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寒山詩集》有兩個序言。一是唐貞觀年間臺州刺史閭丘胤序。此序經(jīng)余嘉錫先生的發(fā)現(xiàn)和扎實考證此序為偽作;二是《太平廣記》收錄的杜光庭所撰《仙傳拾遺》中的徐靈府序。雖然此序言中亦存有令人懷疑的地方,人們仍然在此兩序的影響下,對寒山到底屬于李唐時代何時人進行大量考證。但透過其中記述的矛盾或漏洞,探索寒山生平,不失為一種方法。 關鍵詞:寒山詩、序言、閭丘胤、徐靈府、杜光庭 在唐代詩僧中,寒山的生平是一個千古之謎?!昂缴街i”的產(chǎn)生,一方面是由于他隱姓埋名,長期隱居,曾自謂“我住在村鄉(xiāng),無爺亦無娘。無名無姓第,人喚作張王”。〔1〕顯然不愿說明根柢;另一方面,唐貞觀年間臺州刺史閭丘胤所作的《寒山子詩集序》中不言年代“使人悶焉”。而將寒山詩“序而集之”的徐靈府在《天臺山記》中沒有關于寒山的記載,且在他的《寒山詩集》原序中注明寒山生平“大歷中”的說法又令人懷疑。這就使寒山真實的生活年代更加云遮霧障,撲朔迷離了。 寒山生平的最早資料是唐貞觀年間臺州刺史閭丘胤所作的《寒山子詩集序》與晚唐天臺山道士徐靈府所作的《寒山子詩序》。這是考證寒山生活年代的直接資料。 閭丘胤《寒山子詩集序》中漏洞百出,使人不得不懷疑此序為偽作。宋·釋贊寧早就提出了疑問。他在《宋高僧傳》〔2〕系中曰:“按封干先天中游遨京師。知閭丘寒山拾得俱睿宗朝人也。奈何宣師高僧傳中閭丘武臣也。是唐初人。閭丘序記三人不言年代使人悶焉。復賜緋乃文資也。夫如是乃有二同姓名閭丘也。又大溈佑公于憲宗朝遇寒山子詣其泐潭。仍逢拾得于國清。知三人是唐季葉時猶存。夫封干也天臺沒而京兆出。寒拾也先天在而元和逢。為年壽彌長耶。為隱顯不恒耶。易象有之。小狐汔濟。其此之謂乎。這個疑問只是指出了“貞觀說”、“先天說”與“元和說”孰是孰非。但并沒有作出定論。錢學烈《寒山子年代的再考證》在引用《宋高僧傳》贊寧系語時也指出:“贊寧乃一代名僧,博學廣識,著述嚴謹,其所置疑,當不無道理。”〔3〕 赤城志卷第八“秩官門”〔4〕載:閭丘胤是貞觀十六年(642)——二十年(646)郡守。此序似是閭丘胤任臺州刺史時所寫。序云寒山子“隱居天臺唐興縣西七十里,號為寒巖”。據(jù)《元和郡縣志》記載:“三國時,吳分章安置南始平縣。晉武帝以雍州有始平,改為始豐。肅宗上元二年,改為唐興?!薄杜f唐書·地理志》卷四十載:“唐興,吳始平縣,晉改始豐,隋末廢,貞觀八年復為始豐縣,上元二年改為唐興?!毙祆`府的《天臺山記》中云:“州取山名為臺州,縣隸唐興,即古始豐縣也,肅宗上元二年改為唐興縣?!?/span>所以貞觀年間的閭丘胤不可能稱“始豐縣”為“唐興縣”。而另一個人物是道翹。在國清寺的歷史上,確曾有過一位寺主叫道翹。道翹是武后儀鳳二年(677年)寺主。唐人李邕所撰《國清寺碑(并序)》中亦載:“邑宰李公名安之,不忮不求,有為有守,惠愛恤下,貞固干時;大德行續(xù)、上座神軌、寺主道翹……。〔5〕前后相差三十余年。因此,貞觀時的閭丘胤與儀風時的道翹非同時人。卸任而去的閭丘胤怎會于三十年后“令道翹”收集寒山詩呢?所以,閭丘胤序為偽作無疑。 徐靈府《寒山子詩序》中“大歷說”的來歷。