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姜苓術(shù)湯(腎著湯) 【原文】 甘草二兩 白術(shù)二兩 干姜四兩 茯苓四兩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腰中即溫。 【又名】腎著湯 【作者】張仲景 【出自】《金匱》 【金匱】 1、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表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shù)湯主之。 【組成】 甘草 白術(shù) 茯苓 姜 【功效】 1、暖土勝濕,補土治水,散寒滲濕 【時機】 1、治療帶脈病、腎著病; 2、腎著病的原因是脾濕過盛、寒。 【應(yīng)用】 1、又名腎著湯,寒濕侵襲帶脈,留著不去則腰痛伴有冷感、重墜感。 【現(xiàn)代劑量】 炙甘草10克,白術(shù)10克,干姜20克,茯苓20克 【加減】 1、下焦腫時,茯苓的量要超越白術(shù)。 【說明】 1、鄭欽安: 溫中除濕。此方似非治腰痛之方,其實治寒濕腰痛之妙劑也。夫此等腰痛,由于濕成,濕乃脾所主也。因脾濕太甚,流入腰之外府,阻其流行之氣機,故痛作。方中用白術(shù)為君,不但燥脾去濕,又能利腰臍之氣。 佐以茯苓之甘淡滲濕,又能化氣行水,導水濕之氣,從膀胱而出。更得干姜之辛溫以暖土氣,土氣暖而濕立消。復得甘草之甘以緩之,而濕邪自化為烏有矣。方中全非治腰之品,專在濕上打算。腰痛之由濕而成者,故可治也。學者切不可見腰治腰,察病之因,尋病之情,此處領(lǐng)略方可。 2、甘草干姜茯苓白術(shù)湯出自《傷寒雜病論》,又名腎著湯,治腰如坐在水中,腰好像侵入在冷水里面一樣,如帶五千錢,這個就是腎著病。 3、在《解析方劑學》中,甘草干姜茯苓白術(shù)湯是用來治療夜尿。 4、從組成方劑的單味藥藥性來看,以熱藥為主。藥物動力學方面,有升有降,有散有收,所以氣機可以動起來,氣機動就能夠散水濕。 5、整體方性是純熱;燥性強,以去水濕;收性強,以把它收回來,不要再往外散;補性強。 【應(yīng)用集錦】 1、腰以下帶脈病、坐骨神經(jīng)痛我們會用到甘姜苓術(shù)湯。 2、頻尿小便、頻尿遺精,如果也是下焦腹很濕,也用甘姜苓術(shù)湯。 3、腳萎弱、肌肉萎縮掉,下半身太冷也可以用甘姜苓術(shù)湯來做加減。 4、六君子湯:自中脘以上有腹力,下脘無腹力,似腎著湯之腹證。臍下脫而無力,小便不利,或氣急促迫,其人氣短,或觸事而驚,或步行易倒,尤以小兒多見此證,世稱癇癥者,亦時有之,其余諸病,不問其憂,合此腹證者,非六君子湯不治。 5、腰以下帶脈病、坐骨神經(jīng)痛我們會用到甘姜苓術(shù)湯(腎氣丸)。 【比較集錦】 1、苓桂術(shù)甘湯以干姜易桂枝為腎著湯;若以大棗宜白術(shù)為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更以五味子易大棗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湯。 2、(1)茯苓甘草湯:茯苓二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生姜三兩(切) (2)腎著湯:甘草二兩 白術(shù)二兩 干姜四兩 茯苓四兩 3、(1)茯苓四逆湯:茯苓四兩?人參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兩(炙)?干姜一兩半; (2)腎著湯:甘草二兩 白術(shù)二兩 干姜四兩 茯苓四兩。 4、(1)凡下部之冷專在腰者,濕在中焦,腰部用茯苓白朮,所以帶脈證,就是腰酸,下針下足臨泣,處方就用腎著湯治之。一般性的用生姜,寒比較盛的用干姜。 (2)在腳者,用芍藥甘草附子湯治之。所以單痛在腳部的用芍藥甘草附子湯就可以了。 (3)平時因為腳冷要喜歡穿襪子睡覺的人,都可以用芍藥甘草附子湯。 5、臍以下寒氣,腎著湯;祛除從心下至臍上中焦冷氣者,應(yīng)于姜附湯中加茯苓。(姜附湯之方 大附子(一枚切四塊)生姜(十枚)上二味,以水一盞,煎取七分,溫服之。對冷癉寒熱往來、頭痛身痛、吐痰,或汗多而渴,或自利煩躁者,用之有奇效。) 6、五臟病證方治表
7、(1)甘姜苓術(shù)湯為有干姜而無桂枝,毒主集于上半身,比水毒不上沖而下降,集中于下半身,故其證無上沖目膚之證,胃內(nèi)停水完全不存,或?qū)俅嬖谝嗖贿^些前而已。干姜與附子并稱大熱藥,且有驅(qū)逐水毒之作用,故其證必有寒冷或厥冷與水毒之隱見。本方腹部軟弱無力 (2)苓桂術(shù)甘湯無干姜而有桂枝,證必有上沖目眩之證,是水毒之上沖也,且現(xiàn)胃內(nèi)停水。 8、(1)甘草干姜湯:厥逆、口干;唾涎沫、尿頻、遺尿、手足冷等。 (2)甘草干姜湯加茯苓、白術(shù)則為甘姜苓術(shù)湯(腎著湯),以從腰至腳重度發(fā)涼、尿頻而量多為應(yīng)用指征。 (3)甘草干姜湯加白術(shù)、人參則為人參湯,用于具有食欲不振、食后胃脹滿、口中唾液積聚、尿頻而量多、大便軟溏等癥狀,而有手足冷者。 |
|