閉藏之門戶,艾灸關元能使命門真火充盛,元氣得到補充,真元就會恢復“藏而不泄”的功能,會主動將散在外面的熱量收回來,上火的癥狀就會逐漸消失(將關元和中脘一起艾灸,還可加快驅除陰邪的速度); 再次,中焦不通重在調脾胃,像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太白等都是常用穴,脾氣虛,可加灸氣海;脾濕重,可加灸陰陵泉、豐隆、解溪等。 第2步:引火歸元 對于上熱下寒引起的虛火來說,需要把它引到該去的地方——下肢。 這時可通過灸下焦及腿上的穴位來引火,常用的有足三里、陰陵泉、三陰交、涌泉等。腿部暖了,經(jīng)絡通了,上焦的火就下來了。 ?需要注意的是:腳心的涌泉穴應當放在最后灸,而且不可缺少,這樣做才算是讓“引火歸元”這個過程徹底完成。 此外,建議在艾灸前,用艾葉煮水泡腳,邊泡腳邊雙手搓后腰,效果更佳。泡完之后,再搓腳底的涌泉穴,既能滋養(yǎng)腎水,又能補陽 |
|
來自: 肥皂泡188 > 《養(yǎng)生 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