宋人李昉的《太平廣記》中“寒山子條”:“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歷中,隱居天臺翠屏山。其山深邃,當暑有雪,亦名寒巖,因自號寒山子。好為詩,每得一篇一句,輒題于樹間石上。有好事者,隨而錄之,凡三百余首,多述山林幽隱之興,或譏諷時態(tài),能警勵流俗。桐柏征君徐靈府,序而集之,分為三卷,行于人間。十余年忽不復見。咸通十二年(871),毗陵道士李褐……。”文后注這條記載來源于杜光庭著的《仙傳拾遺》。論者一般稱之為徐靈府序。 天臺山,道曰桐柏釋曰天臺,此兩者同體而異名。〔6〕徐靈府錢塘人。號默希子。居天臺云蓋峰目為方瀛。以修煉自樂。嘗為詩云:學道全真在此生,迷途待死更求生。今生不了無生理,縱得生知何處生。據(jù)徐靈府所撰的《天臺山記》記載:“靈府以元和十年,自衡岳移居臺嶺,定室方瀛。”徐靈府元和十年(815)與陳寡言、馮惟良等隨田虛應東入天臺山修道,馮惟良創(chuàng)華琳峰棲瑤隱居,陳寡言居玉霄峰,徐靈府則伴師以居。長慶元年(821),徐靈府始于云蓋峰虎頭巖筑室,自造廬于石層之上,虎頭巖前跳蒼峰。會昌中(841~846),唐武宗李炎聞其道行高卓、雅有情趣,甚感欣悅。遂頻頻下詔,諭浙江廉訪使征召入京備問。徐靈府以方外之人喜野鶴閑云堅辭不赴,并獻詩言志:“野性歌三樂,皇恩出九重。未頌紫宸命,遣下白云峰。多愧書傳鶴,深慚紙畫龍。將何佐明主,甘老在巖松”。廉訪使奏以衰稿免命。由此“絕粒十余年”,“并對輒題于樹間石上的“寒山子詩”序而集之,分為三卷,行于人間。久之,凝寂于山中,享年八十二歲”。〔7〕 靈符自“會昌中(843)之后“絕粒十余年”至寒山“十余年忽不復見”之前對寒山子詩“序而集之”。而詩“行于人間”之后,有寒山見李褐事,只能說明咸通年間寒山尚在世而徐靈府已經(jīng)凝寂。 在寒山研究中,我們不但要關注史料中關于寒山生平的記載,而且還要聯(lián)系此生平年代的背景來推定其確定性。 如信寒山大歷中即大歷八年(772)30歲隱居,按唐制寒山十五歲參加科考,則前推十五年至757年為寒山開始參加科考時間。此后尚有十余年“曾經(jīng)四五選”的吏部銓選時間。即至德二年(757)至大歷八年(772)。而安史之亂發(fā)生于天寶十四年(755年12月16日)至寶應二年(763年2月17日)。天寶“十四載十一月,祿山果叛,稱兵詣闕。十二月丁未,陷東京。”明年(天寶十五年)六月,哥舒翰為賊所敗,關門不守,……。”〔8〕“肅宗二載五月丁巳,賊將安武臣陷陜郡,民無遺類?!?/span>〔9〕“十四載,安祿山反,詔子儀為衛(wèi)尉卿、靈武郡太守,充朔方節(jié)度使,率本軍東討。子儀收靜邊軍,斬賊將周萬頃,擊高秀巖河曲,敗之,遂收云中、馬邑,開東陘。加御史大夫。賊陷常山,河北郡縣皆沒。會李光弼攻賊常山,拔之,子儀引軍下井陘,與光弼合,破賊史思明眾數(shù)萬,平稾城。南攻趙郡,禽賊四千,縱之,斬偽守郭獻璆,還常山?!?/span>〔10〕史臣曰:“及天寶之亂也,天子不能守兩都,諸侯不能安九牧。自三盜合從,九州羹沸,軍士膏于原野,民力殫于轉輸,室家相吊,人不聊生。”