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自先秦《詩經》開始,相思就是人們繾綣不盡的情意。到了唐宋,相思更是落到了靈魂深處,稍稍有點蕩漾,便會激起渺遠的回響。“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唐詩宋詞里的相思是那么的刻骨銘心。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便是一首關于相思的經典宋詞。它出自宋代詞人柳永之手,是柳永的一首懷人之作。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這首詞的主旨是抒寫相思,但是從整首詞來看,詞人似乎并不想直接表明,而是借助于“春愁”去表達這種揮之不去、刻骨銘心的相思。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直到詞的最后兩句,詞人才一語破的,我們也終于知道了詞人的所謂“春愁”,不過就算“相思”罷了。那么柳永是如何一步一步把相思寫得如此刻骨銘心的呢?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這首《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 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首先,詞的開篇三句“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它主要是刻畫了一個登高望遠,卻徒生春愁的詞人形象。即柳永佇立在高樓上,細細的春風迎面而來,極目遠望,數(shù)不盡的春愁就這樣從遙遠無邊的天際生長起來。倘若只看這三句,似乎有點不明所以,春愁怎么就從天際生長起來呢? 我們接著往下看,“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即夕陽斜照,草色迷蒙,誰又能理解我此時默默憑倚欄桿的心意呢?可見前面的“黯黯生天際”,指的就是“春草”。而唐代詩人王維就有過以春草來寄托別情,所謂“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因此,結合這首詞的上片來看,詞人先是登上高樓,然后佇立遠望,當見到無邊無際的春草時,不禁就觸景生情,產生了對意中人的相思之意。然后,我們再來看詞的下片,“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即本想一醉方休,可當我在歌聲中舉起酒杯時,才覺得強求的快樂索而無味, 其實就如李白在《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一詩中所說:“舉杯消愁愁更愁”,柳永本想借酒消除所謂的春愁,可是顯然不如己愿。最后,“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既是柳永刻骨銘心的相思之語,也是柳永赤誠愛情的見證。它的意思是說,就算我日漸消瘦也不懊悔,為了你我甘愿一身憔悴。 由此可見,詞人登高望遠所觸動的“春愁”,其實就是深埋心底的“相思”。且不是不能擺脫,而是詞人心甘情愿為這“春愁”,為這相思所折磨。其實“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難見,只是每個人經歷的時間長短不一樣罷了。但總的來說,它都是一種刻骨銘心的相思。 圖片來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