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序 1.1 太極拳從理論到實踐能讓人容易接受的原因是什么 1.2太極拳極至地順從人體的自然狀態(tài) 1.3太極拳具有非常好的健身祛病功能 2 何謂太極拳,太極拳的起源, 太極拳的內(nèi)外三合以及太極拳的習練者應該注意的問題。 2.1何謂太極拳 2.2太極拳的起源 2.3太極拳的內(nèi)外三合,解決習拳時存在的問題 3〈楊式太極85式〉歌訣 4 楊式太極的習拳9訣(摘記) 序文 1.1 太極拳從理論到實踐能讓人容易接受的原因是什么? 太極拳它具有極大地普及性和影響性。太極拳是全世界最大的拳種,習練者已經(jīng)超三億多人。太極拳是集五千年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它與現(xiàn)代科學、哲學一樣,學無止境。 太極拳的理論是綜各拳家門派之所長,重用陰陽互補之原理,既有道家之柔,少林之剛,更有長拳之猛。太極拳海納百川,集各門派之所長,吸取其精華,且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1.2 太極拳極至地順從人體的自然狀態(tài)。 能夠充分的拓發(fā)人的主客關規(guī)律,是一項強心和健體的有氧運動。而且,它有著一種特殊的研修過程,通過這個過程能夠有序的調(diào)整、合理且有機地提高和強化人體潛能,有效地發(fā)揮人體最大的能量,使人的身心、體能迖到更高層次的攻守平衡和拓展。 1.3 太極拳具有非常好的健身祛病功能。老少皆宜。能夠疏通人體經(jīng)絡,舒筋活血,化於去病,強身健體。早年間,太極拳自開山門立拳宗旨時就有所發(fā)現(xiàn):“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边@一說,闡明了太極拳最終的目的。通過習悟太極拳,達到強身健體,修養(yǎng)身心,完善自我,最后健健康康的,能夠快快樂樂享受晚年。 2 初學者首先要了解何謂太極拳,太極拳的由來,太極拳的內(nèi)外三合以及太極拳的習練者應該注意的問題。 2.1何謂太極拳? 欲了知于此拳,需先知何為太極。宏觀上看,自盤古開天,中華先人就知萬 物皆有大小,易經(jīng)里則有細述。即萬物終始,乾坤共存,天圓地方,萬物復始 就是指乾廣而無沿,無邊無際。 微觀上看,在人的視覺里總有比較大和大的東西存在,怎么表喻呢?于是先祖就產(chǎn)生了在大字下面加上一點,形成了太字,意指物高而無比,分喻為大,較大,更大,太大了。這樣就有使之易于明了而有層次的比較。 極則為無比、無際、無止、無邊和無窮……。極喻示為極至,即樹枝高為稍。房之高為脊。則心生意,意為極至,山高稱之為巔,海闊喚之為漄,谷深稱之淵,太極,即天地之無際,陰陽、互依、互輔、而無處不存。高低,上下,左右,若有若無,無時不有,隨身附形缺一不可。 太極圖附就是個圓,圓中實際上是二個共存的,陰陽互動,互生互克,動中有靜,靜中寓動,形如魚尾銜接的動之畫錄。 太極拳是一種科學的系列性拳技,它集人體學,骨絡結(jié)構(gòu)學,醫(yī)學,結(jié)構(gòu)力學,和靜定靜不定的結(jié)構(gòu)原理,合理行走的拳架,保證了行拳的靈活性和穩(wěn)定性。從鍛煉身體的角度來講,太極拳的九字訣是區(qū)別于其它拳種的主要判別。 有人說“太極拳是在畫圈'!有道理,太極拳架的內(nèi)涵就是非弧即圈,畫圈實際有陰陽,有開有合,虛實並進,攻防有序,不信你左右手互畫一個圓圈品一下就明白了。 初學者習拳時一般先求形似,再求神似,在手眼身法步的合而歸一的基礎上,作到圓活貫通,左右兼顧,上下相隨,松柔并濟,心意相通,做到沉而不僵,輕而不浮。 