“肅宗永泰元年(765)正月癸巳朔,制曰:'顧以薄德,乘茲艱運,戎麾問罪,今已十年。飲至策勛,惟兇渠之授首;勞師黷武,豈人主之用心。軍役屢興,干戈未戢,茫茫士庶,斃于鋒鏑’”。“二年春正月乙酉,制:頃以戎狄多虞;急于經(jīng)略,太學空設,諸生蓋寡。弦誦之地,寂寥無聲,函丈之間,殆將不掃,上庠及此,甚用閔焉。”〔11〕安史之亂雙方激烈爭戰(zhàn)、朝廷自顧不暇之時,寒山怎能有科考及“曾經(jīng)四五選”的經(jīng)歷呢?所以“大歷說”是不能成立的。 徐靈府序言中“大歷中”的來歷。 杜光庭(850——933)。“唐咸通(860一874年)年間應九經(jīng)(儒家的九種經(jīng)典)試,不中,感慨古今浮沉,于是入天臺山學道。中和元年(881年),隨僖宗入蜀,見唐祚衰微,便留蜀不返。王建建立前蜀,任為光祿大夫尚書戶部侍郎上柱國蔡國公,賜號"廣成先生"。”〔13〕。《縉云縣志·人物·仙釋》載:“杜光庭,邑人。唐咸通中與鄭云叟賦萬言不中,遂入天臺山學道”。杜咸通中(860—873 )入天臺山是肯定的。杜光庭為馮惟良弟子應夷節(jié)的徒弟。徐靈府是田虛應的徒弟。元和十年(815),徐靈府與馮惟良為煙霞友。徐應是杜的師爺輩。所以袁清湘《徐靈府與上清派南岳天臺系》中推斷“從杜光庭在《仙傳拾遺》中的記載來看,他當見過徐靈府序而集之的寒山子詩集?!?/span>〔14〕寒山詩[197]有:“老病殘年百有馀,面黃頭白好山居”之句。由咸通十二年(871)寒山見道人李褐時,上推百年為“大歷中”。杜可能認為寒山“十余年忽不見”即為去世。于是由所謂的寒山的“老病殘年百有馀”及所謂的“卒年”推出了“大歷中”的隱居時間。此說可供各位專家參考。 據(jù)成化版《順德府志·仙釋》卷十記載:“寒山拾得即文殊普賢菩薩,出世唐憲宗時,在天臺國清寺,又于任縣之東鄉(xiāng)修煉”;乾隆十五年《順德府志·雜事》記載:“寒山、拾得,即文殊、普賢菩薩。出世憲宗時,在天臺國清寺。又于任縣之東鄉(xiāng)修煉,因名其村曰雙蓬頭。有詩集行世”;清康熙年《任縣志》記載:“寒山拾得俱修煉于縣之東鄉(xiāng),因名其村曰雙蓬頭”。明姚廣孝《蘇州府楓橋寒山寺重興記》:“唐元和中,有寒山子者,不測人也。冠樺皮冠,著木履,被藍褸衣,掣瘋掣顛,笑歌自若,來此縛茆以居。……尋游天臺寒巖,與拾得、豐干為友,終隱入巖石而去。”張人駿、程德全所撰的《募修寒山寺啟》亦言:“在唐元和間,有寒山子”。 元·釋念?!斗鹱嫱ㄝd》是編年史?!端膸炜偰刻嵋氛f:“念當姓黃氏,號梅屋,華亭人。延祐中居嘉興大中祥符禪寺。是編前有至正元年虞集序。所敘釋氏故實,上起七佛,下迄元順帝元統(tǒng)元年,皆編年紀載。”他將寒山事排在了元和十三年正月七日歸寂的“信州鵝湖大義禪師者”之后說:“時寒山子者。不知其氏族鄉(xiāng)里。隱于臺州唐興縣寒巖。故父老以寒山子稱之。為人臞(qú)野。好冠樺皮冠著木屐。裘衲繿縷狀若風狂。笑歌自若。其所居近天臺國清寺”。〔15〕念常記載寒山隱于“唐興縣”。天臺始豐縣是唐肅宗上元二年(761)改為唐興縣。從地名變遷來說,這與寒山隱居“元和說”正相吻合。值得注意的是之后記載的豐干、寒山與拾得的事跡則是參照閭丘胤序而采用釋志南《天臺山國清禪寺三隱集記》。