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西路44號這幢別墅,外觀看似中國傳統(tǒng)的2層塔形建筑,據(jù)在此居住多年的老住戶說,李鴻章老母親誠信佛教,故建成塔形,底層面積大,二層收小,底層方形平面均削去四角,成立八角形,二層重檐的八個戧角反翹,均有吻獸,二層屋頂頂尖,曾立有一只仙鶴。這幢2層塔式建筑全系木結構,外墻采用鋼板網(wǎng)澆混凝土10厘米厚,面貼小河卵石,外墻墻體中空,內層墻為板條抹灰,整個外墻隔熱功能良好,使住房冬暖夏涼。這幢建筑一切木料均為上乘檀木,自今一百多年,地板、門窗、樓梯次要結構和次要部件均基本殘缺,在木結構建筑中實為難得。上海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310105945180000044 李鴻章母住宅 清 江蘇路街道原建筑用地約5畝,建筑面積為607平方米。建筑底層,南立面為開三個圓洞的廊墻,現(xiàn)已被封死,圓形痕跡尚清晰可見,圓洞墻后是約3米寬的門廊,門廊系暗紅色磨石子地面,進戶大門開在東南角,由室外拾階而上,迎面是一扇雙開黑漆大門,二扇門上有一對30厘米的銅質獅子頭門扣,二個銅環(huán)穿在獅子的鼻子上,今東南側大門已被封死,現(xiàn)門廊也被隔成房間經(jīng)磨石子門廊向里即是別墅的廳堂,廳堂面積約60多平方米,堂屋地面系條形檀木地板,局部拼成各種花紋,廳堂層高約4米左右,在廳堂迎門處原有李家老太供奉的鎦金彌勒佛坐像,約有六七十厘米大小。佛像底座下是鎦金紫檀木浮雕二十四孝圖。房屋大修拆除時還香氣四溢。這座建筑內部的一些裝飾,能夠保留到“文革”結束,這是很是難得的。但是,在1978年大修時,由于技術局限,屋面被改成了普通青瓦屋面,加上局部搭建和房間分隔,建筑面目已非昔日。屋面戧角、樓梯欄桿、24孝鎦金浮雕、佛像等,也都在那一次大修時被毀。據(jù)這里的老住戶說,這幢李氏住宅在20世紀40年代,還由李鴻章的孫子居住。解放前夕,李鴻章孫子移居美國,解放后此房分給居民居住,正房有六戶居民,房屋內部結構尚好。宅子至今已逾百年,解放后它一直是廣播電臺的職工住宅。許多年過去了,大宅中居住的職工越來越少,院子鮮有人打理,于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利西路44號,就那么素樸而有些許黯淡地佇立在夕陽的余暉中。它默默地存在著,坐看風起云涌,寂寥卻不失穩(wěn)重,就如遍布宅寓的佛像般淡定,曾經(jīng)的榮辱浮華,已是云淡風輕……這是 1889年李鴻章為其老母親所建的別墅,這幢獨立別墅占地約 5畝,建筑面積 607平方米,是一幢由蒼翠植物包圍的寂靜宅邸。南面原有2000多平方米的花園草坪,草坪南側曾植200多棵各種樹木,在它的極盛時期,也曾林木蒼郁,綠草如茵,家人濟濟一堂,于草坪綠衣下或共享午后的清涼,或沐浴冬日暖陽。后此花園于20世紀70年代被插建了兩幢多層建筑,綠化面積減小。主建筑北側則為三四十平方米的廚房兼餐廳,還有車庫、仆人室、衛(wèi)生間分布其上。 樓梯扶手下沿是連續(xù)木刻花紋,每根樓梯欄桿都串著一個18羅漢木雕像,其面相、姿態(tài)各異,都是鎦金的木雕,可見這幢建筑之氣派。室內普通門窗都有木刻浮雕,次要內門還鑲嵌貝骨浮雕,東側內室門罩是一檀木鏤空掛落。堂屋頂棚為30厘米原木大料成井字構架,至今殘缺挺立。
李鴻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淮軍創(chuàng)始人和統(tǒng)帥。1861年李鴻章在安徽募建淮軍后,分乘七艘船從長江順江而下來到上海,此后李鴻章也就這樣在上海起家了。 如果說半條華山路都是李家的,恐反對者也不多。李家在上海宅所眾多,著名的有丁香花園、延安西路李宅、華山路枕流公寓產業(yè)、復旦中學李公祠等。利西路44號別墅(原永樂街、呂西納路),據(jù)傳也是李鴻章的住宅之一。 我的更多文章:
|
|
來自: 高參88 > 《武夷路江蘇路等長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