太極拳要能作到將陰與陽,柔與剛,虛與實,動與靜,蓄與發(fā),心與意,意與氣,氣與力綜為一體。這是內(nèi)外修合的一種拳術,可以升至無影無形,順其自然的境界,你的身心健康就會升入上乘。故古人把這套創(chuàng)于陰陽太極理論基礎上的行拳之術稱之為太極拳。 太極拳是我國歷史非物資文化遺產(chǎn),是我國武術寶庫中的一個拳種。太極拳的立拳之本就是陰陽互補、對立和統(tǒng)一之學說。太極拳首先要求立身中正、靜為先、身要放松、行如流水、動作慢而蓄發(fā)、做到圓潤靈活,協(xié)調(diào)連貫,制敵于:”彼先動未至,我后動而先制“。 2.2 太極拳起源 起源地雖說法不一,但據(jù)武術各派前輩追說,均索源于焦作溫縣陳家溝 (”太極拳研究、太極拳起源和發(fā)展簡史一書“) 2.3太極拳的內(nèi)外三合,解決習拳時存在的問題。 內(nèi)三合是: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 外三合是:肩與髖合,肘與膝合,手與腳合。 1)怎樣做到內(nèi)外三合, 習拳時,通過內(nèi)外相啟相合,能使全身的經(jīng)絡,肌肉和各三節(jié)(稍節(jié)、中節(jié)、根節(jié)),以及12經(jīng)脈都能遵從心、意的指令進行有效調(diào)理、調(diào)配和協(xié)作。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作到迅速、靈活,應對和變化,做到“心、意是君、骨肉為臣”,就是說心與意要調(diào)度有方,作到”松弛有序,開合自由”達到習拳的最佳理想境界。 外三合就是要在人體心意的指揮下,能夠做到,令行禁止,百式皆依,順其自然地釋放人體固有的本能,達到彼動我后行。后行我先至。使本身的心意和身體達到最佳的同步化,達到先手制敵,外三合(子系統(tǒng))時刻服從內(nèi)三合(主系統(tǒng)))的調(diào)遣。丹田聚力,集中行拳的那個攻守點上而一舉將其擊潰之。 2) 習拳者者為什么做不到或做不好內(nèi)外三合 主要是在行拳時沒有做到心意相通,心意不集中。達不到意守丹田,心散、溜號,意不集中,氣與力就不能相融。外三合就做不好了,主要表現(xiàn)在肩與肘、手與腳的拳架較多,舉例來說:野馬分鬃或斜飛式就是手臂開與合過程中,如果沒有開與合之感覺,那么肩,胯,肘,膝,手,足之間失掉了“六合”,更談不上行與'“指“了。氣沉不了丹田,就含不了胸。實際上給人的感覺就是:”過渡隨意’聳肩架肘,散字為先,沒有拳架。 3)那么初學者怎樣才能做好內(nèi)外三合? 太極拳講究,習拳時一定要保證非弧即圓,氣沉丹田,心意相合,做到開中有合,合中有開,開合相宜,尤其要做到內(nèi)外相輔相合。 剛開始練拳時,誰都會緊張拘緊,原因是:記下式忘下式。拳架放不開,動作做不到位,不連貫,處理不好腰、胯、腿、腳和肩、肘、指之間的關系。比如,懶扎衣式,即手順胸循上,意動手動,叉手時腰動,腰動則跨動,垮動則腿動,重心移動,左功馬步變右功馬步,腳亦動,形成手腳之合,即上下之合,云手亦是如此,亦含左右陽陰吐舊納新,則屬內(nèi)外之合。其主要指心意之合,氣與力之合,形與意之合,胯和脊骨之合,即腰動跨隨,跨動腿動,即腰動為龍,跨從為虎,太極拳屬龍虎之和 4)熟能生巧,習拳時先記口訣或先走拳后記口訣都行。注意拳架同時,勤學苦練必有所成。 5) 初學太極拳時,一般的情況下,身體通常都會發(fā)僵,沒有放松,這是通病。 僵:就是有剛無柔,練慣了外家拳的人都有這個體會,其實外家拳也講究放松。放松就是心意相通,前提是首先要做到氣沉丹田,這樣才能氣血相通。達到手松、肘松、肩松、下腰落胯以致全身放松,這樣才能做到柔而不僵,掤而不散。 