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出自西漢時期《鹽鐵論》,作者桓寬。 “富在術數不在勞身” 所謂“術數”,即算數,又稱算術。 用古代的話說,運籌、測算。 用現代的話說,推理、論證。 術數的功能:預判與推斷。 術數的本質跟數學一樣是邏輯學,都是推論測算事物內在規(guī)律。掌握事物運行軌跡,相當于找到了邏輯,拿到解決問題的鑰匙。 所以,任何事都成于術數。 這句話的意思即:創(chuàng)造財富的具體方法在于精準推測預算,不一定靠體力獲得。 “利在局勢不在力耕” 這句才是體現人類智慧的表述。如果沒有趨于大勢,沒有合理的戰(zhàn)略布局,不可能有合理的效益。 格局屬于戰(zhàn)略范疇,是決定局面的基礎。 所謂“局勢”,除了表現一種境況之外,更深層次要表現的是一個“勢”字;是“局”中透出的勢力,即實力。 因此,就容易理解了,“勢”以“局”體現。而“力耕”在無“利局”的狀態(tài)下,就是出傻力的事倍功半,多勞少得,甚至徒勞無功。 就目前所知,任何事物發(fā)展都有一個興衰周期。局勢的判斷,細節(jié)的把控,決定我們在事情“發(fā)展、轉化、進步、衰亡”的過程中扮演什么角色。 這句話的意思:獲取利益的關鍵是審時度勢的大局觀,不一定要親自耕種。 很多人重視戰(zhàn)略上的思考,卻沒有掌握自身能力與能夠利用到的資源和關系。 單純看外表與物質水平,一定會被社會毒打,這就是規(guī)律。 禪宗的六祖,慧能和尚,是生活在唐朝時期的文盲,繼承五祖衣缽后,為避免遭到寺內眾僧的打壓與迫害,連夜跑路了。但不妨礙他的思想極其深刻到連唯物主義的毛澤東都褒揚,更不妨礙他將佛教思想徹底天朝化。 “下下人有上上智”,就是說的他,以及這一類人。 庸者謀事,智者謀局 這話出自《孫子兵法》。 欲成其事,先明大局。竊以為,做事細節(jié)認真是重要指標,但局勢眼光才是關鍵指標。統(tǒng)籌全局,才知道什么該舍,什么該爭。首要考慮的不是技巧,而是大局。 秦朝末年,劉邦率先攻入秦朝首都咸陽。 將領百官爭搶財寶,爭搶美女,看似務實。冒著秦朝嚴刑峻法,誅滅九族的風險玩命打天下,不就是為了享受嗎? 只有蕭何在搜羅秦帝國的戶籍、地圖、律令,這種看似毫無價值的東西。 后來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正是因為蕭何接收的資料為基礎,掌握了天下形勢。 漢朝建立后,漢高祖劉邦論功行賞,他把手下的將軍百官都比作“獵犬”,唯獨把蕭何比作“獵人”,獵犬再優(yōu)秀也離不開獵人的智慧。 蕭何因此位列漢朝開國第一功臣,漢初三杰之首。 (漢初三杰:蕭何、張良、韓信) 古人總結: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 歐美著名電影《教父》也有一句話:在一秒鐘看到本質的人,和花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命運是不一樣的。 “透過現象看本質”的道理說得很輕松,但現實很骨感。 無論戰(zhàn)略之道,還是戰(zhàn)術之術,大多數人都傻傻分不清楚。既沒有洞察本質的卓絕天賦,也沒有謀定而后動的智慧。 受限于各方面條件,做不到戰(zhàn)略層面的推演與假設,只能屈從于人性的就近原則,被眼前利益深深禁錮了思維。導致困頓于缺氧的環(huán)境中茍延殘喘,終而復始地沉淪在苦海里掙扎。 于是,測算局勢的術數,就有了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