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都、魏州與大名府近年來,鄰縣魏縣以打造“華夏魏都”為目標(biāo),加大城建力度的同時(shí),竭力發(fā)掘歷史文化資源,造勢撤縣建市,市名“魏州”,縣城主街道也冠名魏州、魏都等,不免使有些關(guān)心歷史的人感到疑惑。因戰(zhàn)國魏武侯建別都,公子元食邑于此,后世遂有魏縣、元城兩縣,今大名縣前身系元城縣的委粟里,王莽家族故里,因王莽家族的影響,析元城縣別建貴鄉(xiāng)縣,后漢改名大名縣,民國初年,元城縣合并入大名縣??梢哉f,魏縣、大名的縣名淵源均來自魏武侯。歷史上魏縣與大名更是分分合合,魏縣并入大名的時(shí)間最長,最近的是1957年魏縣合并入大名縣。因魏縣與大名的縣域曾作過調(diào)整,在一些歷史文化資源方面發(fā)生爭執(zhí)在所難免,但魏武侯別都究竟在哪里?魏都、魏州、大名府與魏縣有何關(guān)系?撰文如下。一、魏武侯別都與元城、大名、魏縣魏都即魏武侯別都,即魏武侯城的所在。韓趙魏三家分晉后,魏文侯七年(公元前439)得鄴地(今大名、魏縣、臨漳一帶),改為“魏”,后世遂稱“魏郡”、“魏州”、“魏縣”,尋又改為“鄴”。魏文侯禮賢下士,以名士子夏、段干木、田子方等為師,筑禮賢臺(魏縣城所筑禮賢臺系明代修建,以存其跡,并非原址。),四方賢士多歸之,魏地成為魏國的一個(gè)政治文化中心。魏文侯治魏有方,魏遂強(qiáng)大于三晉,魏人由此拒趙抗齊。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卒,子魏擊立,是為武侯。魏武候以魏地為別都,筑城廓建館舍,公子元食邑于此。別都即陪都,這是大名在歷史上首次作為陪都出現(xiàn)于世,開啟大名輝煌陪都?xì)v史之端倪。 關(guān)于魏武侯城,明正德《大名府志》、《大清一統(tǒng)志》等志書均記載在“元城縣南十里。相傳魏武侯所置,舊有壇,亦曰武侯壇”。這里的元城縣治所在北宋大名府城(今大街故城)。據(jù)此推斷,魏武侯城在李茂堤村一帶。清乾隆《大名縣志》對魏武侯別都有了第二種觀點(diǎn),認(rèn)為今天大名縣西魏莊鄉(xiāng)的吳魏城、苗魏城、中魏城、雙魏城、李魏城村、楊魏城村“疑即其墟”。民國《大名縣志》沿襲乾隆志觀點(diǎn),在卷六記載:魏武侯城:《明志》在府城南十里。按《漢書·地理志》魏郡注,高帝置,莽曰魏城,又曰魏城亭。應(yīng)劭曰:魏武侯別都。今府城西南十里,數(shù)村布列,皆名魏城,疑即其墟。指西魏莊鄉(xiāng)魏城村為魏武侯別都僅僅是持懷疑態(tài)度,遠(yuǎn)不如正德府志“元城縣南十里”令人信服。但無論“元城縣南十里”,還是西魏莊鄉(xiāng)魏城村,均不在今魏縣縣境。但魏縣為了將魏武侯別都圈定在縣內(nèi),多方“考證”,指稱在今魏縣西南部的洹水營建別都,不知所本于那部文獻(xiàn)。在魏武侯別都周圍,還有文王臺、惠王臺、禮賢臺。明正德府志記載惠王臺“在舊城西南,相傳為魏王拜郊臺。”即今大名城東南的老堤廠廠址,距李茂堤村一二里。魏縣條下記載“魏臺,相傳為魏文侯所筑”。但因禮賢臺“久廢不知其處。明嘉靖間,(魏縣)知縣陸柬筑臺城外東堤上,以存其名,亦名魏臺”。禮賢臺是后人建的,并非原址,若從后建的禮賢臺推斷魏武侯別都在今魏縣城,那將毫無考證可言。禮賢臺究竟在何處,惠王臺“相傳為魏王拜郊臺”倒是給我們一個(gè)提示,惠王臺“拜郊”的作用豈不就是禮遇下士,惠王臺既有可能是禮賢臺。魏武侯公子元鎮(zhèn)守別都,公子元的城邑在今天的固城村。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在今天的大名縣境內(nèi)首次建縣,一為元城縣,一為魏縣。魏縣縣名是因?yàn)槲何浜顒e都而得名,元城縣縣名是因?yàn)槲何浜罟釉骋匚何浜顒e都而得名。西漢元城縣故城在今張集鄉(xiāng)固城村。“數(shù)村布列”,疑即魏武侯別都廢墟的今大名縣西南吳魏城、苗魏城、中魏城、雙魏城、李魏城村、楊魏城村其實(shí)是西漢魏縣治。二、魏州、魏郡與大名府秦始皇廢分封行郡縣, 漢高祖六年(前201 年)設(shè)魏郡,治所在鄴城(今臨漳縣鄴鎮(zhèn)) 。前燕(慕容瑋)建熙元年(360年)析元城縣置貴鄉(xiāng)縣,建貴鄉(xiāng)郡,在今大街村筑郡城,郡縣治所同郭。建熙中裁貴鄉(xiāng)郡,貴鄉(xiāng)縣屬昌樂郡,稍后亦廢。貴鄉(xiāng)縣即現(xiàn)在的大名縣。北周大象三年(580 年) 六月尉遲迥反。八月,韋孝寬分兵討平叛亂,坑尉遲迥黨羽數(shù)萬人,分相州,置毛州、魏州,魏州治貴鄉(xiāng)縣(今大街村一帶),鄴城衰落,貴鄉(xiāng)起,此后魏州(魏郡)治所在今大街一帶直至唐后期改名大名府,始終未曾改移。唐代,魏州一度改名魏郡。天寶十二年(753 年) ,李白游魏州,有《魏郡別蘇少府因北游》詩:“魏郡接燕趙,美人夸芙蓉。淇水流碧玉,舟車日奔沖。青樓平兩岸,萬寶喧歌鐘。天下稱豪貴,游此每相逢。洛陽蘇季子,劍戟森詞鋒。六印雖未佩,軒車若飛龍。黃金婁百鎰,白壁有幾雙。散盡空掉臂,高歌賦還邛。落魄及如此,何人不相從。遠(yuǎn)別隔兩河,云山杳午重。何時(shí)更杯酒,再得論心胸。”蘇明府即蘇晉,時(shí)任魏州刺史。但就是這首詩,魏縣稱系李白在魏縣所作,并刻到新建的禮賢臺上,改為“魏都別蘇少府因此游”,并考證在洹水所作。此時(shí),魏縣縣城遷到今楊橋鎮(zhèn)西馬頭東,貴鄉(xiāng)、元城附郭魏州。 后唐同光元年(923 年)李存勖于魏州即皇帝位,國號大唐(史稱后唐),改魏州為興唐府,改元城縣為興唐縣,改貴鄉(xiāng)縣為廣晉縣。后晉天福二年(937年)九月,改興唐府為廣晉府,改興唐縣為元城縣。后漢隱帝乾祐元年(948年)三月七日,改廣晉府為大名府,改廣晉縣為大名縣。此后,大名府、大名縣再未更名。大名、元城、魏縣三縣歷史沿革大致如上。魏州在今大名縣大街鎮(zhèn)建治以來,后改名大名府,駐所始終未改動(dò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