6) “飄”直白的說就是無根:一招一式仿佛有升無沉,有上無下,恍如跳芭蕾舞的感覺,拳語上這就叫做“浮”,通俗的說:“沒根”。尤其是提腿時,如金雞獨立或雙分掌提腿以及轉(zhuǎn)身蹬腿時常常會犯此病,一定要做到沉腰落胯,五指抓地,支撐而屈腿使重心下移。習拳者首先要在放松的基礎上掌握好”松”的尺度,做到松而不散。其次要做到沉 ,做到沉而不堆。這樣才能做到松沉結(jié)合,輕重兼得,有上必然有下,有左必然有右,就是說逢上必下,逢左必右。周身伴隨腰胯螺旋上升或螺旋下沉,即要做到“虛靈頂勁”,又要做到”氣沉丹田”,感到五指抓地,重心下墜。對拉伸長,且圓襠。有一種上肢如風吹楊柳,下盤穩(wěn)如泰山。 手則順逆自如互變,“飄”的感覺也就沒有了。 7)“呆板木納,不能行云流水” 主要是沒有掌握好習拳之要素:是”非孤即圓“。習拳時要充現(xiàn)體現(xiàn)出一個“柔”字,用好一個“纏”字。太極拳的每一招一式,拳架無不都是腰動胯沉〈但絕不是溜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即手起腳落,提膝肩靠,無不處不動,無一處不纏,觸其非纏即旋。 習拳時全身各經(jīng)絡關節(jié)處時刻處于自然放松,非孤即圓,就不會給人一種感覺'直來直去',猶如做操了。注意這一點就能使拳如行云流水,舒展大方了。 8)”勁“沒有勁,即謂之'丟勁'。,原因表現(xiàn)在:習拳時手眼身法步似孤非孤,似圓非圓,沒有做到位。說透了就是丟式,拳架沒有做到位,沒有作好內(nèi)外相合,沒有精氣神,(后面我要談這個問題)主要是意與氣合,行拳多年,沒有氣場,不能讓氣行周身,順逆自然,俗話說的好:”筋松骨輕,心意相通“。太極拳講究借力發(fā)力,借力打力,隨意而為,唯我獨尊。 9)”前傾“身體前傾。初練太極拳時,有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那就是上身前傾,(我就存在這個毛病,老師總提醒我)這種現(xiàn)象就是顧前不顧后,。問題在那?上身沒有作到虛靈頂勁,是腰和頭沒有形成一個開合狀態(tài)。確切地說沒有做到立身中正,容易使拳架發(fā)左而塌右,發(fā)右而塌左,發(fā)前而塌后,忽略了行拳時必須保證有后撐。這樣才能做到出拳有形,左右對稱,有開有合。 10)”聳肩架肘“為什么 在出拳或掌時,容易出現(xiàn)聳肩架肘的現(xiàn)象,比如,拉単鞭。主要是沒有把腰身擺正到位、含胸、上拔做的不夠。沒有做到沉肩墜肘。掌根下擺角度不夠,沒有到達或接近90度,保證胸與腰的對開對合也是關鍵,千萬在腰胯下沉的同時不要使臀部下溜,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氣要下沉,你把氣自然的沉下去,這個問題都解決了。 11)”身形不穩(wěn)“由于學拳的時間短,雙肩還會出現(xiàn)忽左忽右晃動(搖擺),這也很常見,一般的情況下是腰勁使不出來,貼纏抖靠不得法,要不就是前后腳的角度沒有掌握好,(角度一般要大于15度,小于45度)。老師在施拳過程中就能看出,上身中正,松肩落胯,以腰帶肩,肩肘膝手無一不抖、貼、纏、靠切無處不在,十分強眼,耐看。 12) ”含胸“何為胸?:心以上為胸,行拳時千萬不要挺胸,要做到兩肩微向前合,這謂之為含胸。在沉腰的同時,肩微向前合,且不可過,胸開背合,背開胸合,兩肩松沉,只有這樣才能以心驅(qū)意,以意行氣。 13)”沉肩墜肘“行拳時,老師總是提醒我們要沉肩墜肘,不要架肘。架肘就是在行拳過程中,存在手指不靈活,肘關節(jié)上架的現(xiàn)象。原因是沒有做到以意貫氣,使氣行于肩、肘與指。當你使氣慣于肩、肘,使其有下垂之感,先肩,次肘,且使之靈活地帶動手指,則稱之為”沉肩墜肘“。 