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翻國外大學院校圖書館找老照片看著玩,突然就看到一幅民國時期拍攝于山西臨汾可能是塔墻之類建筑中所嵌一石碑刻:倉頡造字處,頗有意思,按其上紀年可知為清乾隆四十九年之物,估計現(xiàn)已不存在了吧。 也找找廣東省普寧市本土的倉頡文化遺跡,刷幾張圖吧。 古籍載:蒼頡、沮誦,黃帝史官;蒼頡有四目,能上通天、下識地;倉頡、沮誦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龍潛藏。始制文字,使人從蠻荒轉入文明,是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故而歷代崇文惜字,與字祖和寫有文之字紙相關的廟、庫、爐、墓等應運而生,且有專人集祀之,是為禮教所及。 這在舊時是相對普遍的,這是文人之事。 當然,破舊之后,現(xiàn)在字紙隨處丟,崇文惜字已經(jīng)往事如煙,很多讀書人連字祖是誰都不知道了。 山西臨汾的倉頡造字處舊影?,F(xiàn)在或已不存在了。 廣東普寧村落間的字祖?zhèn)}頡神像。 倉頡神位。 光緒戊子年(1888)葭月吉日立;修文社眾治子陳宏圓、李向春、方員、趙仲謙、方書升、方國華、方禹河、方思渭仝叩敬。見治子兩字便知是廟宇之匾,再看始制文字,可斷是倉頡廟無疑!方李趙陳是洪陽城姓,近處有字祖佛堂,或該匾來自彼處舊時廟中? 倉頡崇拜有關的會文社香爐。 這是倉頡崇拜相關的墓,或是字紙墓,也或是善社的合葬塚。 清末至民國間,五峰山下諸多讀書人常聚于山上三清觀,每日攻讀圣賢,日久所遺字紙,按俗收集,后焚而埋入專門的墓中,以示崇敬,以示禮化。墓碑正中鐫:始創(chuàng)文字倉頡圣帝字紙之墓;落款民國癸丑即1913年,三清洞弟子永祀。 字紙庫,是專用焚燒字紙的塔亭或爐,過去常見于街巷村廟,其提醒人們敬惜畏寫字之紙,不可亂丟褻瀆,需誠心收集至庫中焚化,再將之送入河溪或埋山林。清水師提督方耀在潮興學,每年雇人赴各地收羅字紙滌凈焚化,后埋入字紙灰墓,以示惜字崇文詩禮教化,今普寧尚存當年所倡建的“恭瘞字紙灰”墓一座。 在鄉(xiāng)間偶然見到的字祖師石爐,是第三次在普寧境內看到造字大神倉頡的崇拜實物了,可惜問了很多人都是三不知,預測可能系村中舊時私人神壇所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