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編:京城老半 日期:2021年04月22日 感悟:中醫(yī),是一場人生修行。 民國時期的醫(yī)學的一大亮點就是中西匯通。西學東漸有史可載早見于唐代,《新唐書》就記載有東羅馬醫(yī)生“能開腦出蟲,以愈目眚”,被稱為“蓋倫丸”的底也迦(Theriaca)也被收錄于《新修本草》、《千金翼方》內。明代意大利利瑪竇入華傳教,著《西國記法》,該書中有神經(jīng)解剖方面的介紹,影響較大的是關于腦功能的描述及“腦主記憶”學說,第一次將西洋醫(yī)學傳入我國。對于沿襲了兩千年的“心藏神”、“心主神明”來說,這顯然是一種全新的學說,這一學說也為當時開明的中國士大夫和醫(yī)界人士所接受。比如方以智與汪昂。方以智在《物理小識》一書中對西醫(yī)的腦、脊髓、神經(jīng)等解剖知識進行了闡述。汪昂《本草備要》中記載:“人之記性皆在腦中。小兒善忘者,腦未滿也;老人健忘者,腦漸空也?!蹦X學說的普及無疑也深深影響到臨床上對于疾病的再認識。此時期,著名醫(yī)家張山雷、張錫純對“中風”病的論述便可窺一斑。 張山雷在《雪雅堂醫(yī)案·類中秘旨》的基礎上,引古據(jù)西著成《中風斠詮》一書。張山雷認為,猝暴昏仆之病以“中風”“類中”、“非風”命名,都不可取?!耙詢蕊L二字,揭諸天下,而顧名思義,易得歸旨”,明確提出了“內風”命名。對于中風病的發(fā)病機制,山雷大力提倡“血沖腦經(jīng)”的病機學說,“西學腦經(jīng)之論,其始譯西人之書者,澤之為腦氣筋?;蚍Q為腦經(jīng)者,以其發(fā)源于腦,而分布于全體也”。在治療上,張山雷極力排斥小續(xù)命湯,謂“小續(xù)命湯之治卒中風欲死”,抨擊喻嘉言、陳修園仍然引用此方“論者新奇,病者無命”,認為中風非在表之風邪,必非小續(xù)命湯之龐雜所能“僥幸圖功”。張山雷評議古方,總結出內風八大治則尤重鎮(zhèn)肝化痰的治療大法,選方用藥以介類第一,“如珍珠母、紫齒、玳瑁、石決明、牡蠣之類”。張山雷的治學創(chuàng)新精神,堪為后學楷模。不過礙于歷史局面,張氏只知“血沖腦”,未能論及“血塞腦”的病變。不過,這并不妨礙張山雷一代宗師的形象,其《中風斠詮》也是民國時期中風病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張錫純力主“衷中參西”、“中西醫(yī)匯通”。張錫純受 《素問·調經(jīng)論》“血之與氣, 并走于上,則為大厥”理論的啟發(fā),結合西方醫(yī)學理論,力排眾議,明確指明中風病的病位在腦,這無疑是“中風”病史上一大進步。張錫純贊同張伯龍《雪雅堂醫(yī)案·類中秘旨》及張山雷《中風斠詮》對“中風”的認識,肯定了中風的內因致病學說。對于中風的發(fā)病機制,張錫純在匯總歷代認識的基礎上,匯通中西,提出了腦充血與腦貧血的觀點?!皻庵仙哌^多,可使腦部充血,排擠腦髓神經(jīng)”為腦充血;“氣之上升者過少,又可使腦部貧血,無以養(yǎng)其腦髓神經(jīng)”為腦貧血。在治療上,腦充血的代表方有鎮(zhèn)肝熄風湯、建瓴湯。腦貧血的代表方有干頹湯、補腦振痿湯、加味補血湯。張錫純先生以腦充血、腦貧血立論“中風病”,盡管與現(xiàn)代醫(yī)學的出血性、缺血性腦血管意外不能劃等號,但相對于前代醫(yī)家對“中風”病的認知顯然已經(jīng)有了十足的進步。在論治“中風”病的過程中,張錫純也提出“心腦共主神明”說;也重視中風患者的便秘情況,認為“當以通其大便為要務”。張錫純開明進取的精神無疑是現(xiàn)代中醫(yī)的楷模與典范。 從《內經(jīng)》至民國,兩千年來,古人孜孜不倦以求對應“中風”這種頑疾。《內經(jīng)》時代“中風”并非是病名,概指觸冒風邪而言。不過,《內經(jīng)》中的“偏枯”、“偏風”、“痱”、“暴厥”、“薄厥”等病癥記載與后世的“中風”一病比較吻合。“中風”作為病名首見于《金匱要略》,張仲景以外風立論,并提出有中經(jīng)絡、中臟腑之別,治療上有風引湯、續(xù)命湯、侯氏黑散等。唐代孫思邈對中風的學術思想完全是出自對《內經(jīng)》、《傷寒論》的繼承與發(fā)揚。隋唐之前對中風病因的認知以外風為主,但是這種認識在金元之后遭到質疑,以劉完素、李東垣、朱丹溪、王履等醫(yī)家為代表,提出了內因致病的觀點。金元時期對中風病因的認識實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突破,繼之明清很多醫(yī)家,如張景岳、葉天士、王清任等開始完全否定外風致病一說,認為“中風”純?yōu)閮纫蜃鏊?。民國時期,西學東漸,腦學說逐漸普及,以張山雷、張錫純?yōu)榇淼尼t(yī)家對“中風”病的認識較前代距離真相更近一步。漢唐以降,涌現(xiàn)出地黃飲子、補陽還五湯、鎮(zhèn)肝熄風湯為代表的經(jīng)典名方,至今仍在被臨床使用。 無問中西,不管南北, 不事先站隊,不預設立場, 不在乎黑白,還是其他的五顏六色, 只在乎客觀事實,只對客觀事實負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