14) ”虛實分明“太極拳,腿與手、攻與守一定要虛實分清,攻與守要做到無極互換。實者非實,虛者非虛。當者作有閃轉(zhuǎn)騰挪之意時,虛即可變實,實也可變虛。說明虛實與心意有著相開相和的關系,比如海底針。如果做不到虛實有序這一點,就會產(chǎn)生身沉,你就會跳不起來,做不到身輕如燕,落地無聲。 太極拳行拳時要使全身節(jié)節(jié)松開,環(huán)環(huán)相扣,比如搬攔捶,猶如你手拿鞭子,在抽人之前,鞭子是柔軟的,但是當你抽在人身上時,鞭子是直的,是硬的,而且還帶風嘯,由虛變實,讓人不寒而栗就是這個道理…。 太極拳行于手腳全身,即”由掤捋擠按,踩挒肘靠“八字方針來體現(xiàn),例如:白鶴亮翅,心在驅(qū)意使胯松沉,由氣驅(qū)使臀帶動胯向下沉,力始于腳并作虛實轉(zhuǎn)換,催使膝胯左轉(zhuǎn)或右轉(zhuǎn),向后再作腰部螺旋定式。(吳氏拳有左白鶴亮翅)重心移動時,肩、肘、手,腰、膝、胯,則節(jié)節(jié)貫通環(huán)環(huán)相扣,虛實分明皆源于內(nèi)外三合。 15)”精、氣、神“太極拳講究的就是精、氣、神。氣與神皆始源于太極拳的大要是“精“!任何功夫、養(yǎng)生、滋補和陰陽,都要精脈旺盛,古人云“練拳不畜精,到頭一場空。精旺氣盛,練拳則靈。 每個人的精份不同,精分為先天和后天二種,先天之精影響終生,那么后天之精呢?皆出于調(diào)理,如飲食營養(yǎng),身體段練和有序的訓練,使之精為之更奮。 養(yǎng)精為上,是太極拳之大要、首要,重要,決不可忽略。習拳技擊則次之,精為首之,否則會為’椽木求魚”空也。 氣則為形,介于神之前,氣則于無形無勢,無處不在,氣實際上是由精釋放出來的一種表迖的態(tài)勢。練拳時,由其老師練拳時無形之中就會有一種氣場,這種氣場很大而且是無形的,有的初學者說和師父一塊行拳時感覺就是不一樣,能做到淡定神閑,氣沉入靜。師父從開架走拳到收拳入靜,影響周圍很大的一部分人,影射范圍幾米以至十幾米,這就是謂之為氣場。氣在行拳中反映出來的就是陰陽,如呼氣為陽,吸氣為陰,吐納反復,陰陽互補,太極之氣就是保持陰陽互和,這樣才能筋脈調(diào)和,血氣暢通,耳聰目明,生機昂然。 神,源于氣和精,是精氣必然的產(chǎn)物,是人體應運而生的必然反映,精與氣是看不見的內(nèi)蘊,存在于人體的七竅和五官百骸之中,是屬于一種內(nèi)斂的意識范疇,但神則表現(xiàn)于表,眼隨拳到,神采內(nèi)斂,舉手投足,閃打騰挪都要始出于神,并流露于外…… 16)”內(nèi)在因素“老師常說” 練好太極拳首先要抓住內(nèi)在的因素。那么何為內(nèi)在的因素呢? 內(nèi)就是體內(nèi),素就是外在的行為約束。誰是領導者?是心與意。在其支配下:要求身體的各個部份協(xié)調(diào)好并要達到所要求的目地。 還得談一下放松,松是太極拳最基本的苐一內(nèi)在要素。 僻如你作單鞭時,右手變勾(必須)在眉與肩之間,(一般不要高過眉〉,左手向左前方探掌時,腰引跨動,你把丹田氣下沉(試一下,把氣放凈(即為吐氣〉即可周身放松,百骸皆宜,否則就會呆板發(fā)滯,聳肩腰硬,作不到腰跨相合,手與肩合。首先要作到心松則意得,使氣行走于百骸,拳行進則為虛,虛則為實,松作到后才能使腰驅(qū)跨動,跨驅(qū)腿動,腿動則腳動,作到氣而不僵,勁而不撐,轉(zhuǎn)換自如,以進為虛,以虛為進,作到靜中寓動,動中滲靜,也就說白了,松就是舍與得的關系,一定要因此而求全。 松就是平心靜氣,太極拳大忌是”躁”,信手出招,遇招拆招。防守、攻擊信手拈來。比如野馬分鬃,在技擊中,對方出拳擊你左或右方,你要”松”才能做到耳聰目明,心才能沉而不亂,心意歸元,要你斜邁對方腿后一步,前掌向前虛(實))探,右掌由前往后形成對拉,擊彼為實或虛,形開合之過程就能至敵于跌或樸倒在地。 