按編年記載,此處將寒山隱居時間由“貞觀初”修正為“元和十三年”必有所依。很可能是考證了閭丘胤生平及釋志南《天臺山國清禪寺三隱集記》中寒山與趙州、溈山相見的時間做出的修正。〔16〕這也證明姚廣孝所云寒山為元和中人確有所據(jù)。只是將閭丘胤出守臺州由“貞觀初”修正為“貞元末”令人懷疑。查《嘉定赤城志》貞元共二十年:貞元十五年—十七年為廬國因,十八年—二十年(805)為韋葉。閭丘是之前一百六十多年前的(貞觀十六年(642))郡守。此處的“貞元末”雖與寒山元和間隱居相差無幾,但引用閭丘事肯定有誤。 這幾則史料,都較詳細而明確的記載了寒山活動地點及生平年代時間或隱居的時間。據(jù)汪祖民教授《赴國清寺尋訪寒山、拾得遺蹤》〔17〕考證及韓 鵬、郭書學《開封、蘇州兩地傳統(tǒng)文化的趨同性研究》都指出:《國清寺志》記載:“他(寒山子)生活在公元約734至871年(即玄宗開元—懿宗咸通)之間,其中在天臺生活了70多年。五代后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人們在他棲遁外,建設了寒巖寺和寒山大士紀念塔,以供瞻仰。這在《天臺縣志》也是有記載的,比在國清寺中的記錄的“三賢堂”早了108年?!?/span>汪教授及韓先生引用《國清寺》及《天臺縣志》相互參照進行考證,提出了寒山生平至咸通年的時間段,這期間也就涵蓋了元和。這個結論是值得認真對待的。 據(jù)以上的論述及汪教授的考證可知:寒山于元和中(813)隱居于天臺。此時按寒山詩[302]:“出生三十年,嘗游千萬里。……今日歸寒山,枕流兼洗耳”是在他三十歲的時候。至徐靈府“會昌中(843)之后將寒山詩“序而集之,分為三卷,行于人間。十余年忽不復見”時寒山隱居已三十年,時年六十歲。寒山詩[49]:“一向寒山坐,淹留三十年。昨來訪親友,大半入黃泉。漸減如殘燭,長流似逝川。今朝對孤影,不覺淚雙懸”。“十余年忽不復見”正是寒山回鄉(xiāng)“時來訪親友”期間。寒山詩[133]吟道:“之子何惶惶,卜居須自審。南方瘴癘多,北地風霜甚?;内畈豢删?,毒川難可飲?;曩鈿w去來,食我家園葚”。項楚先生在此詩注中亦言:“故寒山詩“食我”言還鄉(xiāng)之美。”此時六十歲的寒山因正值會昌法難,天臺無法容身。于是回到了故里。 至于寒山的入滅年代,更是難以定論。閭丘胤序說寒山:“入穴而去,其穴自合,莫可追之。其拾得,跡沉無所”;徐靈府序說:“十余年忽不復見”;元釋念?!斗鹱嫱ㄝd》說寒山:“遂隱入巖石。拾得亦潛去。后不知終”;釋志南《天臺山國清禪寺三隱集記》說:“寒高聲喝曰賊賊.遂入巖石縫中。且曰報汝諸人.各各努力.石縫忽合。后有僧采薪南峰.距寺東南二里.遇一梵僧持錫入巖.挑鎖子骨.曰取得拾得舍利.乃知入滅于此.因號巖為拾得”。這幾則史料都是來源于閭丘序,故不可信。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須知“隱去”、“潛去”、“跡沉無所”并非入滅。倒是徐靈府給出了一個“十余年忽不復見”比較客觀的說法?!都味ǔ喑侵尽啡宋镩T說寒山拾得:“遂握手出門而去。其后寒山隱寒石山,拾得隱祥云峰。有遺跡可考。唯豐干不知所歸。”但未記其卒年。 由寒山詩集偽序中“僧道翹收集并纂集成卷”和《仙傳拾遺》“桐柏征君徐靈府,序而集之”的詩集內容及數(shù)量的一致,可得出寒山詩的結集都是在寒山“隱去”之后“十余年忽不見”之前,即寒山“咸通十二年(871)”見毗陵道士李褐之前。 寒山見李褐事,正一道士陳葆光《三洞群仙錄卷》之二亦有記載:寒山于“咸通間,出謁李褐。褐見其藍縷,不禮之。次日更衣乘白馬而來,待之甚厚。老人曰:子知有寒昆子耶?曰:知。老人曰:貧道即是也。”此故事雖是引自于《仙傳拾遺》,但此文已經(jīng)稱寒山為“老人”。漢典對“老”的解釋:“五十至七十歲的高齡”人。《管子·海王》注:“六十以上為老男,五十以上為老女?!?/span>由此我們亦可證知:寒山隱居于唐元和年間,咸通十二年寒山八十歲左右,自是可稱為老人之時。 參考文獻 〔1〕本文所引用寒山拾得詩統(tǒng)一為中華書局《寒山詩集》序號. 〔2〕《宋高僧傳》[M]系卷第十九“感通篇”第六之二“唐天臺山封干師傳(木贛師寒山子拾得)”。中華書局本.北京.1987.8.483-486。 〔3〕錢學烈《寒山子年代的再考證》深圳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101-107頁 〔4〕宋·陳耆卿《嘉定赤城志》卷第八秩官門·歷代郡守 〔5〕鞠俊《寒山生卒年考論》《文教資料》2012年11月號中旬刊。 〔6〕《嘉定赤城志》天臺·禪院·一十有五·景德國清寺 〔7〕任林浩:《歷代名道》《徐靈府與南岳衡山》《浙江歷代著名文史哲學家評傳》第二卷《唐五代卷》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2013.9.23 南宋·正一道士陳葆光《正統(tǒng)道藏·正一部》·《三洞羣仙錄》卷之六。 〔8〕《舊唐書》 卷十本紀第十. 〔9〕《舊唐書》卷十本紀第十。 〔10〕《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七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二. 〔11〕《舊唐書》卷十二本紀第十二代宗系言。 〔12〕《舊唐書》卷十一本紀第十一永泰二年(766)春正月乙酉制。 〔13〕羅爭鳴《杜光庭道教小說研究》儒道釋博士論文叢書出版社:巴蜀書社。2005-12。 〔14〕袁清湘《徐靈府與上清派南岳天臺系》。 〔15〕元·釋念常《佛祖通載》[M/OL]卷第十五·唐丙戌(三)。中國文史出版社.北京.2014。 〔16〕我的《唐詩僧寒山生卒年新考證》[C/OL]《第十屆寒山寺文化論壇論文匯編》蘇州。寒山寺文化研究院。2018.10.202-204. 〔17〕汪祖民教授《寒山子研究》《第三屆寒山寺文化論壇論文匯編》[C/OL]蘇州,寒山寺文化研究院出版.2008.3 .256。韓 鵬、郭書學《開封、蘇州兩地傳統(tǒng)文化的趨同性研究》《第九屆寒山寺文化論壇論文匯編》[C] 蘇州,寒山寺文化研究院出版.2015.9 .494。 |
|
來自: 新用戶2825oM4f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