松有利于促進血液循環(huán),從健康的角度來看,能使腳下的湧泉到頭頂?shù)陌賲R作到氣血有序地流注與全身貫通,從而打通全身十二大經(jīng)脈和奇經(jīng)八脈。 松會使拳發(fā)勁而松。(懶散無精氣神不謂松謂散)。怎樣作到松呢?即全身的肌肉和各處的連接關節(jié)作到放松(就如頸、肘、肩和踝關節(jié)轉(zhuǎn)動自如,隨心所欲,再加上所連帶的肌肉作連鎖有序的運動,這就是做到了放松,比如,丹田氣上捧不下沉時,則胸部上挺,腹部發(fā)緊,因為那里的右右有肝經(jīng)、膽經(jīng)、脾經(jīng)和腎經(jīng)沒打通,形成氣隔,如若使丹田氣下沉,腹部發(fā)軟,各經(jīng)絡帶動饑肉,使其很快放松,就是這個道理。 有的人練拳時向前挺腰,有的蹲馬步時向后凸臀這就說明跨關節(jié)含有撐勁,沒有放松到位。還有的人夾檔,沒有圓檔,則說明大跨根部沒有放松。假如當你累了,懶散散地坐在椅子或沙發(fā)上的感受,那才是真正的放松佳境。所以腰跨不松則是氣沒下沉,這樣即便下蹲也會重心不實,下盤不穩(wěn),腿則虛實不分,行拳僵滯,皆不能收放自如,作不到出拳如蜻蜓點水,收拳動如飄逸,舉步也就不會輕靈如貓行。 松和練功的長久修為有關,和人的天分與勤分有關,這種上下貫通,內(nèi)外相融,從力學的角度上來講就是在力的作用下產(chǎn)生的內(nèi)外互依力,上下貫融力所傳導的正反作用力。這種感覺和習武的時間有關,謹記師訓,盡快地從理而悟,加快大小周天的內(nèi)力循環(huán),從而作到松弛有序,行拳有度! 2.4〈楊式太極85式〉歌訣 五指托天松腰胯, 掌心吐地氣沉田。 左轉(zhuǎn)右轉(zhuǎn)攬雀尾, 順式手拉正單鞭。 提手上式望星月, 白鶴亮翅又托天。 摟膝拗步向前推, 手揮琵琶防二邊。 摟膝推掌再跟進, 搬攔錘打人胸前。 撒步退防十字手, 回身抱虎惡推山。 如封似閉前推掌, 回身撤步抱月閑。 腳撤手掤肘底錘, 倒攆猴揮三循纏。 上步手拉斜飛式, 提手上式儲新元。 白鶴亮翅藏進退, 摟膝拗步推向前。 手揮琵琶蘊攻防, 海底針手藏穿檔。 閃通臂含攻守盟, 轉(zhuǎn)身上步搬欄錘。 如封似閉緊貼身, 回身手拉正單鞭。 云手纏絲腳不謊, 高探馬防護胸前。 左右分腳有虛閑, 轉(zhuǎn)身蹬腳雙分掌。 俯身銼腰錘裁前, 翻身披身拳打人。 搬攔錘打人胸臉, 雙手交叉左踢腳。 右右打虎防身全, 回身手交右蹬腳。 雙手成拳封耳間, 手上雙孤再轉(zhuǎn)身。 右蹬腳時雙掌寬。 錯掌上步搬欄錘, 退步銼腰十字手。 鈄退步欲抱虎頭, 如封似閉守心田。 左撒一步斜單鞭, 野馬分鬃續(xù)新篇。 玉女穿棱走四角, 攬雀尾完正單鞭。 五通云手護上下, 左轉(zhuǎn)腰身拉單鞭。 俯身下式起腰身, 金雞獨立手托天。 重復四次倒攆猴, 上步合手靜如仙。 白鶴展翅又騰空, 摟膝拗步坤則乾。 海底撈針插下盤, 彼退進步閃臂猿。 白蛇吐信錘搬欄, 攬雀尾連正單鞭。 云手四攻收單鞭, 高探馬坐穩(wěn)腰間。 十字腿打指襠錘, 攪雀尾守胸肋間。 腰帶手動做單鞭, 下式上步七星拳。 退步跨虎虛為守, 轉(zhuǎn)身揚腿換擺蓮。 虛架彎弓要射虎, 實則上步搬欄拳。 如封四閉攻中守, 轉(zhuǎn)身十字手歸元。 收試入靜心意合, 終始方能悟真?zhèn)鳌?/p> 2.5 楊式太極的習拳9訣(摘記) 三換二履一擠按, 搭手遇掤別讓先。 柔中寓剛攻不破 剛中無柔不為強。 避人攻守需采捌, 力要驚彈起絲纏。 乘勢進取貼身肘, 肩骻膝頂靠在先。 乘勢進取貼身肘, 肩骻膝頂靠在先。 |
|
來自: 明月照書窗 > 《武術,氣功,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